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公历 4 月 4—6 日,太阳到达黄经 15°时开始。明戴羲《养余月令》:“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言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一年中第一个祭祀祖先的日子,另有农历的七月半和十月朔,俗称“过节”。《清嘉录》:“人无贫富,皆祭其先,俗呼过节,凡节皆然。”
旧时寒食祭先祖,寒食在清明前三天,相传晋文公为纪念忠君孝子介子推而颁令禁烟火、吃冷食。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寒食节。旧时寒食清明有上坟、戴杨柳圈、吃青团子焐熟藕、戴眼亮花、吃眼亮糕习俗。眼亮花即荠菜花,放置灶台边缘驱虫蚁或戴在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与清明柳条插门异曲同工;眼亮糕就是过年剩下的年糕油煎后食用,《清嘉录》:“云能明目,谓之眼亮糕”;吴江、震泽《志》:“清明,男女咸戴杨柳。”谚云“清明不带柳,红颜成皓首。”吴江震泽镇必有人在清明当日冲饮熏豆茶,应“熏豆茶一泡,眼目清凉”之说。
清明之时,休眠后的螺蛳纷纷爬出泥土。此时螺蛳壳中尚无小螺蛳,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故有食谚“清明螺,赛过鹅”。《养余月令》:“清明前二日,收螺蛳浸水,至清明日,以螺水洒墙壁等处,可绝蜒蚰。”这为清明吃螺蛳提供了最好的佐证。
螺蛳,是判定吃客筷子功夫和吮吸能力的试金石,我曾戏称螺蛳为江南浪漫之菜,只为螺蛳上桌吮吸声悦耳。中医认为螺蛳肉味甘、性寒,无毒,具清热、利水、明目功效。螺蛳的烹制,从螺肉炒韭菜到酱爆螺蛳不一而足,吴江宾馆曾以螺肉拌菜花干作饼馅、以青鱼鳞冻螺肉,一点一冷开创江南吃螺新法。而更为传统的吃法是将螺蛳剪去壳尾后下雪菜卤水煮,其味不是一般的鲜香。
螺蛳性寒,胃寒之人浅尝辄止可保没事。但螺蛳又是鲜物,少有见螺蛳上桌而不举箸之理,乡土菜以酱爆螺蛳最具代表性,烹螺蛳最忌臭螺蛳混迹其中,买来螺蛳洗净后用淘米水或清水养在陶缸中一二天,滴上几滴麻油,让其吐尽泥沙,烹制前搜罗爬在缸壁上的螺蛳,剪去壳尾后再淘洗干净,沥干水分。准备葱姜、蒜末、一只辣椒和生抽、糖及一碟黄酱。
螺蛳久煮螺肉缩而老,有大排档摊主将螺蛳在沸水中汆一下然后再下油锅爆炒,既可快速成熟,又不致老缩。家庭制作可依旧法:炝锅后放入菜油,入姜片、葱白、蒜末和辣椒段爆香后下黄酱翻炒,酱香溢出后下螺蛳翻炒一分钟,烹绍酒加盖焖半分钟,再加生抽翻炒均匀,再加水没过螺蛳及下砂糖少许,加盖大火烧开后持续 2 分钟即可开盖撒葱花起锅。
吮吸入口酱香四溢、汤水收口甜鲜微辣,螺肉嫩而有筋道。北方人不太会吮吸螺蛳,同桌南方人可充当老师教之,不可因客人不会吃而不点此菜。
美食只在当下,在江南行走,错失应时美食,乃憾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