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现代人应该如何修身养性

列纳德·蒙洛迪诺(Leonard Mlodinow)是我喜欢的一位科学作家。他善于用两三年的时间彻底调研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写成一本既通俗又前卫的书。这本新书说的是现在科学家对人类情绪的最新认识。理解这些认识最好的办法,也许是跟古人做个对比。

怎样成为一个做事有办法,生活有意思的人?过去中国那些士大夫都提倡“向内求”,讲究修身养性的功夫;而现代精英人物则倾向于“向外找”,寻求知识、资源和解决方案。

一个翰林学士面临重大决策拿不定主意、或者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风波,他很可能会找个没人的地方长时间地静坐,思前想后,自己跟自己较劲。不但有事儿的时候要想,没事儿时也要想,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像曾国藩更是给自己规定了功课,每天都要“枯坐”半个时辰。而现在一个公司高管是肯定坐不住的。他有事儿会向同行打探消息、找专家咨询、召开会议、搜集所有相关信息、寻求亲友帮忙;没事儿也要看看材料聊聊天,时不时还要在社交网络发条动态。如果有人什么都不干就在那里坐着发呆,你可能会担心他是不是遭受了什么创伤。

我们容易理解现代人的逻辑。决策也好评估也好,本来都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你得有新信息进来,做一番计算——这一步通常花不了多少时间——才能有新的结论。每个人都是社会信息流中的一个节点,我们寻求信息还唯恐来不及,哪能主动断网,闭门造车呢?

这当然跟我们寻求信息方便有关系,毕竟曾国藩可没有智能手机。事实上现代人已经几乎无法纯粹“自己跟自己”相处了,随时随地都在跟外界交换信息,连坐车走路喝咖啡都得戴上耳机听个什么节目。另一方面,我们又把古人倡导的静坐和自省当作是道德行为。我为啥总要反省我自己?遇事总找自己的错处,这算是对别人、对社会尽义务吗?做好人会不会削弱我的竞争力呢?为啥非得做出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我内心可还是个少年啊!

我要说的是,古代大人物的那些做法,不但没有过时,而且仍然很高级。

我也不打算提倡静坐,但古人的自省,并不是一种道德行为,而是一种认知行为。他们是在考察自己内心的信息。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柏拉图说:“学习就是回忆”;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慧能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都是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值得好好开发。

他们中有些人认为人一出生就已经预装了这个世界的一切信息,这我是坚决不信的。但是要说我们应该好好开发内心的信息,这个绝对没错。而且绝对有用。我举几个简单例子。

王女士的儿子条件很好,大学毕业后想去大城市闯荡。王女士知道儿子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地方找到一个高薪职位,但是她总是忍不住想,万一失业了怎么办?万一遇到危险情况怎么办?她以脱离母子关系相威胁,要求儿子留在本地当个公务员或者中学老师。

这天下班后,张先生临时接到老婆电话,让他去超市买点菜。他到超市一看有很多东西都是家里正好需要的,吃的喝的用的买了一大堆,结果回家后被老婆强烈批评。

周小姐的新工作不太顺利,不过更让她难受的是她这几个月常常感到肚子疼,最近更是发展到持续便秘的程度。

王女士应该去调研一下北上广深的失业率情况,张先生应该问问家里需要什么,周小姐应该去消化科看医生,对吗?不一定。

王女士从小在贫困和动荡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这使她养成了焦虑的思维习惯。焦虑这种情绪会让人倾向于悲观的判断,总是认为事情会往坏的方向发展。张先生逛超市的时候,他已经很饿了。饥饿感不但会让人想要获取食物,而且会让人下意识地想要获取其他东西。周小姐肚子疼是因为她每次跟老板谈话都感到很害怕,工作压力和不安严重影响了她的消化系统。人的肠道神经系统号称是“第二大脑”,能直接跟情绪形成反馈。

他们必须学会观想自己的内心,仔细分辨各种情绪,才能知道正在发生什么。否则整天浑浑噩噩,出了事儿都不知道怎么出的,错误都不知道是错误。人不修身养性行吗?

