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与创新

(一)诞生与发展阶段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银行业受到全面整肃和严格管制,在银行和证券业分业经营、对银行存款设立法定储备要求以及存款利率管制等方面都受到严格限制。其中,在存款利率管制方面,一是当时银行法规定银行对支票账户存款不得付息,二是美联储通过专门的Q条例(Regulation Q)对定期存款可付的利率设置了最高限。与此同时,美国高度发达市场体系下的货币市场及债券市场利率却完全放开,由此产生了市场利率和银行管制利率之间的差异。

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高企,银行存款所提供的利率通常低于通胀率,而由于Q条例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设定上限,导致短期国债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利率,这使得存款的吸引力越来越弱。1970年6月,美国国会放松了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为争取储蓄大户,各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竞相提高大额存款的利率,从而产生了对小储户不利的“利率歧视”。而货币市场基金以基金为载体,可以集中小储户的零散资金,以“大户”的姿态进入金融市场,获得与“大户”相同的利率。此外,从20世纪60年代起,回购协议、商业票据、欧洲美元等货币市场工具被相继创设并取得迅猛发展,在传统短期债券之外形成多样化的货币市场工具,同样,这些提供市场化利率的货币工具无一例外具有将小额投资者排除在外的高投资门槛。显然,对于小储户而言,采用共同基金方式投资于货币市场既可取得稳定的低风险收益,又不受利率上限管制,因此其产品具备类似存款的本金安全与流动便利的特性,还可取得高利率市场的超额收益。

1971年,两位华尔街经纪人布鲁特·本特(Bruce R.Bent)和亨利·布朗(Henry B.R.Brown)成立了基金公司,本着“让小额投资者享有大企业才能获得的回报率”的初衷,发行了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储备基金(Reserve Fund)。该货币市场基金向中小投资者募集资金,用于购买大额存单,并将获得的利息收益分配给投资者。同时,Reserve Fund在产品设计上,参照银行存款,采用每日付息,这种收益支付效率和流动性的完美结合,受到个人投资者追捧。截至1973年底,Reserve Fund规模已近1亿美元。随后几年,伴随着美国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货币市场基金经历了飞速的发展,规模不断增大,至1982年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规模已经达到235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股票和债券共同基金。

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促成了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基金产生后也进一步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货币市场基金产生后,银行为应对货币市场基金分流存款的挑战,设立了具备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同时兼具活期存款账户灵活性的其他账户。因此,货币市场基金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特定产物,也是利率市场化的推动器。货币市场基金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反应主要发生在1978—1981年。受1976年众议院提出分阶段废除Q条例影响,1977年货币市场利率率先上升。进入1978年后,对抗通胀压力加大,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收紧信贷,调高利率水平,造成利率水平的持续攀升,一度升至12%的高位。从1978年开始,在货币市场利率快速攀升的背景下,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快速膨胀,一直到1982年,都保持超过80%的规模增速,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由1975年的37亿美元增长至1986年的2922亿美元。从共同基金的产品构成看,在利率市场化推进期间,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占比不断上升。1981年,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占公募基金比例达77%,为历史的最高点。

(二)片面追求高收益而埋下隐患

随着1982年末Q条例被修订,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优势消失,规模一年内急剧收缩了近25%。之后美国证监会修订了2a-7规则(Rule 2a-7),允许货币市场基金使用摊余成本法进行净值计算,使其净值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固定保持1美元。

加上1987年美国股市大跌,大量资金再次流入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再次迎来了快速发展。到2000年,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已经高达1.85万亿美元。进入21世纪后,货币市场基金整体增长逐渐平稳。2001年受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影响,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达到2.29万亿美元,首次超过储蓄存款总规模。2008年,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达到了3.83亿美元,总规模占基金总量的28.0%,占存款规模的52.1%。

