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货币市场基金(Money Market Funds,简称MMF,中文简称“货币基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中国货币市场基金兴起于2003年底,是主要投资于397天以内的货币市场工具并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的开放式公募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由于具有低风险、高流动性以及隐性“刚兑”的特质,被很多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用来当作现金管理工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大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在应用场景方面有了诸多创新,如理财功能拓展、在消费频次大幅提升环境下的支付功能,都显著提高了投资者的便利性。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末,中国市场上共有135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331只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超过9.6万亿人民币。

随着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快速发展,其在金融市场的系统重要性不断提升。一方面,货币市场基金与传统银行存款业务相辅相成,已经成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完善了金融体系中的资金传导链条,是非银资金波动的重要影响力量,也是货币政策传导链条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由于货币市场基金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且每日开放的特性,在资金市场发生趋势紧缩的环境下,或信用市场发生显著恶化的情景下,都会带来负偏离度(即成本收益率低于估值收益率)的上升,并可能因为资产变现速度慢于赎回速度,从而引发流动性应对危机,国内比较典型的案例包括但不限于2013年钱荒、2016年底去杠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利率V型反转等。

由上可知,货币市场基金重要性的提升要求常态化协调监管机制的建立。借鉴国内外历次流动性危机的经验,监管层正在不断完善针对货币市场基金的监管政策。一方面,不断提高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短端信用品的信用门槛,并对集中度设定比例限制;另一方面,从法规层面强化了负债端与资产端的匹配程度,针对不同的负债集中度,设定有区别的剩余期限要求以及短期流动性资产比例限制,这极大地抑制了货币市场基金进行期限错配的空间。此外,最关键的是,考虑到摊余成本法作为隐性“刚兑”的特性,监管的整体引导趋势是限制这类产品的规模发展,对于货币市场基金而言,监管要求其规模不得超过风险准备金余额的200倍,并不再批准新的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货币市场基金,更多地鼓励市值法估值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应用场景创新层出不穷,监管也在与时俱进,将游离在监管边缘的应用场景逐步纳入统一的监管体系。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成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原司长纪志宏牵头,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组织的“货币市场基金发展与监管”课题正式启动。课题组由来自中国工商银行、易方达基金、天风证券、度小满金融、金融街资本等机构的相关专家组成。课题组梳理了货币市场基金在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的兴起及发展历程,通过对货币市场基金的法律性质、功能定位、监管规则、会计核算、税收政策、市场创新、流动性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提出了推进我国货币市场基金市场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若干建议。基于上述研究,课题组最终形成了本书。

本书的第一章梳理了国内外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历程;第二章阐述了货币市场基金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的功能定位与金融市场影响,并与银行现金类理财产品进行多方位比较;第三章重点介绍了货币市场基金的资产负债管理、会计核算、税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第四章主要总结了近年来货币市场基金的各种创新,包括“T+0快速赎回”业务的流动性创新以及货币市场基金支付功能的应用场景创新;第五章则系统性地分析了货币市场基金的风险防范与监管发展,总结了历次流动性危机中金融机构与监管部门的应对经验;第六章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关于推进货币市场基金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纪志宏
2022年8月 fbcM6n0huANclAoAs5Ocb2KslW6aHJ57eqcpEimueajNTTMFq5/oUi2YUChdhap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