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美食,美食即物候,由节气习俗、食俗和本区域当令可食用动植物集合而成,是区域传统文化以饮食为载体传承,以及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范例。
我国的先民们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每月十五或十六。将朔—望—朔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传说大禹建立夏王朝后,以寅月(现农历一月)为正月,史称夏正。
公元前 104 年,按照汉武帝的旨意,太史司马迁召集民间历算家唐都、落下闳,历官邓平等人,根据天象实测和长期天文记录制订了《太初历》,规定一个回归年等于 365.25016 日,一个朔望月等于 29.53086日;以斗柄建寅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采行“节气居月十五日前则下月自动置闰”的制度。
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夏至再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称作岁实,即一回归年。一个回归年中的二十四气,从冬至开始,顺序把单数次序的十二个气如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叫做“气”,用来确定月份。如冬至所在月份为冬月(农历十一月),大寒所在月份为腊月(农历十二月),以此类推……另外偶数次序的十二气如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叫做“节”。“气”与“节”统称节气,排入各月的位置。
根据早期四分历:冬至所在月最早于商代即被确定为夏正十一月。冬至、夏至可依靠圭表测算太阳投影长度而确定。汉《太初历》利用更精密的天文观测,将位于牵牛初度的春分点定为黄道坐标轴基点,黄道一周 24 等分,即是二十四节气所在的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
农历为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虽然也是农历的组成部分,但农历采用朔望月,故二十四节气在日期上与农历没有对应规律,而与西方格里高利历(即公历)可以匹配。上半年在 6 日、21 日前后,下半年在 8 日、23 日前后。
2016 年 11 月 30 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处即依二十四节气顺序,从冬至开始介绍节气美食。
【冬至】农历十一月,公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交节
节气含意:冬至,苏州“冬至大如年”。冬至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当季食材:鲫鱼、湖羊肉。
苏式生活之讲究:江南羊肉较少用涮,苏州羊肉中藏书羊肉汤较出名,喝羊汤可以暖身。而吴江区居民以冬天吃羊肉浇头面为第一享受,用湖羊大卸六至八块大铁锅烧煮,依顾客需要用剪刀取料,故亦称剪刀羊肉,肥肥的无膻味,有滋味。
【小寒】公历 1 月 5 日至 7 日交节
节气含意: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冷的节气。“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食补和药补兼顾,温补为宜。
当季食材:青鱼、山芋。
苏式生活之讲究:青、草、鳙、鲢四大家鱼中,青鱼排行老大,青鱼鳞可做成漂亮的鱼鳞冻。江南食谚“青鱼划水鳙鱼头”,道出了青鱼尾巴的珍贵。苏州、上海等地餐馆一般做红烧划水,扇形的划水上桌,肥鲜感觉即刻涌现。
【大寒】农历十二月,公历 1 月 20 日至 21 日交节