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投资管理人加入货币市场基金的运作。竞争的加剧,以及资产泡沫的形成,使得投资人在选择货币市场基金的过程中越来越看重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收益,而逐渐忽视流动性风险。在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中,回购协议、商业票据等高收益、高风险、低流动性的资产占比越来越高,这为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的爆发埋下了隐患。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雷曼兄弟的破产触发了货币市场基金的赎回潮。与此同时,银行机构因不良贷款压力和高杠杆率而现金不足,无法满足市场上商业票据的抛售需求,需求过低致使商票市场停滞,短融市场几乎瘫痪。货币市场基金的单位净值固定为1美元,当出现特殊情况,净值跌破1美元时,货币市场基金的管理人往往会向基金注入现金以维持1美元的单位净值。这种方法在市场流动性宽裕、资本市场整体稳定时有一定的效果,但在市场发生严重的系统性危机时,则无力保持基金净值的稳定。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货币市场基金持续低迷,规模持续缩水,至2016年末,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约2.73万亿美元,与2008年高峰时期相比缩水了近30%。2017年之后,随着短期利率的回升,资金市场流动性宽裕,货币市场基金规模持续增长,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The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以下简称ICI)统计,截至2020年末,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增长至4.33万亿美元。

储备管理公司(Reserve Management)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货币基金管理公司之一,该公司最早于1981年便发行了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 。该公司旗下的主要储备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成立于1997年,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管理规模一度高达626亿美元,其组合当时持有雷曼兄弟的商业票据金额已高达6.85亿美元。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旗下的商业票据变得一文不值,这引发了投资者对Reserve Primary Fund的赎回潮。雷曼兄弟破产之后短短2天内,Reserve Primary Fund的赎回金额已高达400亿美元,这使得产品流动性迅速枯竭。2008年9月16日,在美国证监会的允许下,产品净值跌破1美元,下调至0.97美元,同时暂停赎回。2009年10月27日,Reserve Primary Fund规模仅剩35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被预留以支付成本及诉讼费用。2009年11月,地区法院裁定该产品按比例向持有者分配剩余资产,但直到2014年12月,联邦法院才最终同意将产品剩余总资产(约6700万美元)向持有者进行分配,每1份额获得约99.1美分的清算,至此产品终以清盘告终。

Reserve Primary Fund的案例让投资者开始意识到,一向被认为不会亏损的货币市场基金也有跌破净值的可能,同时也让监管机构开始关注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风险。金融危机之后,监管机构便着手对货币市场基金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

(三)发布新规,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

1.2010年管理条例的修正

对于货币市场基金在2008年中所遇到的问题,美国证监会于2010年1月对原有的货币市场基金管理条例——1940年《投资公司法》项下的2a-7规则进行修正,以期提高货币市场基金的变现能力。新规要求缩短投资组合的平均期限、减少次级证券的投资比例、新增对每日和每周的流动性要求等,以达到降低长期债券和高风险证券投资比例的目的。此外,修正案还要求基金公司加强信息披露的内容规范和披露频率,引导投资者做出理性的决策。

流动性的增加极大地提高了货币市场基金在大额赎回下的抗压能力,避免了次贷危机期间恶性循环情况的出现。2011年7月,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面临债务上限以及美国评级被下调等诸多系统性风险影响下,货币市场基金单月资金净流出1189亿美元,不过这并没有引发货币市场的慌乱。根据ICI的研究报告,货币市场基金按市值计算的价值保持稳定,高流动性资产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2013年和2016年的新规

2013年6月,美国证监会再次向市场发布一份改革纲要,主要涉及两点:一是对非政府型和免税型的机构货币市场基金实施浮动净值;二是针对大额赎回所带来的扩散效应,美国证监会提议,当非政府型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组合中那些能够在1周内变现的资产比重低于15%时,可对每笔赎回操作附加等价于赎回金额2%的费用,或者基金可以暂停赎回操作,但暂停赎回天数在任意90天的周期内不得超过30天。2016年10月14日新规法案生效,规定对主要投资者为机构投资者且投资比例限制较少的机构优先型货币市场基金(Prime) 不再使用摊余成本法而改用浮动计价法计算净值,同时对赎回设限。这一规则生效之后,虽然货币市场基金总量未发生大的变化,但机构优先型货币市场基金的规模大幅缩水,部分资金转移至主要投资于国债的机构政府货币市场基金。2017年以来,随着短期利率的回升,货币市场基金迎来了金融危机之后最大规模的增长。截至2020年末,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约为4.33万亿美元,比2016年末增加了458.8%,发展相对平稳。