你需要精准了解自己在那一刻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想要什么,到底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才有可能改进身心。你现在最缺少的不是外面的信息,而是你内心的信息。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意思就是从性价比角度来说,外部信息追逐的太多了,边际效用早已递减,现在你应该加强考察内心的信息。

“向内求”,自我认知,不但不是过时或者失传的技艺,而且是正在流行。而现在修身养性运动的潮流所在,是美国。远的有三十多年前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号召由内而外的自我造就,近的有佛学式冥想在知识分子和白领圈里的潮流,有古希腊斯多葛哲学在硅谷极客中的复兴,再结合科学家对人类情绪的最新实验研究,现在最像王阳明、曾国藩的,恐怕是一些美国人。

我们很幸运地生活在一个科学对像人类情绪这样古老的东西正在重新认识的时代。比如从古希腊一直到启蒙运动以后,人类中的智者都喜欢把人的思维分成“理性”和“情绪”两个部分,并且认为让情绪服从于理性——像中国的朱熹甚至提出要“存天理去人欲”——而现在我们知道,绝大多数情况下情绪不但无害而且有益,事实上人脑离开情绪根本就无法做出决策。直到三十年前,很多学者都相信——甚至连物理学家和科学作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都讲过——人的思维可以分为“蜥蜴脑”“情绪脑”和“新皮层”三个层次,并且用这个模型给生活提供指导,而现在这个说法也被否定了。

这是因为新一代科学家能用功能性核磁共振仪直接扫描大脑的活动,他们可以把电极插入大脑做实验,他们可以把脑神经科学、基因和肠道菌落结合起来研究情绪。结果是一大堆新成果和新观念。这些新成果和新观念又引发了一大堆新书、新说法和新的修身养性之道。蒙洛迪诺这本《情绪》,就是最新的报告。

我学习这些新成果的感想是,人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接近于动物,人也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办法让自己超越动物。

几年前罗伯特·萨波斯基(Robert Sapolsky)的《行为》一书把人的动物性说得非常明白。你要想理解人的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如何影响孩子成年以后的性格,用老鼠做实验就能得出很过硬的结论。

蒙洛迪诺这本书则是随着讲解各种情绪,介绍了几个有科学验证的,能掌控这些情绪的方法。其中像认知重新评估、冥想、同情、身体影响情绪、表达、斯多葛哲学这样的方法,学术界已经有相当过硬的研究,值得大力推广。这些是科学的修身养性法。

这里我想借用修仙小说的套路,把科学观点下修身养性的功夫分为五个层级。你看看身边的人都在第几层。

第一层是“无明” 。这是最贴近一般哺乳动物的一层。这一层的人对自身情绪没有任何认知,遇事总“上头”,来情绪了不管不顾啥都干。无明可以是善意的,有一腔热血,甚至这个人还精通某项专业技能,但是情绪限制了他们的发展。他们总是被情绪绑架而不自知,是情绪的奴隶。他们不在乎自己的情绪给别人带来什么麻烦,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为情绪是个问题。

无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反射反应,也就是遇到相应的刺激立即就反应,如同打开开关。蒙洛迪诺描写一位女士,只要是她在专注工作的时候她丈夫走进她办公室,她马上就发火。过程中没有任何思考和停顿,就好像预装了程序一样一点就炸,这就是反射。从纳粹集中营幸存的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对此肯定有话可说,他有一个著名的告诫就是“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我们还有选择如何回应的自由与能力”——但是无明者没有那个自由和能力。

正是因为世界上有太多这样的人,才让过去很多智者相信情绪本质上就是不好的。

第二层是“无助” 。无助者“上头”的时候知道自己正在被情绪困扰,甚至知道自己可能有长期的情绪问题,但是他们没办法。如果因为自己情绪冲动而做错了什么事,他们会非常后悔和自责。他们希望有更好的情绪,而且可能会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但是常常不成功。

