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商和西周

史料一

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殷民咨胥 皆怨,不欲徙。盘庚乃告谕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 ,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

——《史记·殷本纪》

在商城内东北部一带不仅发现有商代二里岗期的宫殿区遗址,在城外附近还发掘出有商代二里岗期的铸造青铜器、烧制陶器、制作骨器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在商城内外,发掘出了许多商代二里岗期的灰坑、水井、房基、墓葬和祭祀窖藏坑等遗迹,出土了数万件商代二里岗期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青铜器、玉器、硬陶器、原始瓷器、象牙器、金器与卜骨、卜甲等遗物,还有三片刻字骨。由此证明,郑州商城遗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商代大型遗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

【注释】 ①胥:皆,都。  ②治亳(bó):以亳为都城。

解读

从汤建立商朝直至盘庚迁殷,商的都城多次迁移,文献记载多达五次。自盘庚迁殷之后,商的都城未再变动。关于商前期都城多次迁移的原因,存在“游牧”“洪水”“内乱”“扩张”等说法,尚无定论。盘庚迁殷后,商王朝的势力不断上升,在武丁时期达到鼎盛。

郑州商城是先周时期仅次于殷墟的庞大都城遗址,不仅有大批宫殿遗址,而且有大量手工业作坊遗址,在内城外围还发现了有大型青铜方鼎等器物的窖藏。上述重要发现反映出郑州商城应是商前期时商王国的一处都城。至于郑州商城对应商前期哪座都城,学界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它可能就是商汤所建的亳都,也有学者认为是仲丁所迁都的隞(áo)都。

史料二

(王)大令 众人曰:劦 田,其受年 。十一月。

——《甲骨文合集》

【注释】 ①大令:命令。  ②劦(xié):协力耕作。  ③年:收成。

M5:809司母辛铜方鼎

M5:809司母辛铜方鼎铭文

妇好伐土方甲骨卜辞拓片

解读

上图是一片甲骨拓片,其内容是卜问:王命令“众人”集体耕作土地,能够有好的收成。甲骨文主要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商王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常常借助占卜,故而甲骨文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诸方面。从甲骨文来看,商王是商人的最高统治者,集政权与神权于一身。

史料三

辛巳卜,争贞 :今者王共人 呼妇好伐土方

——《甲骨文合集》

呜呼!皇天上帝,改厥 元子 大国殷之命 ,惟王受命 ,无疆惟休 ,亦无疆惟恤 。呜呼!曷其奈何弗敬?……相 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 ,面稽天若 ,今时既坠厥命 。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 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 。用顾畏于民碞

——《尚书·召诰》

【注释】 ①贞:卜问吉凶。  ②共人:召集人众。  ③土方:位于殷王朝的北方或西北方的强悍部族。  ④厥:其。  ⑤元子:天子。  ⑥兹:这。  ⑦命:天子的大命。  ⑧受命:秉承天命。  ⑨休:美好。  ⑩恤:忧虑。  ⑪相:看。  ⑫天迪从子保:上天让那些深知天道的人来开导他们。  ⑬面稽天若:当面咨询上天的意见。  ⑭既坠厥命:已坠失其天子之命。  ⑮ (xián):和,和谐。  ⑯后:推迟,此指不敢迁延建洛之举。  ⑰碞:同“岩”,险。

典籍简介

《尚书》: 也称《书》《书经》,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解读

197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殷墟发现迄今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商代王室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铜器、玉器、骨器、石制品等。根据110多件青铜器上铸有“妇好”铭文,以及甲骨文中对妇好事迹的记录,多数学者认为其墓主即武丁妻子妇好。根据殷墟出土甲骨文可以判断,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常常领兵出征,讨伐敌方,是当时的重要将领。

商王凡遇事几乎都要占卜,表明他们十分迷信,盲目地依赖上天的庇佑。西周统治者总结了商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天命靡常”,统治合法性主要取决于民众拥戴与否。这在政治思想史上是很大的进步。