根据2016年的新规法案,机构优先型货币市场基金采用浮动计价法计算净值。机构政府货币市场基金原本2010年后规模一直小于机构优先型货币市场基金,但2016年开始规模占比骤增,其主要原因在于,2016年以来大部分机构优先型货币市场基金的估值方法转为浮动净值型,且产品能够在特定情况下限制赎回以及加收流动性赎回费,因而投资者转投机构政府货币市场基金。机构政府货币市场基金开始成为主流货币市场基金产品。

3.浮动净值型货币市场基金运行情况

据ICI统计,截至2020年底,美国市场中共有货币市场基金1448只,总规模达4.33万亿美元,与2019年底相比,规模有所增长;从投资者结构来看,美国市场的货币市场基金以机构型产品为主,目前机构型和零售型产品规模分别占比约为64.71%、35.29%,占比较为稳定;从产品类型来看,政府货币市场基金873只,资产管理规模为3.68万亿美元,占比约为85.04%,针对机构投资者的机构优先型货币市场基金288只,总规模占比约为12.53%,另外还有约2.43%的税务豁免货币市场基金。

2016年以来,机构优先型货币市场基金应监管要求逐渐转变为浮动净值型货币市场基金,但是该类产品规模出现了明显回落。截至2020年底,浮动净值型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约为2642亿美元,占机构货币市场基金(包含机构政府货币市场基金和机构优先型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9.42%,占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的6.10%,见表1-2。

究其原因,货币市场基金投资者将货币型产品作为现金管理工具,如果按浮动净值型产品浮动计价,且能够在特定情况下限制赎回以及加收流动性赎回费,则无法满足投资者的现金管理需求。因此,在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型转换监管指令之后,浮动净值型货币市场基金不但未成为市场发展主流,反而基金规模急剧缩减。

4.规模占比的变化

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路径来看,货币市场基金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影响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利率水平和监管政策。

20世纪70年代,美国市场利率高企,普通个人投资者通过投资货币市场基金可以获得比存款高得多的投资收益;而监管方面,由于货币市场基金刚推出,监管也处在摸索阶段,相关机构并未对货币市场基金进行过多监管。在此过程中,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快速发展,在公募基金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截至1981年底,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占公募基金总量的77%。

表1-2 各类货币市场基金产品规模情况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ICI. Investment Company lnstitute 2020 Fact Book。

此后,随着1982年末Q管制的修订,以及监管政策的改变,货币市场基金的优势没之前明显,占公募基金的比例逐步下降,到2000年后,逐步稳定在20%~30%之间。2008年底,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占公募基金总量的28%。

2008年后,美联储大幅降低了短期利率水平,联邦基金利率徘徊在略高于零的水平之上。应税货币市场基金的总收益率(扣除费率之前的收益率)由于紧密跟踪短期利率而跌至历史低点(见图1-1)。

图1-1 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

数据来源:www.ICI.org。

在这种超低利率的环境下,大多数货币市场基金采用了费用减免等措施来确保净收益率(扣除费率后的收益率)不低于零。费用的减免对基金管理人打击巨大,2008年后,基金管理人大约减免了约360亿美元的费用,部分货币市场基金甚至不得不选择清盘。

2017年以来,随着短期利率回升,货币市场基金迎来金融危机后的最大规模增长。

综合分析,货币市场基金诞生于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其发展程度取决于利率水平。高利率环境下,投资者更多关注货币市场基金,其规模占公募基金的比例就高;而近年来,美国货币市场整体处于低利率环境,对投资者而言,会转而选择其他现金管理产品。对基金管理人而言,迫于运营成本的压力,会选择退出该市场。因此,在低利率环境下,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会有一定程度的萎缩,中国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如果货币市场基金整体收益率在4%以上,个人投资者更多关注该类产品,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就会有明显增长;如果收益率下跌至3%左右,个人投资者会更多地选择赎回,产品整体规模也就会明显下降。

