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灶头·柴及其他

这一篇专门写一写灶上的风俗和煮饭所用的柴。先说柴。旧时嘉兴城里的居民一般家中都备有柴间,或在楼梯脚下,或在宅屋的一隅,面积虽不大,但为防火患,柴间和灶头间总是隔开的。一年之中所用的柴为数不少,大约分软、硬和介于软硬之间的三种。软柴即稻草、麦秆之类,容易燃烧,但积灰甚多,不易处理(乡下的稻草灰积一年后都用于秧田,在城市则稻草灰多了无处囤放),故多作引火柴。硬柴即桑树条、杂树爿、枯竹之类,火力旺,耐烧,并且余烬可以煨砂锅(砂锅里煨肉很香),在冬天则加点木屑派生个脚炉的用场。不少人家的灶边都放一个贮水的甏,把未燃尽的桑柴丢入甏中待火灭后取出晾干,即是很好的炭薪。烧硬柴多在逢年过节,其时每户人家连日烹煮大鱼大肉,所需要的柴火是要特别能耐烧的。在平时,人们比较喜欢用毛豆梗、麻秆之类介于软硬之间的柴火做饭。这一类柴火烧起来噼啪响,灶口很是热闹,而且火头长(仅次于硬柴),焖出来的米饭格外香糯。米饭,还有人们最爱吃的白斩鸡、霉菜烧肉和腐乳肉都是靠火功焖出来的。嘉兴人有一句俗语叫做“千烧不如一焖”。讲究焖功恐怕不只于厨灶之道,世界上有些事情其实是急办不如慢办,这里头是有一点哲理的。在这一点上,嘉兴人是很聪明的,而“千烧不如一焖”,或可算作是嘉兴人发明的处世名言吧,其遗风亦影响至今。

城市居民烧的柴火都由乡下农民供给。那时城内各条小河里经常有农民的柴船摇来摇去叫卖,你只要喊一声“买柴”,那柴船便飞快地摇过来泊岸。称柴的秤是一杆大秤,秤星到梢有二百来斤,需要两个人抬着称。农民把柴从船里挑上岸称过后,一直挑到你家里,服务很是周到。柴船里的柴,如稻草、麻秆、桑树条、毛豆梗等等,视农事的先后上市,柴火供应满足需求,一年四季不用发愁。60年代开始改用煤炉做饭菜,灶头大多拆光,有一时期煤球、煤饼供应出现紧张,使很多人家怀念起旧日的柴灶来。

灶上的风俗,大家都熟悉的是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的“送灶神”,这位传说中掌管一家祸福的神仙,每年都要在廿三或廿四这两天里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因此全国各地旧时都有祭祀灶神的习俗,人们把酒、糖糕、果子等置于供在灶山上的灶神像前,点燃香烛,磕头拜揖,马屁拍足,务请上天后多言“好事”。然后将灶神像焚烧,算是恭送上天。过七八天,到正月的初一或初二,灶山上换上新的灶神像,点上香烛以示将这位神仙爷从天上接回了家。人们对于这位爱打小报告的神仙,特别赋予女性化的称谓——“灶君太太” ,个中的原因,我始终弄不明白。

除了“送灶神”习俗,从前大多数讲旧礼的人家,凡男女说亲,媒人先至女家请“八字”,即女方的生年、某月、某日、某时八个字写在梅红纸上,女家交给媒人后,由媒人送至男家郑重其事地压在灶山的香炉底下,并告知男方家长:请来某家姑娘的庚帖。我不知道这一“手续”别的地方是否也有,但以旧时这一习俗而言,似乎这位“灶君太太”和男女的婚姻大事也有一定的关系,充当着“准月老”的角色。嘉兴方言“太太”,含有祖先和神鬼相混杂的意思,这比较很多地方称灶神为“醉司命”是要恭而敬之得多。嘉兴历史上民间戏侮神道的故事很少有过,戏侮神道是需要智慧和胆魄的。

老嘉兴人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很一般。 OrEJmbc1Bqbi1sQvIfkMqzAlqjt7wSq/HOTMMfS1sYex+ad44lmj0xzvbUYckk1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