典籍简介

《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春秋三传”之一。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近人多认为完成于战国前期。按《春秋》编年体记述春秋史事,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以记事为主,同时集录许多春秋以前的史事和传说,为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史料四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 ;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 ,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 ,是崇是长 ,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 暴虐于百姓,以奸宄 于商邑。”

——《尚书·牧誓》

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左传·昭公十一年》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 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冣 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 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 ,有炮烙之法……(西伯)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 失权重……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纣愈淫乱不止……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斩纣头,县之大白旗。

——《史记·殷本纪》

【注释】 ①牝(pìn)鸡无晨:母鸡不在早晨打鸣。  牝,雌。  ②索:尽,这里有破败、毁败的意思。  ③肆祀:指对祖先的祭祀。  ④逋(bū):逃亡。  ⑤是崇是长:抬高这些人,重视这些人。  ⑥俾:使。  ⑦奸宄(guǐ):犯法作乱。  ⑧嬖(bì):宠爱,贬义词。  ⑨冣:同“聚”。  ⑩县:同“悬”。  ⑪刑辟:刑法。  ⑫稍:渐渐地。

解读

纣王是商代最后一个王。商纣王即位后,继承了前代征伐东夷的战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纣王本身生活奢侈,为政暴虐,造成了商王国内部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的离心离德。与此同时,商王国西方的周人势力开始崛起,在周文王、武王两代人的苦心经营下,争取到了众多诸侯的支持,最终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王朝。商纣败亡的原因,《史记》多传闻夸张之辞,《尚书》《左传》所言比较接近事实。

利簋(西周初期)

利簋铭文拓片

史料五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 ,克昏夙 商……

——利簋铭文

时甲子昧爽 ,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曰:“……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

——《尚书·牧誓》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矢 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 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 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大雅·大明》

【注释】 ①岁鼎:学术界有多种解释。  有学者认为鼎为“贞”,占卜的意思。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岁”指的是岁星(木星),“鼎”为“丁”,转训作“当”意,为“岁星当前”。  ②昏夙:黄昏至黎明前,指一个晚上。  ③有:占领,占有。  ④昧爽:黎明。  ⑤其会如林:极言殷商军队之多。  ⑥矢:誓师。  ⑦凉:辅佐。

解读

周武王伐商的关键战役“牧野之战”在青铜器铭文和传世文献中的记载基本一致。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年代为西周初期的利簋铭文中记载,武王在“甲子”这一天的早晨开始进攻,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在第二天的早上占领了商邑。这与《尚书·牧誓》和《诗经·大明》所记载的时间、地点是一致的。有学者认为,利簋铭文记载的“岁鼎”(岁星当空)这一天文现象,也是后来判断牧野之战发生年代的重要史料之一。

史料六

(周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昔周公吊二叔 之不咸 ,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 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荀子·儒效》

【注释】 ①二叔:即管叔、蔡叔。  ②不咸:不和。  ③昭、穆:祭祖的次序,昭在始祖的左方,穆在始祖的右方。

典籍简介

《荀子》: 战国末年思想家荀况的著作。共32篇,部分篇章疑为荀子后学的杂记,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解读

“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分封制度在文献中的表述。分封是将一部分土地及属民赐予贵族,所谓“授土授疆民”。此种制度在武王克商后开始实行,但由于武王在克商后不久就去世,故分封的诸侯国不多。继位的成王年幼,周公摄行政事,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周初所封诸侯以周人同姓贵族为主,尤其是周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后代占有重要比重。

史料七

大邦维屏 ,大宗 维翰 ,怀德 维宁,宗子维城。

——《诗经·大雅·板》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 ,大夫有贰宗 ,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左传》

【注释】 ①屏:屏障。  ②大宗:大的宗族。  ③翰:栋梁。  ④怀德:有好的德行。  ⑤侧室:官名。  管理宗族事务,一般由卿大夫旁支者担任。  ⑥贰宗:官名。  ⑦等衰(cuī):等次。