节气含意:大寒,民间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谚语。
当季食材:草鸡、鳗鱼、辣椒、荠菜、冬笋、酱肉。
苏式生活之讲究:酱肉是太湖南岸地区特有,以上等猪肉腌制、晾干、再浸入酱油、再风干,大冷天需太阳照顾,十五天可制成。外来打工者未知农家屋檐下此为何物,喜呼黑肉。酱肉以硬香为美,刚出笼屉的清蒸冬笋酱肉,皮色深褐,肥肉透明,瘦肉暗红,加上冬笋的嫩黄,筷子未伸而眼鼻先被折服。
【立春】公历 2 月 4 日前后交节
节气含意:立春,旧时县令要鞭打春牛,意寓春耕开始,故也称“打春”。饮食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
当季食材:蚬子、水芹、萝卜、韭芽、荠菜、春鲫、春笋。
苏式生活之讲究:荠菜大都被用于馅料或羹菜,荠菜鲜肉馅的馄饨或春卷是吃客追捧的佳肴。荠菜大多数时候以鲜艳的色泽炝色,荠菜末粘在鱼片或笋片上煞是好看,故有荠菜黑鱼片、荠菜笋片等应季菜。古时吴人作羹以味美著称,荠菜塘鳢鱼便是国宴名菜,2010 年 4 月 30 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胡锦涛宴请各国贵宾即有此菜。
【雨水】农历正月,公历 2 月 18 日至 20 日交节
节气含意:雨水,此时冷暖气团活动频繁,有规律性的风雨交替,气候由上年的干旱冬季进入多雨的春季。春季饮食既要注意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当季食材:韭菜、荠菜、豆苗、春笋、咸肉。
苏式生活之讲究:春笋分档取料,春尖屑炖蛋或与肉馅为伍,中段用于蒸或炒,下段可做腌笃鲜,切下老得不能吃的笋根可以熬笋油或吊笋汤。
【惊蛰】公历 3 月 5 日至 7 日交节
节气含意: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麦直,蛇虫百脚开食”,大地复苏,农家开始培育瓜蔬种苗。
当季食材:塘醴鱼、刀鱼、鲈鱼、白鱼。
苏式生活之讲究:塘鳢鱼的家庭做法是完整原条的炖蛋或配雪菜做汤,餐馆的做法一般是开片或切丝,如明月塘片(滑炒)、荠菜塘鳢鱼(羹)。
【春分】农历二月,公历 3 月 20 日至 22 日交节
节气含意:春分,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杨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
当季食材:刀鱼、鳜鱼、塘鳢鱼、马兰头、金花菜、枸杞头。
苏式生活之讲究:松鼠桂鱼是苏州美食的代表,鳜鱼在苏州按季节和烹饪方法的不同,有四种做法:春季松鼠桂鱼(炸)、夏季瓜姜桂鱼丝(炒)、秋季千层鳜鱼(火腿、笋片、香菇之间相间鳜鱼片,蒸)、冬季干烧鳜鱼(煎)。
【清明】公历 4 月 4 日至 6 日交节
节气含意:清明,“万物生长到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为清明”。清明节是上坟祭祖的日子。习俗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
当季食材:螺蛳、鲥鱼、河豚鱼、香椿头。
苏式生活之讲究:清明螺蛳赛过鹅,清明时节螺蛳肥美鲜嫩,此时螺蛳尚未排卵更无仔螺干扰。挑青色薄壳螺蛳剪去尾部,水乡以酱爆烹制居多,嘬吃时极像用心Kiss,戏称螺蛳为江南最浪漫之菜。
【谷雨】农历三月,公历 4 月 19 日至 21 日交节
节气含意: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春雨贵如油”。谷雨节气以晴暖为主,但早晚仍时冷时热,饮食起居应倍加呵护。
当季食材:香椿头、藕、籽虾。
苏式生活之讲究:籽虾大量上市时价格回跌,老吃客会做虾籽酱油,虾籽酱油是蘸油条、蘸白切肉的绝好调料。而餐馆也会适时推出清风三虾,将滑炒好的虾脑、虾籽和虾仁盛放在开水汆过的嫩荷叶中,绿底映衬黄、红、白,煞是好看。
【立夏】公历 5 月 5 日至 7 日交节
节气含意: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当季食材:蚕豆、蒜苔、苋菜、黄瓜、银鱼、湖鲚。
