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时期设立的。2007年1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该专业学位的设置是“我国翻译学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为我国翻译学的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业化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仲伟合,2017)。

翻译硕士专业的设置,恰逢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央之时。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交流迅速扩展。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化,我国对翻译需求激增,翻译产业也呈现了“井喷式增长”的态势。然而,在翻译硕士专业设置之前,虽然我国每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学位的人数已达万名,但其中能从事翻译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却只占很小比例,现有的翻译从业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尤其是对高端翻译人才的渴求。翻译需求激增与翻译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是设置翻译硕士专业的主要动因。在论述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必要性时,仲伟合(2006)指出,“翻译职业本身有很强的职业背景,对于译者要求有很高的双语能力,跨文化交际应对能力及广泛的专业知识,是典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合格的职业翻译应该在研究生层次。”而这样的人才在传统的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体系下是很难培养出来的,必须专门构建适用于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

事实证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确实顺应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近十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倡议的次第提出,对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一直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2008年,MTI招生人数还只有350人,而到2020年,年均招生数量已经突破1万人。截至2020年12月,全国的MTI累计招生人数已达8.3万人,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累计输送了5.7万余名毕业生。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62所院校设立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共有学位授权点259个,开设语种数量及专业领域数量分别达到11个和22个。翻译硕士专业招生人数已经超过学术型翻译硕士招生人数,成为我国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

正如其他专业学位一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也同样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及素质要求方面与学术性翻译硕士有明显差异。根据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设置方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 2011年8月修订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则进一步丰富了培养目标的内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培养方案》中所修订的培养目标更具体,也更能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

在培养方式方面,《设置方案》提出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应“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加强教学实践,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而《培养方案》则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教学手段,指出应“采用实践研讨式、职场模拟式教学。口译课程可运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口译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开展;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式授课,将职业翻译工作内容引入课堂,运用笔译实验室或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加强翻译技能训练的真实感和实用性;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译员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从方案中有关培养方式的内容来看,与其他专业学位教育相仿,翻译硕士专业教育的培养重点也是学习者的“职业能力”。方案中所列各种教学手段的共同特点是都旨在连接翻译课堂与职场实践,为学生打造从课堂到职场的“直通车”。

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是直接面向职场的,也就是说,用人单位对翻译硕士专业毕业生的期待是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较为熟练地独立开展工作,所以翻译硕士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学术重于应用,理论重于实践,而且往往有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将外语人才等同于翻译人才的误解。这种模式下培养的翻译人才很难在毕业时就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一个外语人才成长为优秀的翻译人才基本上都是依靠在工作岗位上再学习才实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解决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让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从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及翻译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中独立出来。

根据MTI教学指导委会员(以下简称教指委)2018年发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毕业生应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翻译知识、百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又具备“语言能力、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百科知识获取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这就要求翻译硕士专业的培养必须以新的、不同于传统外语人才或学术型翻译研究人才的方式开展,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必须创新。正如仲伟合、姚恺璇(2016)所指出的:“翻译硕士作为专业学位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加突出专业指向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性、应用型课程为主,并辅以丰富的相关领域的专业选修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切实采用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和实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行业有较为系统的了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现状的相关研究表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的确在宏观上转变了翻译人才培养的理念,也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不少急需的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翻译硕士专业教育中仍存在一些棘手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些设置翻译硕士专业的学校培养理念不清、教学方法不新、师资力量不强和实践机会不多等方面(仲伟合,2014;仲伟合、姚恺璇,2016)。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设置翻译硕士学位的学校数量虽然激增,但其中不乏条件尚不完善而“匆匆上马”者。一些具有翻译硕士专业授予权的学校在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并不具备丰富的经验,翻译硕士专业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构成等方面都未能与学术型翻译硕士作出明确区分,常常出现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课程设置相同,教学方法无异的现象。可以说,自翻译硕士专业设置以来,直至今日,如何实现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确保培养质量,一直是MTI教指委、各授予点所在高校,以及关心MTI专业学位发展成效的人士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仲伟合、姚恺璇(2016)指出,“务必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自我完善中逐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对翻译硕士专业培养模式创新和质量的重视也体现在MTI教指委举办的多次年会主题中。2014年,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年会的主题为“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的年会主题是“下一个十年:MTI教育的传承与创新”。2020年的年会主题为“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翻译人才质量”。2021年年会主题则为“新时代翻译专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保障培养质量是贯穿MTI专业学位发展的一根红线。翻译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于学术型翻译硕士,因此在培养模式方面必须走创新之路。正如仲伟合在翻译硕士专业设置十周年之际所指出的:“培养人才是翻译专业学位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培养模式,才能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仲伟合,2017)

过程决定结果,培养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如果得当,就可以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符合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的。但是,翻译硕士专业脱胎于学术型翻译硕士,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仍占据主流地位。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由教师主导,学生主要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学生对教师的“权威”有较大的依赖性,学生的主体性较弱;教学中理论内容较多,实践性内容偏少;教学材料偏重文学文本,对非文学文本的翻译重视不足;教学的重点是翻译技能,对职业素养的培育不足等。由于翻译硕士专业培养的主要对象是应用型翻译人才,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新的需求。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采取具有创新性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在其他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已经得到充分应用的教学方法,它同样也是适用于翻译硕士专业培养的有效方法。早在2010年,时任MTI教指委主任黄友义就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结合社会需求,加强案例教学,培养翻译的实干能力。”(黄友义,2010)仲伟合在谈及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时也提到:“可以通过建设笔译教学资源库、口译教学资源库和MTI教学案例库,实现翻译专业教育的资源整合。”(仲伟合,2017)可以说,在翻译硕士教育中采取案例教学法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是翻译硕士教育领导层的共识,更是翻译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的内在要求。 izDWtbpBgqhPDfZsoFudyG/KhxvQ4lYbnkTkz94/RxwrY+Ai4CKrQEvijt4QMaM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