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有些家庭的父母很细心,当自家的孩子行为不当、逾规越矩时,他们会及时叫停,跟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做人为什么要遵守规矩以及为什么不能做不当之事。而有些父母则不然,他们二话不说只会打孩子的屁股。我的母亲是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她的做法跟之前两种父母的做法都不同,她既不会与我沟通,也不会动手打我。每次我闯了祸,或没轻没重地差点把半导体收音机扔进马桶,母亲就会变得无比焦虑,甚至泪流满面,她会对我大声嚷嚷:“我受不了了!我真是不想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当初还不如让希特勒把我杀了算了!?”

她的怒吼总是让我感觉十分难过。但奇怪的是,当时的我作为一个孩子,竟然觉得母亲的表现属于正常反应。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学到很多东西,但最宝贵的教训就是千万不要觉得父母无论说什么都是对的,更不要觉得家里无论发生什么都属于正常现象。很多时候,要想改掉这种错误认识,往往要花费数年时间做心理的疗愈。这些道理我小时候不懂,也因此以为母亲的焦虑和暴躁没有什么不正常。当然,我很多朋友的父母没有经历过纳粹大屠杀,所以我想他们的抱怨中应该不会出现关于希特勒的内容,但在我的想象中,他们也一定会以某种相似的方式咆哮:“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出门怎么没被车撞死?怎么没被龙卷风刮走?怎么没心脏病发作死在大街上?”

我上高中时,记得一天吃晚饭时,我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想法,母亲究竟是不是个异类,会不会并非所有母亲都跟她一样歇斯底里!原因是母亲提到了当天去看精神科医生的经历。母亲作为纳粹大屠杀的受害者,要想申请赔偿,必须按照德国政府的要求参加相关心理咨询。纳粹在战争开始时没收了母亲家的巨额财产,让她本来富足的家庭变得一贫如洗。显然,政府的赔偿款不仅仅针对给受害者带来的经济损失,还包括对他们的精神赔偿,所以需要受害者提供精神问题的证明。我母亲自认为精神状态很好,但为了赔偿也不得不去看精神科医生,她对此深感无语,并确信自己拿不到精神方面的赔偿金。当我和弟弟挑着盘子里寡淡无味的白煮鸡时,她愤愤不平地告诉我们,医生得出的结论竟然是她存在严重的情绪问题。

“你们能相信吗?”我母亲问我们,“他竟然觉得我是个疯子!很显然他才是疯子,我可不是。”接着,她冲我提高了嗓门大声说:“谁也不许剩,赶紧把鸡肉吃完!”我拒绝了,抱怨说这个鸡肉没有味道,她听罢说道:“赶紧吃!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等有一天你醒来发现全家都被杀了,而你,什么吃的都没有只能在烂泥中挣扎、喝泥潭里发臭、肮脏的水时,你就不会再浪费食物了!到那时,一切就太晚了。”

别的孩子的母亲一般会用“还有穷人在挨饿”这样的话来教育子女不要浪费食物,可我的母亲却告诉我,再继续浪费食物,我就会成为一个饥不择食的人。这已经不是母亲第一次跟我表达这样的观点,只是这一次我觉得她的精神科医生很明智,对她的精神状态给出了准确的判断,我由此便开始怀疑她的精神是否正常。

我现在知道了,母亲一直因为过去的经历遭受折磨,她怕我也会沦落到与她同样的境地,所以才会对我发出严厉的警告。她总是不停地告诉我,别看现在生活得不错,但那很可能只是镜花水月,很快就会被噩梦取代。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对未来的灾难性预期完全源于内心的恐惧,并非基于现实的推测,她相信自己的恐惧有据可循,因此一直被焦虑和恐惧苦苦纠缠。

我的父亲以前是一名反法西斯战士,是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创伤。战争结束后,他与我母亲相遇,两人同为难民,一起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然而,他们二人应对苦难的方式却截然不同,父亲一直是一个乐观自信的人。为什么父母经历相似,反应却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或者更宽泛地说,究竟什么是情绪?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情绪,它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最终在大脑产生?情绪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想法、判断、动机和决定?我们如何才能对其加以控制?这些都是我们将在本书中讨论的问题。

我们经常把人脑比作电脑,这台电脑所做的信息处理与被我们称为感受的神秘现象密不可分。我们都感受过焦虑、恐惧、愤怒、绝望、尴尬、孤独、快乐、骄傲、兴奋、满足、欲望和关爱,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情绪。我小时候,完全不明白这些情绪如何形成的,更不知道该如何对其加以管理,包括发泄情绪的目的是什么?两个不同的人,或是一个人处于不同的时期,为什么相同的触发因素会引发截然不同的反应?那个时代的科学家认为,我们的行为都是受到理性想法的主导,情绪爆发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反作用。如今,我们对于情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知道,尽管情绪和理性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方式不同,但在指导我们的想法和决定时,二者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我们能够根据自身目标和相关数据得出有逻辑的结论,而情绪则是在一个更为抽象的层面发挥作用——它们会影响我们对目标和数据的重视程度。情绪会为我们提供一个评估参考,打造一个有建设性且必要的框架。情绪根植于我们的知识体系和过往经验,会改变我们对当前环境和未来前景的思考方式,而这种改变虽然不易察觉却颇具影响力。我们目前对这种方式的理解,真的要感谢过去十来年的研究进展。过去十年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式爆发,而本书要讲述的正是这一划时代的重要发现。

