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史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 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

——《吕氏春秋·恃君览》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 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礼记·礼运》

【注释】 ①蓏(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  蜯(bàng):同“蚌”,蛤类软体动物。  ②橧(zēng):用木柴堆筑而成的住处。

典籍简介

《韩非子》: 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的著作总集,由后人辑集而成。共55篇,大多以典故、寓言等论证先秦法家思想,集先秦法家学说之大成。

《吕氏春秋》: 又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著,共160篇。汇集先秦各家言论,为杂家代表作。保存了许多先秦学说、古史旧闻及天文、历算、音律等方面的古史资料。

《礼记》: 战国至汉初儒家学者各种仪礼论文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是研究当时社会、儒学与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礼运》篇记述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解读

以上资料均为中国古代典籍对早期人类生活的追忆描述。反映出先秦时代人们对于原始社会的认识,包括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没有家庭观念等,也反映出兴建房屋、使用火等在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都能在近代以来的石器时代考古中找到印证。

史料二

“北京人”用火的证据十分显明。发掘“北京人”化石地点的中段靠近南北裂缝的堆积时,曾发现过三层灰烬。上层灰烬很厚,最厚深达六米,位于整个堆积的中上部;中层灰烬较薄,最厚深达四米,位于堆积的中下部;下层灰烬最薄,最厚处只有一米,位于堆积的底部,即含凸镜体粗沙的成层红色泥土的上层。灰烬层又称之为文化层,文化层的土呈紫、红、黄、白、黑色等色,黑色土多居于杂色土之下。……

由灰烬层里发现的东西,有许多是燃烧过的。石灰岩块由于燃烧,有时变成松软的石灰;砂岩砾石由于燃烧多变成了黑色,表面并发生出不规则的裂纹;骨骼由于燃烧的结果,不仅变成蓝、白、灰、黑、褐、绿等不同的颜色,而且有时也发生出不规则的裂纹,并常常变了形。

由灰烬的发现,不仅证明了“北京人”已经使用了火,而且由于灰烬在同一层中,有时很厚,有时很薄,有时又间断,又可以证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管制火的能力。

人类能够使用和管制火,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这必须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累积了绝对化经验,有了相当的智慧才能办到的。正因为“北京人”能够如此,才进一步证明了他们对对付自然已有了一定的办法。

——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北京出版社1958年版

解读

贾兰坡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地质学家。他1931年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工作,1935年主持这一地区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其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在这段材料中,贾兰坡通过科学严谨的考古学方法,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层进行了科学分析,得出了北京人能够使用火的结论。

史料三

(半坡遗址)在日用的彩色陶器里面,除了数量较多的圜底钵、平唇盆和折腹圜底钵外,新出土的有直口罐和细颈瓶,纹饰更丰富而多样了。其中最突出的是生动活泼的鱼纹和逼真的人头形花纹,这些纹饰多饰于平唇浅腹盆的内壁或折腹圜底钵的肩部……

——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工作队《西安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

解读

仰韶文化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最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和艺术发展水平。仰韶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出土的彩绘陶器以红地黑彩为主要风格,流行用直线、折线、直边三角组成的直线体几何图案和以鱼纹为主的象生纹饰。鱼纹常绘于盆类陶器上,被研究者视为半坡文化的标志,一般认为鱼纹与半坡文化先民祭祀活动的内容有关。

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M45)中的壮年男性骨架和蚌塑龙虎图案

解读

1987年发掘的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在一座墓葬(M45)中发现了一副壮年男性的骨架。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蚌壳龙图案摆于人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背朝西;虎图案位于人骨架的左侧,头朝北,背朝东。图案北部还有一堆蚌壳,形状为三角形。在这堆蚌壳的东面,距墓室中部壮年男性骨架0.35米处,还发现两根人的胫骨。有学者分析认为,蚌塑的龙位于墓主东侧,虎位于墓主西侧,布列方位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东、西二陆(中国古人把二十八宿分为四陆,也叫四宫。四陆与四灵相配,分别为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南宫朱雀和北宫玄武,每陆各辖七宿)一致;蚌塑三角形图案与东侧横置的两根人胫骨,组成的是北斗的图像。这体现出古人对于天文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史料四