此外,监管政策也是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推动力或重要影响因素。监管越宽松,货币市场基金可能获得的投资收益越高,但潜在的风险也越高;监管越严格,货币市场基金潜在的风险越低,但所能获得的投资收益也就越低。最终监管政策将反映到基金投资收益上,从而对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速度产生影响。

(四)美国特色的货币市场基金

在美国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历程中,以货币市场基金为载体,衍生发展了一些具有美国特色的现金管理产品,比如中央资产账户、支付型货币市场基金、“T+0快速赎回”等。

1.中央资产账户

中央资产账户(Central Asset Accounts,简称 CAAs)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财账户,将透支、证券交易、自动转账等账户功能与资产管理相联结,集投资、理财、储蓄、支付等功能于一身,是以货币市场基金为载体的全面资产管理工具。正是这一运作模式的出现,赋予了货币市场基金新的内涵。从运作主体看,投行(券商)是此类产品最主流的提供者,最早的中央资产账户就是美林证券开发的现金管理账户(Cash Management Account,简称CMA) 。此类账户的迅猛发展使混业经营成为现实,直接推动了美国1999年《格朗-利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并最终导致了美国自1933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以来实行了60余年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正式告终。此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成为中央资产账户的重要运作主体。

(1)诞生背景。CAAs直接发端于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美国证券业的佣金市场化改革。20世纪70年代,以放松管制为主要特征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机构跨业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态势显现,金融服务价格(汇率、利率和券商佣金费率)改革拉开帷幕。1975年5月1日,美国正式取消证券交易的固定佣金制度,所有交易实行浮动佣金制。佣金自由化使美国券商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原本稳定的手续费收入减少使美国券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美国券商不得不重新调整发展战略。于是,在原有的经纪业务基础之上,一些新的业务品种陆续问世。

1978年,国际投资银行巨头美林证券与一家美国地方银行合作开发了现金管理账户CMA,依靠先进的电子技术和互联网将以前相互独立的多种服务项目——货币市场基金账户、支票账户、存款账户、信用卡账户和证券账户融合在一起,顾客可以将款项在这几种账户之间随意调拨,从而在分业经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银行的客户资源优势和券商的专业理财优势,最终实现对银行储蓄的替代和券商业务模式的全面转型。

(2)产品特征。中央资产账户主要面向拥有银行活期存款的中小机构和个人客户,包含借记卡、信用卡、保证金账户、现金理财等功能,实际上是证券账户与银行存款和开放式基金相结合的金融产品,投资者可在各账户之间自动实现快速转换。

以CMA为例,账户管理人每周自动将投资者的闲置资金存入货币市场基金账户。 账户中的资金,投资者在获取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同时,可通过VISA卡或支票进行购物,亦可进行广泛投资,甚至直接提现,流动性很高。另外,信用卡透支金额也可由账户资金自动偿还。证券投资方面,CMA为投资者提供信用交易,账户资金还同银行存款一样享受保险,安全方便。总的来看,账户中的资金规模是不固定的,客户可随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提取资金或进行消费,这符合活期存款和开放式基金“进出自由”的特点;而账户的基本运作方式是基金受托理财的直接投融资形式,而非银行兜底的间接形式,管理人无刚性兑付风险。

具体而言,现金管理账户具有三大功能类别(见表1-3)。

表1-3 具备金融业务全服务能力的美林现金管理账户(CMA)

(3)发展影响。中央资产账户业务的开展得到了美国投资者的广泛支持,短期内一路高歌猛进,为美林奠定证券经纪业务领域龙头地位的同时也为货币市场基金注入活力,给存款性金融机构带来了严重冲击。不到12个月的时间里,美林就从投资者手中吸收了50亿美元的资金,银行眼睁睁看着客户把款项从普通的支票账户中取出,存入现金管理账户(最终流入货币市场基金),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

