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腌菜种种

40年代末,日本作家青木正儿游历江南,走到常熟地方有卖腌青菜的,竟大大激发了他的思乡之情,特地跑到一家小饭馆点了一盘腌菜下酒。青木正儿在常熟见到的腌青菜,即嘉兴人所称的“盐齑菜”,以此下酒,可见其风致已不一般。在中国作家中对腌菜情有独钟的要数周作人和汪曾祺,两位先生各有不少描述腌菜的隽永文字,周作人先生还是青木正儿所著《中华腌菜谱》的译者。汪曾祺先生对腌菜作过详尽的考证,认为中国腌菜之多,制作之精都跟佛教有关,因为寺庙里的和尚尼姑一年到头总是吃素的。汪先生还以欣赏的笔调写道:“如果有人写一本《咸菜谱》,将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我对汪先生所说的这两点,稍稍抱一点怀疑,我觉得在“腌菜”的背后,关系到民生疾苦的事例实在不少。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腌菜之多之精,追根究源却正是饥饿所造成的。哪个年代饥饿了,哪个年代必是腌菜多得要命,连平时人不吃的植物都可以腌起来吃。60年代初,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在七星乡下做小学生时,吃到的腌萝卜菜叶是腌菜中最难吃的。腌萝卜菜叶非常之粗糙,吃到嘴里常有“刺嘴”的感觉。那时地头上的青菜都吃光了,萝卜则当粮食一样分配,于是饿极了的农民只好转而吃萝卜菜叶,腌起来吃大概是想借助盐的力量去掉一点苦涩,比较容易下咽些。等到萝卜菜叶吃光,河里的“革命草”(一种喂猪羊吃的水草,学名水马齿苋)都捞来腌渍了吃。我所幸是城市居民户口,每月有些定粮,尚不至于去吃腌渍的“革命草”,对于它的滋味只好悬空吧。但经常吃的是一种晒干的大头菜片,即把腌蔓菁拆片晒干,上饭锅蒸煮后其色乌黑而有些酱红。如果以一个画家的眼光来看,乌黑酱红或许正是很不错的审美。蔓菁的纤维比较萝卜粗而绵软,故更可疗饥。蔓菁亦名芜菁,汉代桓帝时,蝗灾为害,“令所伤郡国,皆种芜菁,以助民食”。我猜想在汉朝时已经开始腌大头菜,并且懂得如何拆片晒干以备荒了。晒干的大头菜吃起来咸得要命,但饿人是最不惧咸的。1960年寒冬,我独自一人拎一个皮箱,扛一个被头包裹,从陈桥小学步行去七星火车站乘车回嘉兴,大约是三四里的路程,这对于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堪的重负。走至毛家桥,路遇两个好心的农民把我送到铁路边,这两个农民是到桥埭(七星镇)搜索有没有可充饥的东西,临别时用哀求的口吻向我提出:“小囝,有没有东西先让吃一点点?”我的皮箱里正好藏着一个芝麻饼和一瓶红乳腐,我舍不得芝麻饼,这是母亲特意为我准备在路途上吃的。我把一瓶红乳腐拿出来,只见两人把乳腐平分,一人四块托在手里几乎是一口吞下。我那时年幼无知不懂得难受,只是感到惊奇:乳腐还会有这样的吃法?!

整个60年代,酱园里供应的“宝塔菜”(酱菜的一种,把丁香萝卜切小块刻出螺纹,酱腌后状如一个个“小宝塔”),腌萝卜干、紫大头菜、酱茄子等等,都是咸得要命。

腌菜之成为美味,我以为那都是在温饱有余的年代。从这一点上说,我赞成汪曾祺先生编一部《咸菜谱》的建议。就嘉兴一地而言,盐齑菜和塘汇的腌雪里蕻、七星的萝卜干,都是腌菜里头的上品。七星人做萝卜干的萝卜,是萝卜里的稀有品种。白色,个头比太湖萝卜小,状如山羊的犄角,故称“羊角萝卜”。秋天,走过一片萝卜菜地,拔一个萝卜,“咔咔”剥掉皮,萝卜白似凝脂,水分足,咬一口,冰脆,甜如雪梨。边走边吃,吃完掉头望望,去菜地已远。想想,心犹未足,转身往回走,再去拔一个来吃!

宁波的咸菜黄鱼汤,是绝对少不了腌雪里蕻的。雪里蕻有两种:“寒雪”和“春雪”。“寒雪”久藏不坏,其色微黄,是做多种汤肴的百搭。嘉兴的咸菜肉丝面,宽汤,用的佐料就是“寒雪”。从前我祖母做的油炖雪里蕻(把“寒雪”切细,加菜油、糖上饭锅蒸),在亲戚中颇有名气,所以凡到我家来作客的时常点名要吃这一碗炖咸菜。“春雪”是春天腌制的雪里蕻,其色翠碧。其实,“春雪”顶多能做出一道“炒雪冬”(雪菜炒冬笋),宁波的咸菜黄鱼汤若换放“春雪”,根本吊不起鲜头!

塘汇的腌雪里蕻改由七星乡工业化生产后,七星的腌萝卜干从此湮没无闻。名品“羊角萝卜”,当然的也随之绝种。

七星的腌萝卜干是可以空口吃的,有一种类似酒酿糟的甜香滋味。 vwn6rj2W8mOaiWNGfwhX22tLOQlj50b6enkZLwnlJG1dPY5ZFI4ypS4swfPfUVG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