苏式生活之讲究:蚕豆、蒜苔和苋菜是苏州人在立夏必尝的地三鲜。立夏清炒蚕豆一定是重油、重糖、多葱、煸透,蚕豆稍老就用来做雪菜豆瓣汤,再老就做豆瓣酥,餐馆和家常做法没有太大的差别。
【小满】农历四月,公历 5 月 20 日至 22 日交节
节气含意:小满,“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也”。此节气前后蚕已作茧,麦类籽粒饱满,菜花籽熟。
当季食材:莼菜、银鱼、茄子、黄瓜、丝瓜。
苏式生活之讲究:苏州黄瓜多见于体现刀功的冷菜,如腐乳黄瓜片,如香油、葱、生抽、蒜茸熬汁炝黄瓜。本人喜欢将黄瓜去皮剖开去籽,断面切 2 分厚,放盐及糖腌制冷藏半小时,食前略挤汁水后调味。
【芒种】公历 6 月 5 日至 7 日交节
节气含意:芒种,此节气农民开始忙于播种。芒种已近农历五月,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当季食材:茭白、莴笋、虾籽。
苏式生活之讲究:茭白与莼菜、芡实、荸荠、茨菰、水芹、菱角、莲藕同为水八仙,茭白最寻常的做法是油焖或炒肉丝,近年流行整条嫩茭白广式清蒸。经典的功夫做法是将茭白雕刻成白兰花的样子煨味后作冷菜上桌。
【夏至】农历五月,公历 6 月 21 日至 22 日交节
节气含意:夏至,“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当季食材:菠菜、南瓜、茭白、六月黄(蟹)。
苏式生活之讲究:此时蟹嫩几乎无肉,面拖煎烧六月黄是经典。对半切开后将断面竖在干面粉上,热锅倒入少许菜油,将螃蟹蘸有面粉的一面竖锅内煎,另调放盐姜末稀面糊,待螃蟹泛红后倒入锅中,放生抽和白糖少许,烧一会儿即可,亦可加毛豆子炝色。
【小暑】公历 7 月 6 日至 8 日交节
节气含意:小暑,意为“小热天”。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自然风都带着较高的温度。夏季饮食侧重健脾、消暑、化湿,菜肴清淡爽口为佳。
当季食材:莲藕、百合、黄鳝。
苏式生活之讲究:江南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食谚,《食疗本草》有黄鳝“补五脏,逐十二风邪”的记载。苏州人早上一碗面的浇头离不开鳝丝,家常菜有隔水炖黄鳝,餐馆有酱爆鳝片,红烧黄鳝要配五花肉,吴江还有名菜水面筋笃鳝。
【大暑】农历六月,公历 7 月 22 日至 24 日交节
节气含意:大暑,“稻在田里热得笑,人在屋里热得跳”。大暑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因出汗多,宜吃咸食,常喝凉茶、绿豆汤、番茄汤等。
当季食材:西红柿、黄鳝、老鸭、童鸡。
苏式生活之讲究:苏州一年吃四块肉,春季酱汁肉,夏季粉蒸肉,秋季扣肉,冬季酱方。夏季吃荷叶粉蒸肉,考究一点的餐馆会将老荷叶垫在肉下一起蒸,再用汆过水的鲜荷叶做小包装,稍微复蒸后上桌。
【立秋】公历 8 月 7 日至 9 日交节
节气含意: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立秋之日凉风至”,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
当季食材:莲藕、毛豆、菱角。
苏式生活之讲究:太湖南岸地区农民对毛豆情有独钟,当饱满的豆荚还带着绒毛时,就采下剥豆子,淘洗后放盐煮开晾干,炭火上置铁筛,徒手烘焙,撤火回潮复烘焙后收纱布袋中放入石灰甏收燥。这叫熏豆,是吴江待客三道茶的主要茶料。而餐馆可以将豆斩成小粒摊蛋,或搭肉末可作为饺子、馄饨的馅料。
【处暑】农历七月,公历 8 月 23 日前后交节
节气含意: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宜食清热安神之物品,民间有“秋时享福吃斑肝”的谚语。
当季食材:鲃鱼、芡实、菱角、白菜、荠菜。
苏式生活之讲究:新鲜芡实的休闲吃法是桂花芡实羹,关键在于芡实一定是烫熟而不是煮熟的。苏州的餐馆虾仁菜四季不同:春季碧螺虾仁、夏季清风三虾、秋季芡实虾仁、冬季银杏虾仁。