从另一个层面讲,中央资产账户不仅促成了美国投资银行业务模式的转型,也直接推动了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这项业务给美国的私人客户提供了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网上服务,使客户能够充分利用券商广阔的资源(包括财务顾问的网上服务)。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带来了庞大的客户群体,投资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扩大,其主要收入由传统的佣金收入逐渐转向资产管理和综合服务费收入。当时,美林凭借CMA,在5年内开发了53.3万个资产管理客户,并成功应对了浮动佣金制度和银行业务渗透的挑战,从而引发全球范围内券商和银行的关注和效仿,各大证券公司纷纷通过收购小银行来实现账户金融服务的集成。由此,券商的业务边界由原先单纯的证券经纪类业务向包罗万象的综合性金融类业务扩展,各金融子行业间的界线逐渐模糊,金融业迈出了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关键性一步。

2.支付型货币市场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本身为开放式运作的公募基金,并不具备支付功能。支付型货币市场基金是指在互联网金融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将货币市场基金与支付渠道相结合,使第三方支付平台客户享有货币市场基金投资收益。成立于1998年的Paypal是美国支付行业的巨头,其功能类似于中国的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在公司成立之初,Paypal就不断研究探索支付与投资收益如何结合。1999年11月,Paypal推出了余额直接购买货币市场基金服务。

(1)运营模式。Paypal用户可以选择将Paypal账户上的余额存入Paypal货币市场基金中,由此,原先无法获得收益的Paypal账户余额就可以在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中取得收益。此外,账户余额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支付。Paypal货币市场基金初始及追加投资的最小额均为0.01美元,最高账户余额为10万美元。基金每个工作日对投资收益进行结算,每个月将投资收益分配给持有人。所有投资收益将自动进行再投资,享有基金的投资收益。由于Paypal货币市场基金具有操作方便、进入门槛低、投资收益较好等优势,该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Paypal在运作过程中实际上起的作用和支付宝类似,即只是作为客户购买货币市场基金的入口,将客户投资货币市场基金的需求连接到提供货币市场基金服务的公司。此外,在支付环节上,尽量做到不影响客户原有的体验。而客户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均来自货币市场基金,即所获得的具体投资收益由Paypal所对接的货币市场专家证券公司(Money Market Master Portfolio)的盈利状况决定。

而Paypal作为一家第三方支付业务提供商,仅扮演了“客户入口”的角色,并没有让自己成为基金销售商,这一业务模式与支付宝在初始阶段所选择的模式完全一致。

Paypal这一业务模式的选择,与美国金融法律和监管环境密切相关。因为如果想在美国成为基金销售方,就需要获得美国券商执照(Broker-dealer License)。而1934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对券商执照的申请人提出较高的要求,券商执照申办手续烦琐,同时成为券商后面临的监管要求也与货币支付业务的监管要求大不相同。

(2)发展情况。2005—2007年,Paypal货币市场基金的年收益率超过4%,规模连续翻番,增长了3.5倍,而同期活跃账户数和年成交总额分别上升1.8倍和0.5倍。到2007年,Paypal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达到了10亿美元的巅峰。虽然Paypal对于全部账户余额的总规模从未披露,但Paypal对外承认“货币市场基金功能得到客户很好地使用”。

2008年以后,美国实行零利率政策,基金公司大多通过放弃管理费来维持货币市场基金组合不亏损,所有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收益都非常低,Paypal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优势丧失,规模也逐渐缩小。2011年6月,Paypal突然发布声明称,由于市场条件,保留该基金将难以给客户带来金融优惠,Paypal货币市场基金将于2011年7月29日关闭。

美联储实行超低利率政策,使得美国很多货币市场基金经营亏损,这正是Paypal所说的“由于市场条件,保留该基金将难以给客户带来金融优惠”。金融危机以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从2007年的5%降至0.04%的水平,Paypal货币市场基金为了实现这0.04%的收益率,不仅得免收相关费用,甚至还得进行补贴。Paypal宣称,在宣布关闭该基金之前,Paypal为了维持基金正的收益率实际上已经补贴了两年时间。在宣布关闭该基金之前的几年时间里,客户对该基金的使用实际上已经在下降。截至2009年年底,产品规模约为5亿美元,较2007年下降了50%。