情绪研究的划时代革命

在人类对情绪进行大量深入研究之前,大多数科学家对人类感受的研究都深受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思想的影响。这种传统的情绪理论包含了一些表面上看似合理的原则:人类都有基本情绪——恐惧、愤怒、悲伤、厌恶、快乐和惊讶——这些情绪普遍存在于所有文化中,在功能上没有交叉重叠的部分,每种情绪都由外部世界的特定刺激触发而成,每种情绪都会导致某些特定行为,每种情绪都由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专门负责。相关的理论还包括心智二分法,这一理论最早由古希腊人提出,即人类大脑由两种相互矛盾的力量共同构成,一种“冷静”、逻辑、富有理性,而另一种“燥热”、冲动、富有激情。

过去几千年来,从神学、哲学再到大脑科学等各个领域都认同这些观点,就连弗洛伊德(Freud)也将这一传统理论纳入其著作之中。约翰·梅尔(John Mayer)和彼得·萨洛维(Peter Salovey)的“情商”理论,在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1995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也得到了广泛推广,部分内容也是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对自身感受到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一观点的限制,可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这一传统认识其实毫无道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掌握了揭示原子世界秘密的工具,牛顿的运动定律被量子理论所取代,旧的情绪理论如今也让位给了新的观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神经影像学和其他技术所取得的卓越进步。这些技术不仅能让科学家准确观察大脑,还可以对其进行实验。

过去几年,科技更是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和进步,使得科学家能够追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大脑创建了一种叫作“连结组”的脑回路图。有了连结组的图像,科学家就可以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对大脑进行探索。他们可以将其与基本脑回路做对比,进入大脑的特定区域,探索此处细胞的组成,并破译产生想法、感受和行为的电信号。光遗传学的发展更是让科学家得以控制动物大脑中单个的神经元,通过有选择地刺激神经元,科学家终于搞清了人类出现恐惧、焦虑和抑郁等精神状态时大脑呈现出来的各种微模式。科学家还将另外一种科技运用到了大脑的研究中,那就是经颅刺激技术,即采用电磁场或电流来刺激或抑制人脑中精确位置的神经活动,以有效帮助科学家评估相关结构的功能,而且这种实验还不会对研究对象造成任何永久性的影响。诸如此类的科技成果让我们大开眼界,继而促发了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就包括一个全新心理学领域——情感神经科学的诞生。

情感神经科学将现代工具应用于对人类古老情感的研究,彻底改变了科学家看待情绪的方式。他们发现,虽然旧有的观点为有关感受的基本问题提供了看似合理的答案,但并不能准确展现人脑的运行方式。比方说,每一种“基本”情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一情绪,都是一系列情感谱系或某类情绪的统称。不仅如此,这些类别之间也并不一定泾渭分明,例如,恐惧就可以细分成好多种,在有些情况下很难与焦虑准确区分开来。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杏仁体只是人类“恐惧”情绪的来源所在,但实际上,杏仁体在多种情绪中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样,也不是所有类型的恐惧都一定会与杏仁体扯上关系。当今的科学家在五六种“基本”情绪的基础上拓展了研究对象,将人类情绪细分为几十种,如尴尬、骄傲及其他所谓的社会情绪,就连过去被认为是冲动的想法,如饥饿、性欲等也被纳入情绪的研究之中。

在研究情绪健康的相关领域,情感神经科学已经向我们证明,抑郁症并非一种单一紊乱疾病,而是由四种不同亚型紊乱共同构成的综合征,具体情况不同,神经特征表现不一样,治疗方式也自然各不相同。研究人员正是利用这些新发现,开发了一个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有效帮助四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缓解其抑郁症状。事实上,现在科学家通过大脑扫描已经可以部分提前确定抑郁症患者的病情能否仅凭心理治疗得到改善,是否无须药物的介入。针对例如肥胖、吸烟成瘾以及厌食症等与情绪相关的疾病,新的治疗理论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情感神经科学已经成为学术研究中最热门的一个领域,并已成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议程中的重要一项,就连许多不以精神研究为重点的机构也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其中就包括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一些与心理学和医学没有什么关系的机构,如计算机科学中心、营销组织、商学院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等,也纷纷为这门新科学投入了大量资源。