(河姆渡第四文化层)内涵丰富,有大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大量的石器、骨(角)器、木器、陶器、装饰品和小玩具等文化遗物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第四层上部普遍夹有一层至数层谷壳、稻秆和稻叶等的混合堆积物,中间也有烧成炭的稻谷。这种堆积的厚度约20—50厘米……骨器,是第四文化层遗物的主要部分,共655件。大宗的是生产工具,有耜、镞、哨、凿、锥、针、管状针、匕等,达621件,占骨器总数的94%……考察这些骨质生产工具,有用于农业生产的骨耜,渔猎的骨镞、骨哨和纺织缝纫用的针、管状针、匕等,似有了专业化的分工。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解读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根据相关实物资料,学者们认为河姆渡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过着以耜耕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同时渔猎和采集仍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史料五

从桑树头、吴家埠、旬山周围、羊尾巴山、小竹园、钵衣山、王家庄、卢村、前山、里山、黄泥口、盛家村、扁担山、钟家村、卞家山等遗址出土琮、璧、钺等重要玉器的传说和记录来说,良渚遗址群内的显贵阶层非常庞大……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遗址群内经过发掘的200多座良渚文化中小型墓葬随葬品的玉器比重明显偏少,有的完全没有玉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遗址群》,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解读

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境内,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

高度发达的玉器是良渚文化最鲜明的特征。高等级墓葬随葬精美的玉礼器,说明上层集团拥有崇高的宗教权威,集团的首领很可能也是宗教领袖,对一定地区有宗教上的控制权。高等级墓中大量出土的玉钺显示,这些高级宗教人员可能同时具备世俗权威,他们很可能也控制着其宗教势力范围内的军事、行政权力。

史料六

大汶口遗址第一次发掘的93座墓葬中,M9随葬110件器物,另外超过30件的仅有9座,而大部分则是在10件以下。花厅墓地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1987年和1989年发掘的66座墓葬中,其中的10座大型墓规格较高,遗物丰富……8座大型墓有殉人,一般殉1人,但也有殉3—5人的。有的墓葬的规模相当大,长达5米,宽3米,随葬有上百件器物,其中有各类玉器二三十件之多,并有整猪和整狗随葬……花厅M20墓长4.98米,宽2.98米,墓主人为男性,殉葬两个少年,随葬品共计66件……而同一墓地的一些小墓则空无一物。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新石器时代卷》,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解读

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和宁阳县磁窑镇,年代为约6100—4600年前,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大汶口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存之一,同一部落不同墓葬的随葬品存在显著的差异,可见当时社会贫富分化已经十分明显。有学者认为,大汶口文化社会的阶层分化非常突出,说明当时即将迈入阶级社会(国家)的门槛。

解读

这是在大汶口文化的陶尊上发现的一种符号,太阳在上,火在中,山在下,叠加组合在一起,像是一个图画字。据研究,这种符号重复出现在同期文化的不同遗址中,说明具有一定普遍性。有学者认为这是当时宗教思想的一种反映,很可能是当时自然崇拜的一种记录。

史料七

(风胡子曰)……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 。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然,死而龙臧。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

——《越绝书》卷第十一《越绝外传记宝剑》

【注释】 ①龙臧(cáng):隐而不用。  《易经》有“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典籍简介

《越绝书》: 又称《越绝》《越绝记》等。今存15卷,19篇。记载春秋吴越二国史地人物以及吴越交战、越王勾践兴越灭吴等内容,多异闻旧说,为他书所不载。

解读

这段文献把东周以前的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传说中的三皇(轩辕、神农、赫胥)时期为石器时代,从黄帝开始的五帝时期为玉器时代,禹以后的夏、商、周三代为铜器时代,东周时期为铁器时代。有学者认为,从大量的考古资料看,风胡子关于石器、玉器、铜器和铁器使用年代的见解是符合中国上古历史事实的,他正确地将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本质变化提炼出来,在历史现实中具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oyCmPRbxd2H1VKRBIyys5xs0HZcPNHBlYGzbFaaxCKB7cV6wwFRCdd9YbeHxKc/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