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家风家训的历史

家风家训发展其产生的先决条件就是家庭和家族的产生。一般认为,最早的家训可以追溯到西周,周公旦的《诫伯禽》是中国家训产生的标志。中国传统家风家训历史悠久,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其内涵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二是其重点随着社会环境需要与家庭境况不同而不同;三是其形式由个别、分散的诫言而向广泛的社会规范与系统的理论教导全面深入等特点。

大致而言,家风家训在中国的历史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上古至先秦是萌芽期。从理论上讲,自父权制家庭出现后,家规家训会随之产生。随着传统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被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取代,以维护宗法制度和王朝统治的帝王家训逐渐开始成熟,《尚书·五子之歌》中记载了夏启之子追忆先祖大禹的三则遗训,西周文王、武王、周公等家训更是详见于《尚书》等典籍中。如《尚书》中《顾命》《康诰》《酒诰》《召诰》《梓材》《无逸》《立政》等篇章,《诗经》中《陟岵》《蓼莪》《斯干》《小宛》等诗篇,都涉及训诫和教化的内容。只不过《尚书》主要着眼于治国安邦,《诗经》是诗人的代拟之语,皆非真正的家训文本,只能算作家训的萌芽形态。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原来只见于帝王家族的家训随之进入士大夫中,孔子、孟子、荀子、曾子、墨子等各家言论中都有相关的家训内容,孔子之子伯鱼受过庭之训,孟母三迁,教子“学以立名,广则问知”更是成为佳话,流传至今。

汉唐是家风家训的定型期。由于传统家庭模式是在汉代才定型的,后世的家训最终生成和定型也是在汉代才完成的。刘邦《敕太子》和东方朔《戒子诗》分别是最早的散体和韵体的家训,班昭《女诫》是最早的女训。此外,汉代家训名篇尚有孔臧《诫子琳书》、刘向《诫子歆书》、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张奂《诫兄子书》、郑玄《诫子益恩书》等。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成熟,家风家训日益成熟,这一阶段产生了如三国诸葛亮《集诫》、王昶《家戒》、晋嵇康的《家诫》等家训名篇,而其中尤以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为最著名。宋代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甚至说:“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可见其影响之大。《颜氏家训》出现以前,家训著作绝大部分是以书信著作形式出现的。《颜氏家训》奠定了我国传统家训文献的基本形式,至此之后,家训开始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固定文体。《文心雕龙·诏策》曰:“戒者,慎也,禹称‘戒之用休’。君父至尊,在三罔极。汉高祖之《敕太子》,东方朔之《戒子》,亦《顾命》之作也。及马援以下,各贻家戒。班姬《女戒》,足称母师也。”以隋唐时期为例,当时正史的目录文献中记录了多部成熟的家训专著。《旧唐书·经籍志》载有李世民的《帝范》。另,《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也载有几部时人的家训著作:李恕的《诫子拾遗》4 卷、《开元御集诫子书》1 卷、狄仁杰的《家范》1 卷、卢僎的《卢公家范》1 卷、苏瑞的《中枢龟镜》1 卷、姚崇的《六诫》1 卷。《宋史·艺文志》史部传记类中著录有柳玭的《柳氏序训》1 卷、柳珵的《柳氏家学》1 卷,史部仪注类中著录有李商隐的《家范》10 卷,子部儒家类中著录有无名氏的《先贤诫子书》2 卷、黄讷的《家戒》1 卷等。

颜氏家训

另外,家规家训已经开始从单纯强调家庭教育方面向家族法规方向发展。如《史记》载,任公家约,非田畜所出弗衣食,公事不毕则不得饮酒食肉。《三国志》也记载魏人田畴率族聚居,“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但必须承认,此时对家族成员关系、行为的调整,主要还是依靠的习惯法,以伦理说教为主要内容的家训、家诫仍是主流;家训针对的主要对象也是家庭,特别是子女,面向整个家族的家规家训仍是少数。

到了隋唐五代,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帝范》、吴越钱武肃王《家训》等流传至今,同时劝导性的家训向强制性的家法演变的趋势也开始显现。柳玭在《序训》中说:“先祖河东节度使公绰,在公卿间,最名有家法。”著有《家令》的穆宁也被时人称为“家法最峻”,“稍不如意则杖之”。女训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郑氏《女孝经》和宋若莘《女论语》等女训作品。随着诗歌的繁荣,唐代许多诗人都撰有家训诗,诸如杜甫《示宗武生日》《又示宗武》,韩愈《符读书城南》等都是著名的家训诗。到了唐昭宗大顺元年(890),以同居共爨为特色的著名的义门陈氏更形成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家法族规——《义门家法》三十三条,它以条文形式详细规定如何治理家族,除了教化作用外,还具有惩戒的作用。