很多人不能理解无助者,说你为什么不振作一点儿?为什么不多往好处想?我数一二三你马上支棱起来!其实哪有那么容易。你要知道大脑是一台硬件,情绪出问题往往是硬件层面的损伤。可能这个人从小在不幸的环境中长大,可能他刚刚经历了强烈的惊吓和创伤,可能他的基因就有问题。你不能要求一个长期焦虑的人马上变乐观,正如你不能要求一个残疾人去打拳击。

人说只有好人才会得抑郁症……这个印象其实是说无助的层次高于无明。

第三层是“积极” 。这一层的人能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遇到事情会主动“想开点”,比如失恋了找人喝一杯、倾诉一番。他们拥有乐观阳光的形象,充满正能量。如果还有性格外向的加分项,那就不管是活泼少女、社会大哥还是居委会大妈,都魅力无穷。

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大事。正如秦舞阳在街头好勇斗狠,到了秦王面前就抖如筛糠,积极者的正能量是个精神鸦片。他们调节情绪的小技巧,比如转移注意力、想象美好的场景、设定容易完成的短目标自我鼓励,在真正的考验面前不值一提。他们一旦担当重任就会发现自己的幼稚。

如果你认为炒股是个很好玩的事儿,你一定没调动过大钱。

第四层是“敏锐” 。办大事不是胆大就行。胆大的人也许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迟钝(有个说法好像叫“钝感力”)的人也许能做到“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可是要做到“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就不容易了。如果你的每个决定都左右重大利益变化,甚至他人的生死,如果你随时面对不公平的指责和无端的赞赏,如果各种信息流像潮水和利箭一样冲击着你的情绪,你怎么才能保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做大事的人必须修身养性。现代科学认识跟古人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认识到那些情绪并不是坏事。情绪是大脑做复杂计算的工具。如果你对某个数据感到害怕,你需要好好体会那个害怕感,那是大脑在提醒你考虑这个因素。你要做的不是屏蔽情绪,而是统领这些情绪。一个股票交易员刚刚损失了几百万,而他必须立即恢复正常状态迎接下一场交易,那么他平时就必须练习使用像重新评估、斯多葛哲学这样的调节情绪的高级方法。调节情绪的前提是识别情绪,而科学家对此有很多话可说,你需要学习关于情绪的知识。

高手会把自身当作一个系统,随时监测一丝一毫的情绪变化,动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

第五层是“大师” 。大师不但能应对情绪,更能调动甚至制造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他们不但知道每个情绪会如何起作用,而且知道这些情绪为什么会产生。他们甚至会设计一些场景和行为,去批量影响别人的情绪,乃至于行为。

当我们感到暖和的时候,我们更愿意做出稳妥的选择,当我们感到寒冷的时候,会倾向于赌一把。低血糖可能会增加人的攻击性,而难闻的气味容易调动敌意。如果你想让一群人乐意为集体奉献,最好的办法不是给他们上道德课,而是用壮丽的景色之类的东西让他们产生敬畏的情绪……而所有这一切的背后还有个最高级的认知,那就是制造情绪不是工程学而是艺术,因为情绪是人脑主观构建出来的东西。

但真正的大师不会用这些知识摆弄人,相反,他会对人充满同情。蒙洛迪诺在书中讲了个典故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在虐待一只狗,你不仅应该可怜那只狗,还应该可怜那个人。是什么样的不幸经历,把这个人变成如此模样的?

萨波斯基也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们一家在路上开车跟别人发生了冲突,对方非常无礼。萨波斯基的妻子对那人的惩罚是走下车,送给他一个棒棒糖。她说:“这种行为你都能做出来,你肯定需要这个!”那显然是一个从小缺爱的人。这就是同情之理解。那些被自己的情绪绑架的人不是坏人,而是弱者,他们需要成长。而我们需要知识。

这些关于情绪的新知,有的跟古人观点暗合,更多的则是古人不知道的。我们拥有曾国藩只能羡慕的优越条件。

我敢说王阳明要是能看到这本书,肯定会脑洞大开,甚至为之动情。

万维钢
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2022年7月 75KKS4mBsg4uestl/Jw3I6FihQNZj9bfp4G6qbNo1jmthUyEXHuWk337QXZz3TP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