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赤 ① 帝分正 ② 二卿 ③ ,命蚩尤于宇 ④ 少昊,以临 ⑤ 四 ⑥ 方,司□□上天末 ⑦ 成之庆 ⑧ 。蚩尤乃逐帝 ⑨ ,争于涿鹿 ⑩ 之河 ⑪ ,九隅 ⑫ 无遗。赤帝大慑 ⑬ ,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⑭ 。
——《逸周书·尝麦解》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 ⑮ 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
【注释】 ①赤:“炎”字之误。 ②正:治,管理。 ③二卿:即蚩尤、少昊。 ④宇:同“御”。 ⑤临:监视。 ⑥四:“西”字之误。 ⑦末:“未”字之误。 ⑧庆:奖赏。 ⑨帝:炎帝。 ⑩涿鹿:山名。 ⑪河:“阿”字之误。 ⑫九隅:九,泛指众多。 隅,山的角落。 ⑬慑:恐惧。 ⑭中冀:冀中。 ⑮阪泉:地名。
典籍简介
《逸周书》: 原名《周书》。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汇编,是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典籍简介
《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是研究汉武帝以前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赤帝指炎帝,轩辕即黄帝。关于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的关系,两则史料有所差异:《逸周书》记载炎帝部落受到蚩尤威胁,故而请求黄帝杀掉蚩尤;《史记》记载黄帝先是战胜炎帝,后又擒杀蚩尤,最终取代神农氏,被尊为天子。以上两则史料反映了五帝时期各部落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以及部落联盟首领的出现。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舜之践帝位,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 ① ,夔夔唯谨 ② ,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
——《史记·五帝本纪》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韩非子·说疑》
【注释】 ①瞽叟:舜的父亲。 ②夔夔唯谨:恭敬谨慎的样子。
关于五帝间的权力转移方式,史料中有禅让和篡夺的不同说法。《史记·五帝本纪》记录尧、舜、禹的“禅让制”,被历来讲求选贤任能的儒家所推崇和宣传。而以加强中央集权、防范臣下为主张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将尧、舜、禹之间的权力转移描绘成激烈斗争的结果。《古本竹书纪年》中也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等类似记载。
近代以来,有学者认为禅让传说是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的反映。也有学者认为,尧舜禹时代正处于民主选举到王权世袭的过渡阶段,禅让与篡夺的并存正是“传贤制”向“传子制”过渡阶段的真实反映。
陶寺城址内大型夯土基址IFJT3及其上主体殿堂柱网遗迹的发现,以其1万余平方米宏大的台基基础、直径达0.5米的粗大柱洞(柱础石直径为0.3米),确证了陶寺城址宫殿区以及宫殿建筑的存在……主体殿堂基础内铜容器残片的出土,表明陶寺文化中期已经开始铸造和使用铜容器(或可能用作礼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发现陶寺文化中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考古》2008年第3期
IT5026、IT5126所解剖的壕沟里堆积的大量建筑垃圾中,出土了三大块篦点戳印纹白灰墙皮和一大块带蓝彩的白灰墙皮。建筑垃圾内的夯土块质量很好。……建筑垃圾的堆积时代为陶寺文化晚期,但是建筑本身很可能为陶寺文化中期。
——何驽等《襄汾陶寺城址发掘显现暴力色彩》,《中国文物报》2003.1.31
IT5026揭露的垃圾灰沟HG8里不仅出土大量石坯剥片,而且还出土了5层人头骨,总计30余个,散乱人骨个体近40~50人。人骨明显被肢解,许多颅骨有钝器劈啄痕,其中人工劈下的面具式面颊有6个之多。经我所专业人员现场鉴定,这些人骨以青壮年男性为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等《2002年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5
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4300—4000年,是龙山文化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存。陶寺遗址的考古学年代在夏之前,有专家认为它是帝尧的都城。城址和宫殿遗址的发现,及其巨大的规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表明该遗址在当时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在陶寺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破坏宫殿建设、屠杀壮丁、毁坏陵墓等的证据,有学者据此认为,陶寺中期以前文化毁于陶寺文化晚期,可能与尧、舜间的武力夺权有关。
遂公
遂公
铭文
文物简介
遂公
(xǔ):又名豳公
、燹公
,约铸造于2900年前。专家认为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内底铭文10行98字,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物记录。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① ,乃差方设征 ② ……
——遂公
铭文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
——《诗经·长发》
【注释】 ①浚川:疏导河流。 ②征:贡赋。
典籍简介
《诗经》: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6篇有目无辞。共分《风》《雅》《颂》三部分。
上述史料均与大禹治水的传说相关。遂公
为西周中期器物,其铭文与《诗经》中的记载一致,提供了大禹治水传说在文物中的最早例证。
益 ① 干启位,启杀之。
——《晋书·束皙传》引《古本竹书纪年》
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有扈氏 ② 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 ③ ……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史记·夏本纪》
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 ④ 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
【注释】 ①益:又称“伯益”,相传辅佐禹治水有功。 ②有扈氏:古部落名。 ③甘:古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南。 ④支党:党羽。
典籍简介
《晋书》: 唐代房玄龄等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西晋、东晋及十六国历史,今存130卷,其中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是研究晋代及十六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典籍简介
《战国策》: 作者不详,本书反映了战国时期230多年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风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共33篇。是研究战国史的重要依据。
关于启的继位,文献中有不同的记载,但各种记载都反映了其过程并不平静。启是在与各种势力的斗争中,最终确立统治地位的。禹、启父子相承,“传贤”改为“传子”,“公天下”也变为“家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成为中国古代王权的主要传承方式,这在政治制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变革。
(二里头遗址)遗址中部发现有数十块夯土基址,大的长宽约百米,小的长宽约二三十米,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宫殿区。宫殿周围有一般的房址、窖穴、水井、道路和灰坑,出土有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与少量的青铜器和玉器等。此外,还发现一批中、小型墓葬,随葬有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和石器等。在遗址南部发现有铸铜陶范、坩锅碎片、铜渣和红烧土块,表明这里原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北部发现有陶窑,为制陶作坊区。东部发现有骨料、骨质半成品和磨石,应是制骨作坊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年~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关于夏王朝是否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一个王朝,学术界尤其是西方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证明夏王朝真实存在的关键是找到明确的夏王朝遗迹,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就是一次取证的努力。现有的发掘表明,二里头遗址有大型宫殿遗址,已经铸造和使用青铜容器、兵器,这与已出现国家的夏代文明发展水平是相称的。至于二里头遗址是否为夏文化遗迹,还需进一步探索。
帝桀之时,自孔甲 ① 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 ② ,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 ③ ,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
——《史记·夏本纪》
【注释】 ①孔甲:夏朝的一位君主,荒淫无度,导致诸侯纷纷叛离。 ②夏台:监狱名。 ③鸣条:古地名。 一说在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在今山西运城东北。
帝桀是夏王朝最后一个王。他在位的时候,夏王朝已经处于衰败状态了,无力统驭其他部族,而桀又是一个暴虐的君主,更加速了夏王朝的败亡。灭掉夏的是商人,商人在其首领汤的带领下,积蓄实力,并争取其他部族的支持,最终在鸣条之战中打败夏桀,夏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