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贫女巧梳头
——谈中国园林

近几年来世界上掀起了中国园林热,从一九七八年冬,我去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筹建“明轩”开始,海外不断地出现了中国园林,这说明了世界上的人对中国文化的爱好,这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中国园林在现今时代抱什么态度来对待呢?有的是全部照搬的古典主义者,也有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者。继承也好革新也好,看来都不够全面的。我认为继承与革新两者并不矛盾,没有继承,何言革新,述古可以为今,继往可以开来,盲目的搬移,彻底的否定,也并不是发展的道路。那么中国园林有些什么可继承呢?

一种文化的形成,并不是无本之木,园林应该属于文化范畴,非土木绿化之事,它属于上层建筑,反映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由此而产生了园林创作。

中国园林首重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这种诗情画意,与中国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亦就是说园林的设计者有这种思想感情,才能创造出他理想的园林,思想感情变了,爱好有了差异,当然园林产生意境也自然不同了。中国园林的那种闲适幽雅,并寓之以德的(就是以园林怡情养性,进行品德教育)超世脱俗的情调,也许可说是主导思想吧!因为要表达这种境界,当然要用许多手法,唐代的白居易在庐山之麓建草堂,以山为借景,尽收眼底,这种巧妙的手法,到明末计成将其总结了出来,可见古人一直沿用的了。这说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将永远为人们所应用。“风水学”中的“靠山”、“照山”,亦是借景之别称而已。它不仅在造园与造景上已成为准则,而且在城市规划与居住区设计中也不能忽视。由借景而产生的选址问题、布局问题,都是分不开的,所谓大处着眼、全局观点、因地制宜,运用得好,气势神韵皆出,帝王之都,名园之基,无不首先重视借景。

叠山理水,在中国园林其理本与画理相通,就是将自然景物加以概括提炼,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我曾说过“水随山转,山因水清”“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就是山水的关系,这种原则不论中西与古今,我想总不会变的吧?建筑物在中国园林中,是占主要地位,这是肯定的,但从园林史来看,我认为它的发展是由少到多,清代的园林建筑比重肯定比元明多,而且运用得更巧妙,空间分隔更灵活,这与造园的速度有关,计成在《园冶》中早说过,“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建造房屋快,树木成长慢,为了追求园林早日竣工,在求得较为好的地形与借景有利的条件下,基地上如有若干大树古木,于是以大量建筑物安排组合其间,名园指日可成矣。苏州留园,在盛氏购入后,便添加了大量建筑物。北京的皇家园林也是越到后期加添的建筑越多。景点的增多,差不多皆与建筑分不开。建筑物在园林中占如此主导地位,在今日造园时还可有所借鉴,它不但在造园上起艺术作用,而且在快速造园这一方面也见显著效果。当然道理是一个,而形式表现亦因地因时而异。我们师其理,而不是用现代建筑材料仿木结构造亭台楼阁。中国园林是悟其理,传其神,生搬硬套,非度人以巧也。因此造园是有法而无式。不明其因焉得其果?

我认为中国园林在世界上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又是综合性科学,其涉及知识面之广,变化之多,不难理解。如果说不先从园林理论与园林史入手,进行一些研究,要创作园林,或是另开一条新的造园道路,恐怕有所困难,要走许多弯路。目前出现了许多园林小品书,无异于熟食店的冷盆,是做不出整桌名菜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重在宜字,宜就是建造的根据,“体宜”就是造园要得体,得体就是恰到好处,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没有理论根据,如何下笔?“胸有成竹”方可信手拈来。东施效颦,已为共见。不经过一番理论的研究与分析,要谈继承与革新有若缘木求鱼,于事是无补的。

中国造园有其普通的手法,如对比、节奏等等,但是我们要探讨的是它在中国园林中的特殊表现,亦就是同中求不同。我说过“园必隔,水必曲”,这在中国园林中最为常见,然而西方园林用树丛,用流水也可以成隔与曲,但表现的境界却有所不同。中国园林的建筑与假山水池却是突出手法,“建筑看顶,假山看脚”,在仰观与俯视上皆起很大效果,如果改用平顶那就感到缺少什么似的,视线只可以平视为主,然而对这类的问题,看法又不一致,尤其今日坡顶的建筑日趋减少,像这种情况,又怎样对待呢?中国的园林,尤其私家园林,范围又那么小,小中见大,含蓄不尽,如果将它放大了,意境随之变更,木结构的亭榭,放大了又不顺眼,苏州拙政园东部那座巨亭就是失败的例子。近年来亦知道大园林不分区不成,亦就是用大园包小园的手法,化整为零,分中有合。这种手法在新园林中正在尝试中。我在《说园》中总结出了“动观”与“静观”的理论,这原是古代哲学思想在造园中的体现。我深信不论中西园林,都不自觉地在运用着,至于运用得好与坏,那要看设计者的水平了,但是对“动”与“静”,却不能等闲视之。游有“动”“静”,景也有“动”“静”,情也有“动”“静”。“为情而造文”是文学的高作品,同样造园其理一也,故云“情景交融”,世界上哪一个人是没有情的?而情的在造园中应用,则应该说是列于首要地位,在继承和革新的造园事业中,这一点是无法否定的。

近来有许多人错误地理解园林的诗情画意,认为这并不是设计者的构思,而是建造完毕后加上一些古人的题辞、书画,就有诗情画意了,那真是贻笑大方了。设计者对中国传统国画、诗文一无知晓,如何能有一点雅味呢?有一点传统味呢?各尽所能,忽视理论,往往形成了不古不今、不中不西的大杂烩园林。我并不是一个泥古不化的人,如果运用中国造园原理,能出新意,亦是有源之水,因此在现在看来,今后的造园创作,对于中国园林理论与历史的研究,是有助于园林创作事业的。提出这样的观点与大家商量,似乎比较近情理吧。中国的造园理论与手法,有许多与国外相通,尤其是日本园林,但是由于民族的差异,文化社会地理等条件的不同,遂各成体系,在运用上,也应该作一番分析,有可移用,有不能移用。功能、形式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们的思想头脑要清晰些,佳者收之,俗者摒之,则万物皆为我所用了。苏东坡有两句诗:“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对我们园林工作者来说,实在太用得到了,能懂得这诗中的命意,在“巧”字上多下功夫,我相信在造园这门学科中,必大大地向前一步了。 sIlqBkq0OC44jzyN3fNHLrOz5665qqtEArz1ZMMpHgOfOUl7MkTGfQ6DDlxhV4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