(3)经验总结。第一,支付功能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服务,并不会对投资运作产生影响。Paypal货币市场基金本质上是投资于以美元计价的高流动性、短期限货币市场工具的开放式基金。从Paypal的角度看,他们做货币市场基金并不是为了赚资产管理的钱,也不是为资产管理销售业务探路,其运作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目的还是为客户提供理财便利、吸引更多的沉淀资金、提高客户黏性。这一点和支付宝的考虑是一样的,虽然不会带来直接收益,但所带来的潜在好处是战略性的。从货币市场基金管理人的角度看,该货币市场基金仅仅是在Paypal上销售,只是因为销售渠道上的差异,而赋予其“支付型货币市场基金”,但在实际运作中,其并不会与其他货币市场基金有明显的区别,支付功能也并未对投资运作产生影响。

第二,市场利率情况决定产品生命力。虽然迫于市场原因,Paypal货币市场基金选择清盘,但一旦利率市场环境改变,Paypal有可能重开货币市场基金服务。2015年以来,美联储逐步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目前市场对利率提高也普遍预期乐观。疫情冲击下虽然美联储快速将利率调低到0附近,但从长远来看,不排除利率市场环境再次改变的可能。

第三,关注与支付渠道对接的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从投资者的角度看,互联网销售基金的方式带来了更为便利的用户体验,也使人们熟识了货币市场基金。通过互联网,更多的人群加入金融市场,成为金融产品的投资者。从市场的角度看,成熟的投资者群体是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Paypal货币市场基金的销售模式为金融市场输送了新的投资群体,其明确的风险揭示程序也有助于成熟投资者的培育。不论未来Paypal是否再度推出类似产品,它所积累的货币市场基金的一套操作规范还是值得借鉴的,特别是其风险管理意识尤其需要关注。考虑到在支付工具上链接货币市场基金,其目标客户本来就是缺乏金融知识、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需要向该类投资者传达货币市场基金可能出现跌破面值的风险,在极端情况下,甚至需要提前选择主动清盘该类基金,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二、欧洲市场的货币市场基金

(一)发展概况

欧洲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于1976年出现在瑞典。20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爱尔兰等地区亦开始发行货币市场基金。1985年,欧洲议会与欧盟委员会颁布了《可转让证券集合投资计划指令》(Undertakings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in Transferable Securities,简称《UCITS指令》),为欧盟各成员国的开放式基金建立了一套跨境监管标准。欧盟成员国各自以立法形式认可该指引后,本国符合UCITS要求的基金即可在其他成员国面向个人投资者发售。因此,欧洲地区的货币市场基金总体可以分为UCITS以及非UCITS,其中以UCITS为绝对主导。截至2019年末,欧洲货币市场基金资产净值约1.59万亿欧元,规模相对稳定,其中90%以上的货币市场基金为UCITS。

从UCITS资金流向变化来看,自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至2015年,货币市场基金经历了资金持续流出的阶段,直到2015年才开始重新有资金进入。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亦经历了小幅波动,其占UCITS总规模的比例有所下降,自2013年以来维持在13%左右。

(二)监管历程

欧洲的货币市场基金目前主要受到《UCITS指令》(针对UCITS)、《另类投资基金经理指令》(Alternative Investment Fund Managers,简称《AIFMs指令》,针对非UCITS)以及《货币市场基金条例》(Regulation(EU)on Money Market Funds,针对所有货币市场基金,包括UCITS和非UCITS)的监管。欧洲对货币市场基金的监管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UCITS指令》促进基金业跨国合作。1985年12月20日,欧盟议会与欧盟委员会颁布了一系列基金业法律指引,凡是满足UCITS要求的证券投资基金即可在其他欧盟成员国内面向个人投资者发售,从而免去了一系列烦琐的登记注册手续,以在欧盟形成一个统一、公平竞争的基金市场。卢森堡成为首个将《UCITS指令》纳入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欧盟国家。展望未来,《UCITS指令》将会进一步拓宽可投资的资产范围,完善货币市场基金规则,研发高效的组合管理技术和流动性管理工具。

