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姚斌老师的新作《案例教学法在MTI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实践与反思》,不觉为之一振,搁下案头的事情,一睹为快。本书的内容丰富翔实,从案例教学的历史、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到案例教学的理论以及案例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姚斌教授作了非常全面、详细和专业的阐述。为本书写序,我有些诚惶诚恐,觉得无论再说什么,好像都是对书中内容的重复,但同时我又觉得这是义不容辞的事。说到教学创新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本书确实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尝试。作为一个多年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支持这一努力。
所谓创新,倒不局限于方法的创新。正如书中所述,案例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商学院教学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翻译教学本身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尝试,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法引入一种理念和思维方式。多年来,关于“教学翻译”还是“翻译教学”的讨论长久不衰,从“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的转换也是一个蜿蜒曲折的过程。随着翻译教育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翻译教师的行列,开始探索学习“翻译教学”的途径。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在21世纪初期翻译教育事业刚刚起飞的时候就洞察到翻译师资的缺失,每年暑期举办全国高校翻译师资培训。但是观念的转换和建立不是几日之功,也不是仅靠了解一些翻译的基本理念、原则和方法就可以完全实现的。
对许多教师而言,最好有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一种程序或规范,使他们可以按部就班地实施其所掌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从而实现从“教学翻译”到“翻译教学”的转换。案例教学方法是按照在实践中学习的基本理念建立的,其特点是本身有一个完整的程序。案例教学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从案例的制作到使用的整个流程,目的都是实现这一基本的教学理念,达到其教学目的。完成这个程序或流程,就实现了教学的设计理念。换句话说,就是通过程序规范了教学过程,保证教学理念的实现。因此,案例教学可以说是“以过程为基础”(process-based)的翻译教学的具体实例,是实现翻译教学专业化的一个有效手段。
根据其程序的设计,案例教学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框架,要求教师对翻译教学有一个新的认识。根据设计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继续采用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方式,不能简单地采用通过例句佐证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首先面对的是实践,他人实践的案例和经验以及自己参与实践的感悟,一切从实践开始。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教师的着眼点也不仅限于就事论事以及对语言进行技术上的处理,如词性转换、加字减字,而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培育理论升华的能力。
我们经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理论到底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如何指导翻译实践?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似乎一直停留在宏观的层面,但我们更需要的是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点。目前的问题是,宏观理论不少,但大多过于抽象,没有切实落到可操作的层面。而具体的翻译策略或技巧又往往拘于形式上的机械式转换,中间似乎缺了一个环节。案例教学似乎能够为理论结合实践提供这样一个层次,或者平台,其中关键的环节是发现问题、确定问题的根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机械式的语言转换方法可以用,但必须知道为什么这样用,既知其一,也知其二。在案例教学中,学习的顺序是:实践—观察—描述—总结规律—形成规范,最后的规范再升华至理论的高度。实际上,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许多理论基本上都是经这个过程形成的。也许可以这样说,宏观理论是对实践中形成的规范的一种高度概括与描述,但并不能直接指导翻译实践。就自然科学而言,有了基础研究并不能直接开发产品,必须建立起应用科学理论才能以此指导实践。翻译学科也是如此,应该也有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之分,而理论结合实践,应该是在应用理论的层面,但又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的技巧。从这方面讲,案例教学为翻译理论的应用,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提供了一个平台。也可以说案例教学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对口译而言尤其如此。
口译的教学,乃至整个翻译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就事论事,局部讨论某个语言现象,常常造成翻译的格局太小,见木不见林。而在案例教学中,每一个案例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有开始,有结尾,有故事,有结论,有启示,最后形成规范,上升为理论。每一个案例的编写及其教学,都是一个精心打磨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后人可以模仿遵循的惯例。案例教学的整体性与全面性,以及其中产生的规范,正是翻译研究所需的必要条件。对宏观理论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若能提出新的理论或模型则更是壮举,但理论的另一层面也不能忽视,就是更能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的应用型研究,而且这是一个具有广阔空间的研究领域。
案例教学在翻译教学中有巨大的潜力,但也有其挑战。首先就是对翻译教学中的案例如何定义。应该说案例(case)和例句(example)是不一样的。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会大量地使用例句说明一个问题,而一个案例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有头有尾,有结论有启示,是一个整体。如果从形式上作这样的区分,那我们如何归纳翻译中大量的趣闻轶事?有些事情很有启发,但又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前因后果,就单独一件事情而言,不一定能够形成类似于商学院使用的那类完整的案例。关于这一点,姚斌老师作了创新的处理,并没有单纯地追求与商学院普遍使用的案例在形式上的一致,而是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案例形式,案例可大可小,不在于事情的复杂程度,而是关注案例可能提供的启示。
另外一个挑战,正如姚斌老师在书中所说,鉴于案例教学在翻译教学中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案例的编写、收集和累积还远远不够。如果每个学校每个教师个人单独编写或收集自己的案例,也容易出现重复和资源浪费。解决这一挑战需要共同的努力。首先对案例教学在翻译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需要达成共识,然后由几家院校合作,或者由MTI教指委牵头立项,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翻译案例库,由各个学校或个人参与编写或供稿,案例库的资源也开放,供各个学校的翻译教师使用。这些年来,关于翻译和语言方面的语料库和教学资料库已不在少数,完全可以以此为基础,开发和建立专门的翻译案例库。这是关系到翻译教学基础设施的大事,只靠一两位教师甚至一两个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
希望姚斌老师的这本著作能够引起翻译界对案例教学的关心和重视,为翻译教学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鲍川运
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高翻学院教授
20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