【白露】公历 9 月 7 日至 9 日交节
节气含意:白露,从这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而得名。民谚“白露身不露,赤膊当猪猡”,指天气转凉。
当季食材:大青菜、红薯、山药、鲈鱼、草鱼。
苏式生活之讲究:大青菜又叫苏州青、塌颗菜,菜叶色泽墨绿,菜帮厚实。餐馆里的香菇菜胆只取大青菜的精华部分,且在菜胆根部十字花刀以利入味。外叶细细切,用盐暴腌后挤去水分,炒时加入少量毛豆子炝色,便是很好的冷菜了。
【秋分】农历八月,公历 9 月 22 日至 24 日交节
节气含意: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秋分曾是古老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传统的中秋节即是由上古的“祭月节”而来。
当季食材:芋艿、塘藕、茨菰、栗子、老鹅。
苏式生活之讲究:江南芋艿较荔浦芋头要小很多,质感较糯。因含有淀粉,刮洗时浸泡在水中会致淀粉变性而失软糯。葱爆芋艿色香味俱佳,一般餐馆以五谷丰登搭配在点心盘中,远乡亲戚爱用咸菜卤烧没有刮去外皮的毛芋艿,那味最接地气。
【寒露】公历 10 月 8 日至 9 日交节
节气含意:寒露,是热与冷交替季节的开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养生遵循“养收”原则。
当季食材:清水大闸蟹、香青菜、生菜、芋艿、茼蒿。
苏式生活之讲究:香青菜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吴江独有。初尝此菜会误以为人工添香,清炒较大棵的香青菜,需斜切一指宽粗丝。乡下餐馆惯用此菜煮饭,吃过就不会忘记。香青菜洗净汆水晾晒干,就是江南所称菜花头干,用时可浸水还原,清蒸、烧肉、剁作酿馅均有特殊的清香。
【霜降】农历九月,公历 10 月 23 日至 24 日交节
节气含意:霜降,深秋之际,天气渐冷,开始降霜。
当季食材:茨菰、银杏。
苏式生活之讲究:银杏俗称白果,因其含有毒性,一般作辅料入菜。亦可敲裂缝后装入牛皮纸信封,微波炉转熟,摘去碧绿芯芽后空口白食,不宜超过 8 颗。苏州乡下办席讲整鸡、整鸭、全鱼和蹄髈,其中整鸭一般为八宝鸭,鸭腹内放糯米、莲子、白果、香菇、肉丁、鸭肫丁、栗子、红枣或芡实、笋丁。
【立冬】公历 11 月 7 日至 8 日交节
节气含意:立冬,“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味着冬季的来临。民间有立冬补冬习俗。
当季食材:萝卜。
苏式生活之讲究:太湖白萝卜多须,水分足、口感甜。萝卜切成圆片和蘸料分别上笼蒸,蘸料一般是在黄豆酱中加入菜油,萝卜原味在蘸酱的完美对比中激发。
【小雪】农历十月,公历 11 月 22 日至 23 日交节
节气含意:小雪,节气前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千金要方·食治篇》:“食能祛邪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当季食材:荸荠、冬笋、冬菇。
苏式生活之讲究:苏州餐馆冬日里有一素菜,名叫雪冬。就是用雪里蕻菜切细和冬笋一起炒,翠绿嫩黄,煞是爽口。而荸荠更多时候被姑苏船点山寨,得月楼董嘉荣大师和他的徒弟吕杰民都是此中高手。
【大雪】公历 12 月 6 日至 8 日交节
节气含意:大雪,“瑞雪兆丰年”,中医养生学认为大雪是冬令进补的大好时节。
当季食材:羊肉、荸荠、茨菰。
苏式生活之讲究:新鲜茨菰一般炒菜吃,但微有苦味。可阴凉处存放茨菰,待软缩脱水再与肉为伍,这样既去除了苦味又吸收了肉汁增味。
当季食材均为苏州范围内比较普遍之物,食材的收获期有时会跨几个节气,按节气谈美食似乎太过文绉绉,正是文绉绉才有了雅致的苏式生活,承吴风越韵内涵的吴越美食,正在朝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睦的方向发展,假如离开了吃客……一切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