二是《AIFMs指令》加强非UCITS监管。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投资者对金融界一度失去信心,为了加强对UCITS标准范围以外的投资基金管理人的监管,欧盟委员会自2009年4月开始起草《AIFMs指令》细则并于2013年施行。监管范围包括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基础设施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AIFMs指令》与《UCITS指令》共同构成了欧盟基金业的基本监管体系。

三是2017年《货币市场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落地,推出浮动净值。该条例适用于在欧盟建立、管理或销售的所有货币市场基金。《条例》要求除将基金99.5%的资产投资于政府证券的货币市场基金(Public Debt CNAV)以及净值在一定阈值内(10bp或20bp)波动的低波动净值型(LVNAV)货币市场基金外,其余货币市场基金的净值需要采用浮动净值以真实反映投资组合的持仓市场价值,在申购和赎回时以产品净值作为申购/赎回价格。此外,《条例》还对欧盟货币市场基金的营业核准、基金内部评级规则、信息披露义务、投资多样性与集中性等原则设定了统一的监管标准。

(三)投资限制

2017年落地的《货币市场基金条例》在《UCITS指令》和《AIFMs指令》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货币市场基金,除了要求货币市场基金采取浮动净值以外,还在投资范围等方面进一步对其进行了约束,以确保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防范因投资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于投资范围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流动性方面,为确保应付突然的赎回请求,《条例》引入了通用标准来保障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根据规定,固定净值型货币市场基金需要至少持有10%在一天内到期的资产(即发行人必须偿还的资产),以及30%在一周内到期的资产,以便能够应对突发赎回要求下的市场状况。而浮动净值型货币市场基金需要至少持有7.5%在一天内到期的资产,以及15%在一周内到期的资产。在每周到期资产所要求的最低流动性中,最多可以持有7.5%的货币市场工具或其他货币市场基金的份额。

第二,在投资多样化方面,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的多元化配置也是降低风险的必要条件。条例规定对其他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限额为17.5%,并预防“循环”投资,反向回购协议比例限制为15%,以及对同一信用机构的存款和保函债券(covered bonds)的指定限制。

第三,为了进一步隔离金融风险,《条例》还规定货币市场基金不得从第三方,包括发起人(sponsors)处获得外部支持。这种限制是为了防止外部支持的不确定性导致不稳定时期的不确定性。

美国、欧盟货币市场基金监管规定比较,可参见表1-4。

表1-4 美国、欧盟货币市场基金监管规定比较

续表

三、日本市场的货币市场基金

(一)货币市场基金萌芽阶段

1977年开始,日本逐渐开始利率自由化,同时,资本项目开放、放松证券市场管制等多方面的改革也在进行。据Lipper数据库统计,日本第一只货币市场基金于1980年4月30日成立,但当期在房地产泡沫的笼罩之下,市场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热情并不高,致使货币市场基金发展速度较慢,整体规模较小。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仅成立了5只货币市场基金。

(二)货币市场基金加速发展阶段

1989—1992年,美联储连续24次降息,为了避免本币对美元大幅升值,亚洲各国纷纷降息,但降息后的利率水平依然远高于美国。相对较高的利率叠加股市下跌推动货币市场基金迅猛发展,1994年6月,日本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超过10万亿日元。虽然美国货币政策在1994年突然转向,稍许减缓了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但日本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仍在不断扩张。至2000年初,日本货币市场基金管理规模超过20万亿日元。

(三)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萎缩阶段

2001年安然公司破产,部分日本货币型基金由于投资了安然相关证券,使得货币市场基金净值大幅下滑。在此情况下,投资者纷纷撤离,货币市场基金规模迅速缩水。此后伴随着零利率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并行,货币市场利率进一步走低,日本货币市场基金规模持续下滑。2016年1月28日,日本央行开始实行负利率政策,这使得日本货币市场基金的常见投资工具的收益率逐渐由正转负。多家资产管理公司出于对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的担心停止接受新的申购。同时,部分资产管理公司考虑主动减小货币市场基金管理规模或停止运营。 7hAsevo+9vz6lkqrEk5ph3BxekfDilBsB1zE8olW3roNRrlsv0Xm3hb5BQ7A7IH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