钱氏家训

宋元是家风家训的成熟期。唐以后门阀制度日趋没落,宋代已经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科举社会”,社会阶层流动加速,士绅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只有强大的家族力量的支持,才能保证资源的代际传承,由此才能保证本支的长久繁荣,因此宋元时期中国的平民家族开始逐渐成熟。理学的兴起也对家族的发展和家风家训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宋代家规家训空前繁荣,涌现出了大量的家训名著,其中代表性的有司马光的《家范》、黄庭坚的《家戒》、吕本中的《童蒙训》、朱熹的《家礼》、赵鼎的《家训笔录》、吕祖谦的《家范》、袁采的《袁氏世范》、真德秀的《教子斋规》。这一时期还涌现了第一部家训总集,孙颀编纂的《古今家诫》和现存最早的家训总集,刘清之编纂的《戒子通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量专门为儿童教育撰写的蒙训作品。

明清是家风家训的繁荣期,家族进一步组织化,定期编纂家谱成为各个家族的通行习惯。在这一基础上,家规家训在范围、内容、形式上都日臻完善,家训数量极其庞大,从帝王名臣到普通百姓,许多家庭和家族都会有其形态各异的家内家训作品,作为家族子孙教育的文化载体。特别是家谱大量兴起后,几乎是每种家谱都会附有家训、家规以示教化。家训作者不仅有大量男性,而且还出现了不少女性。如明代温璜母亲陆氏即撰有《温氏母训》,由温璜记录而成。而单独成书的家规家训也为数众多,如著名的《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是其中代表。家规家训在承袭之前历朝历代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更加细致和丰富,从个人内在的思想观念、外在的行为规范,到家族礼仪和礼节,乃至穿衣吃饭的细节、迎送往来的礼物,明清家训都有详细的规定和教化,家训内容走向了琐碎化和泛教化。同时只规范家族活动某一方面内容的单一性家规数量也开始显著增长,如祠规、墓规以及族田、义学、义塾、义庄的规条等日益发展。

童蒙训

朱熹《家礼》

戒子通录

这一时期的家风家训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儒家伦理纲常对家训教化思想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体现了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对明清家训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强化;二是明清家训撰写受到了很强的政治介入,朱元璋“教民六谕”、康熙《圣谕十六条》分别成为明清家训的基本教化内容而得到很多家族的普遍认可而自觉遵守。家风家训的文化功能得到极大的拓展,家训的教化功能由家庭和家族教育延展到宗族教育,乃至成为整个乡村社会的乡规民约,家训同时兼有家族教育功能和社会教化功能。明人张一桂曰:“三代而上,教详于国;三代而下,教详于家。” 由于古代学校教育和社会都不够发达,家族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主要承载者和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因此家训作为古代家族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对于探讨古代家族教育、家族文化和家族传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温氏母训

近代是家风家训的转型期。近代以后,随着新思想、新观念的传入,除了坚持父系原则之外,传统家庭和传统家族开始发生裂变,传统家族和家风家训渐失昔日辉煌,越发趋向没落。但在整体衰落的同时,却又有一个局部开新,如对下一代的尊重,对女性的包容,职业选择的自由度以及禁止缠足之类的陋习等等内容逐渐出现,关于财产继承、婚姻存续等方面的规定也开始与近代法律制度接轨。更重要的是,家族组织的构建方式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改变。

这一时期家风家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理念上来看,自由、平等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对人格平等、人性自由意识的张扬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二是从受众上看,随着家族的逐渐衰落,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建的核心小家庭和折中家庭 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家风家训的受众从以家族成员为主转为家庭成员为主。三是从形式上看更加多元化,除了原有谱牒中的家风家训外,由于家风家训更多面向家庭成员,以《曾文正公家训》为代表的书信体家训渐渐风行,民国后,文章、著作、诗歌、报纸等体裁更加多元化。四是从功能上来看,随着近代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以及家风家训受众逐渐以家庭成员为主,家风家训的规制功能逐渐让位于化育功能,对其成员的文化教育和思想化育成为家风家训的主流。五是从内容上来看,爱国民族意识逐渐成为主要内容,一些近代文明因素和意识占据重要的比重。总之,原本是一姓一族之间精神纽带的家训由此发生了质的升华,家族的自我封闭属性在民族意识的觉醒中逐渐化解,并为国家和区域社会的近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yBR/iykrd6zyu7WwsPvY7lMBbqYewyvW7YMSaMWcw8mTQcXnsxBcHX5kY8w+jT3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