情感神经科学受到如此重视充分说明了情绪在我们日常生活和人生体验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一位顶尖科学家曾经说过:“我们关于情绪的传统‘认知’从根本上就存在问题。”该领域另一位顶尖学者也曾表示:“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只是因为自己拥有情绪体验就敢确信自己对情绪的本质及其工作原理了如指掌,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还有一位科学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对情绪、思维和大脑认识的革命——这场革命或许会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社会的核心理念,包括对精神和身体疾病的治疗方法、对人际关系的全新理解、对抚养下一代孩子的正确态度,以及最最重要的还有我们对自我的终极认知。”

我想在此严正说明一点:我们曾经认为情绪不利于产生有效的思考和决定,但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情绪的影响,我们根本无法做出决定,甚至于无法思考。尽管现代社会的环境与人类初始阶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情绪有时也会带来巨大的反作用,但更多情况下,情绪带给我们的都是正确方向的引导。事实已经证明,如果没有情绪,人类必定寸步难行。

阅读指南

鉴于我父母在纳粹大屠杀中的特殊经历,他们的例子或许并不具有代表性,但从根本上说,我们和他们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与他们的一样,难以捉摸的无意识思维也在不断利用过往经验帮助我们预测当前境遇可能产生的后果。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大脑就是一台预测机器。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远古智人需要不断做出有关食物、水和住所的各种决定:前方窸窣作响的动物究竟是我的囊中之物,还是要将我风卷残云地吃掉?那时候,只有善于分析周围环境的动物才更有可能繁衍生息。为了活下去,人类大脑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充分利用感官输入和过往经验对各种可能行动加以判断,并预测每种行动会带来的后果:哪种行动最不可能导致死亡或受伤,而且最有利于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水或其他资源?我们将在接下来的篇幅中探讨情绪对此类判断所产生的影响。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研究情绪产生的过程、情绪在打造想法和做出决定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人类该如何利用情绪在现代社会中活出自我、取得成功。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介绍一些我们目前对情绪演变方式及原因的了解。情绪为人类的生存立下过汗马功劳,知道了这一点,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包括:我们该如何应对各种情况;我们为何会有焦虑、愤怒、喜爱、憎恨、快乐、悲伤等各种反应;我们为什么有时会采取不当行为或失去对自身情绪的控制。

我们在本书中还将探讨“核心情绪”的概念,即身心状态对人类各种情绪体验潜移默化的影响,要知道,它们影响的不仅是你在特定情况下的情绪,还包括你对事件的判断和反应。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发生了同样的情况,但身处不同的场合你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研究情绪在人类快乐、动机、灵感和决心等反应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如果两项任务的吸引力、难易度和重要性都相当,你为什么会觉得其中一项似乎更难完成,而另一项则要容易很多?哪些因素会影响你对完成某件事情的渴望态度?为什么在类似的情况下,你有时会奋力坚持,而有时则会选择放弃呢?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坚持下去,而有些人则总是半途而废?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探讨情绪侧写和情绪管理。我们每个人都会对某些情绪做出反应而对其他情绪置之不理。科学家已经设计了一些调查问卷,你可以通过回答问卷来评估自己对特定情绪的倾向性,我们将在第八章具体介绍相关问卷。第九章,我们将研究“情绪调节”这一新兴领域,这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情绪管理策略都是通过严格的科学研究,并得到了充分证实的。通过这一章的阅读,你将理解自身情绪的来源,以及一旦产生情绪该如何加以掌控。除此之外,你还将领悟到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难理解情绪,也更难掌控情绪。

我们都会花时间思考该去哪家餐厅或去看什么电影,但却不一定会花时间认识自己以了解自己的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事实上,我们中的许多人甚至从小到大都被教育要反其道行之:我们被教导要压制情绪,不要有任何感受。但是我们要知道,情绪虽然可以被压制,但却无法被抹杀。我们的感受是我们所以为人的一部分,没有它,便没办法实现与其他人互动。如果我们不了解自身的感受,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自然也会妨碍与他人的相处。在没有充分了解思维起源的情况下,我们很可能做出灾难性的判断和决定。

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我的母亲已经97岁高龄。按道理讲,她应该已经相当“成熟”了,可是她的“内核”并未发生过任何改变。我在研究了新的情绪理论之后,对她的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了深入的认识。如果你想接受自己、做出改变,首先就要更好地了解自己。我希望这次探索情绪的科学之旅将彻底推翻你过去秉持的“情绪只会起到反作用”的错误认识,希望你会对人类大脑做出全新的解读,从而帮助你有效驾驭自身情绪,重新夺回对情绪的掌控权。 1v4df1BHdOqc9H++aQC6Mhn6YwSpsbusnH9rXLwS/CIB1TmoxUxWq9fKS23GfFt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