解读

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位关系的制度。王国维认为,“立子立嫡”之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周代异于商代的一大制度,宗法制度由此派生出来,进而产生分封子弟为诸侯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参见王国维《殷周制度论》)。宗法制一方面有利于周人统治阶级宗族内部的稳定,一方面有利于周王朝统治秩序的稳固。

史料八

至于厉王,厉王大疟 于周,卿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 。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厉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宗。

——清华简《系年》

厉王虐,国人谤 王。邵公 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

厉王说 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国语·周语上》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

——《史记·周本纪》

【注释】 ①疟:同“虐”,残暴。  ②彘(zhì):周朝的一个分封国。  ③谤:指责。  ④邵公:周王朝卿士。  ⑤说:同“悦”,引申为重用的意思。

文物简介

清华简: 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一共约有2500枚(包括少数残断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为数较多。

典籍简介

《国语》: 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作。21卷,春秋时期的国别史。起于西周穆王十二年(前990),终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伯。主要记载君臣的言论,也有一些记事。

解读

周厉王为政暴虐,与民争利,且阻塞言路,引起了统治阶级和国人的不满,最终激起暴动,周厉王被流放到“彘”地。此后直到宣王继位,史称“共和行政”时期。关于“共和”之义,有两种记载:一种认为是“共伯和”的简称,一种认为是召公、周公(为周初召公、周公的后代)共同行政。至于何者为是,尚需更多史料进行论证。

史料九

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竟废申 后及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 、西夷犬戎 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 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

——《史记·周本纪》

【注释】 ①褒姒:褒国女子,姒姓。  褒人献于周,为幽王宠爱。  ②申:古国名,姜姓。  ③缯:诸侯国名。  ④犬戎:古族名,戎人的一支。  当时活动于今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部地区。  ⑤即:接近。  ⑥奉周祀:继续供奉周朝的祭祀。

解读

西周的灭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周幽王任用虢石父等人,治理国家不力,周王室内部的不满情绪日益滋蔓;后来又因宠幸褒姒,废掉原来的王后申后及申后所生的太子,造成了周王室与申国之间,以及周王室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申国君主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东周开始。

史料十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其实皆什一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周礼·地官·小司徒》

【注释】 ①溥(pǔ):大。  ②本句中的“贡”“助”“彻”分别是夏、商、周三代征收赋税的方法。

典籍简介

《孟子》: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儒家“十三经”之一。

典籍简介

《周礼》: 又名《周官》《周官经》。书中涉及古代官制、军制、田制、税制、礼制等制度,为我国秦汉以来历代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全面的参照体系。儒家“十三经”之一。

解读

西周时期的土地和臣民在名义上为周天子所有。至于如何使用土地,一般认为与“井田制”有关。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关于井田制的记载较少,而且表述不一。较为确定的是井田制是一种集土地经营和贡赋征收于一体的制度。有学者认为,井田制是因土地整治规划,有沟渠灌溉、道路疆界划分,形似“井”字而得名。也有学者认为,西周领土上的土地不可能都按照“方里而井”进行规划,“井田制”是对当时情况的一种理想化和简单化的归纳。当时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诸多家族共同耕种,收获上缴给周天子或大贵族,私田由各家族耕作并占有产出。

史料十一

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国语·周语》

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

——《吕氏春秋·有始》

解读

先秦文献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天下”观念,一种是“五服”说,一种是“九州”说。“五服”追求一种理想化的夷夏秩序,有着浓重的文化意味和理想化色彩;“九州”则把天下划分为多个地理区域,突出分区治理的实用性。这两种思想结合形成的天下观念,对于后世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 wN85k3IfKK3AEEYj9+akOSHdhdw2uuu7Ju/2nTqphIIca457J2QbtRviJ0rbyAM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