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牛肉·春华园

在上个世纪初,嘉兴人和江南各地大多的人一样:习惯上不吃牛肉的,也不懂得牛肉怎么样烧煮才好吃。偶尔弄到牛肉,依据牛耕田吃稻草的习性,在烧牛肉时往锅里放几根稻草,以为这样可使牛肉容易酥烂。这种基本上不吃牛肉和不懂得如何烧煮牛肉的状况,在我家也甚为明显。五六十年代,嘉兴有些家庭已开始在煤球炉上炒一盆牛肉丝,作为调剂口味了。但在我家,每次买了牛肉,总要使祖母感到十分为难。她把一小块牛肉在砧板上掂来掂去,问我的姨母究竟是横丝切呢还是顺丝切呢,反复地唠叨几遍后,炒出来的牛肉丝尽管横切,却总是又老又硬,无法咀嚼。

我的祖母能烧得一手家常菜,对于羊肉她也会做出很有特色的红烧羊尾(羊尾纯粹是脂肪,红烧羊尾并且是加糖的,然而上口却油而不腻),惟独对于牛肉竟毫无办法。

比较普遍能尝到牛肉的美味,是在有了孩儿桥头的春华园后。这是一家清真馆子。清真馆子菜分京帮和河南帮两大类别。京帮以羊肉为主,北京的涮羊肉、烤羊肉是清真馆子的名吃,侍弄涮羊肉,上乘的厨工可以把一斤羊肉切成八十来片薄肉片;河南帮则以牛肉为主。中国的八大菜系(或说十大菜系)没有豫菜的名目,八大菜系各派门下的名菜,也很少见到牛肉。我以为这在饮食文化上是个缺憾。这跟江南很多地方不嗜食牛肉是有关系的。

欧美人嗜食牛肉,是牛肉能调理出很好的滋味,如英国人的牛排,里头血渍斑斑,但很嫩,被视为贵族的享受。

嘉兴孩儿桥的春华园,其清炒牛肉丝、糖炸里脊、爆三样、炖蹄筋、全家福,都是河南帮的清真名菜。

春华园由回族厨师王学文创办于抗战前。王学文原籍河南,30年代来嘉兴,在孩儿桥搭简易棚经营牛肉汤包子,稍有积蓄后即起造三开间两层楼的清真菜馆,取名“春华园”。现在六七十岁的嘉兴人,对于春华园印象深的除了牛肉汤包子,便是清炒牛肉丝、爆三样和三角五分一大碗的酸辣汤了。到春华园去,来十个牛肉包子,一大碗酸辣汤,吃饭下酒全齐,是最经济的吃法。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开始纾缓。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应邀来嘉兴,为重建的北丽桥题字。接待的人请沙先生到春华园用餐,饷以十个牛肉包子一碗汤。食讫,沙先生为之扪腹。当时春华园的常客,如50年代初山东来的南下干部,对春华园清炒牛肉丝的鲜嫩,糖炸里脊的酸甜可口,炖蹄筋的酥软入味,都是扳在手指头上的。

春华园更有一绝:干切牛肉片薄如纸,可与四川灯影牛肉争胜。城中有谣歌为小儿们传唱,歌曰:

李师傅,刀功好,

牛肉切得薄嚣嚣,

大风刮过北丽桥,

小风飘过香花桥。

北丽桥、香花桥、孩儿桥均为宋元古桥,而春华园位在两桥之间。

我个人对春华园记忆最深切的是,喝酒吃炒头上楼去。那楼不大,狭长形,顶多摆六七张板桌。正对楼下厨灶的地方,撬去几块楼板,开出一个一平方米的方洞缒下一根绳子,系着一个木头托盘。上菜时,厨师把菜肴放在托盘里,由楼上的服务员扯着绳子把托盘吊上来,然后端菜上桌。服务员中有一四十来岁的中年人,面相很善,能说会道。他是“响堂”,一声“嗨,爆三样加双脆唻”,河南乡音有板有眼。那楼下厨灶上听得这一声吆喝,顿时“当当当”锅勺齐动,不一会,随着一阵“吱——刮——刮啦啦”的猛响,一股浓烈的炸爆香味直冲那“方洞口”扑将上来,满堂坐客无不为之精神一振。

春华园的楼窗临街,倚着窗口边吃酒边看看楼下熙熙攘攘过往的行人,是可以更增酒兴的。

80年代,春华园的经营特色渐次消失了。90年代后,连楼也没有了。 47/0NlRm6uWmSLxbP0JcNMg7unoIxXJ8hdDXPQ5QFzVnNB55Xl+rkTc0i3e+2D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