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宋夏“横山”地域范围

从唐末至宋初,夏州李氏政权都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份统治着横山地区。横山东西千余里,包括今天陕西绥德到宁夏固原南部。西夏王朝建立后,虽然把政治中心由横山地区迁到宁夏平原,先后定都西平府(灵州,今吴忠市西郊)、兴庆府(今银川),但对横山地区仍相当重视。西夏在横山地区设置四个监军司:石州祥祐监军司、宥州嘉宁监军司、清远监军司、韦州静塞监军司,后来又将西寿保泰监军司迁往天都山,扼守着宋夏横山山界。宋夏战争初期,西夏基本控制了横山地区的全部,庆历年间,韩琦、范仲淹并献夺取横山之策,开始认识到横山地区对于西夏的重要性;熙丰兴师,经过绥州之战、啰兀城之战、永乐城之战等,进行了长期的争夺;最后童贯统师,蚕食西夏领土,合六路兵“堡寨推进”,一步步占据横山,最终夺取横山分水岭以南的全部黄土沟壑地带。宣和元年六月,西夏乾顺正式遣使纳款,宋徽宗下令六路罢兵,宋夏横山之争以西夏的失败而告终。

以往的研究和今天的地图均将横山定位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有时也将靖边县、吴起县的白于山,当作横山的范围,现代地图所标横山东西100多千米。实际所见,榆林横山区的横山,和靖边县、吴起县的白于山,向西延伸到定边县、环县、镇原县、固原原州区、彭阳县,是相连的一个山系。向东延伸到绥德县,向西在固原青石岭与六盘山东支太统山相连。但宋代文献记载,横山“延袤千里”,有时称横山“两千余里”,甚至将陕西神木、府谷一带以及甘肃定西华家岭一带地貌极为相似的黄土沟壑区统称为横山。对此种现象,理应作出辨析。

一、横山在宋夏战争中的地位

最早提出在横山建立堡寨,构筑横山防御线的是李继隆。淳化五年(994)五月,发生隳夏州(今统万城)之议,由宋太宗提出,宰相吕蒙正力赞其意,李继隆却持反对意见。《宋史·李继隆传》载:“会密诏废夏州,隳其城。继隆命秦翰与弟继和及高继勋同入奏,以为朔方古镇,贼所窥觎之地,存之可依以破贼;并请于银、夏两州南界山中增置堡戍,以扼其冲,且为内属蕃部之障蔽,而断贼粮运。” 文中“银、夏两州南界山”正是指横山。《梦溪笔谈》卷一三云:淳化中,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阴与其弟继迁谋叛,朝廷遣李继隆率兵讨之,引兵驰入抚宁县,继捧犹未知,遂进攻夏州。继捧狼狈出迎,擒之以归。“抚宁旧治无定河川中,数为虏所危。继隆乃迁县于滴水崖,在旧县之北十余里,皆石崖,峭拔十余丈,下临无定水,今谓之啰瓦城者是也。” 啰瓦城,即《宋史·地理志》等记载的啰兀城。可知,李继隆在淳化年间,修筑了抚宁县的新城啰兀城。抚宁县,白滨考得在今榆林市榆阳区镇川镇,与啰兀城隔无定河相望 。在这里筑城,则是李继隆最早经营横山的尝试。

韩琦、范仲淹都充分认识到了横山对于宋夏战争的关键作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九“仁宗庆历四年五月壬戌”条,枢密副使韩琦、参知政事范仲淹并对于崇政殿,上四策,其中第三策曰:“元昊巢穴,实在河外,河外之兵,懦而罕战。惟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马精劲,惯习战斗之事,与汉界相附,每大举入寇,必为前锋。故西戎以山界蕃部为强兵,汉家以山界属户及弓箭手为善斗。以此观之,各以边人为强。” 可见宋夏双方对横山一带蕃部人马的依靠。这里所述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州、渭州,二千余里。横山一带蕃部分布二千余里,横山当亦有二千余里,横山理应包括今陕西省神木市、府谷县至甘肃镇原县、平凉市北部山脉,与今天地图上所标注的横山所跨区域有明显的不同。或者有人怀疑《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均是夸张语言。笔者认为这里“延袤千里”和横山“二千余里”均是横山实有里程。

对横山战略地位认识最为透彻者当属种谔。种谔言:“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盐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 种谔将横山的地理形胜概括为五大优势:有战马、有可耕之地、当地蕃部劲悍善战可为兵源、有盐铁之利、城垒皆控制险要等。宋元丰五年(1082)五月,种谔被召入朝,向宋神宗谈到经营横山的步骤:“今之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宥州于乌延 。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以据两地之利。如此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灵,可以直覆巢穴。又其次,修折姜会 ,以尽横山之地。” 可见折姜会也与横山有关。银州、宥州、夏州、盐州地望均无大的争议,折姜会在哪里至关重要。知庆州范仲淹言:“今环州永和寨西北一百二十里有折姜会,庆州东北百五十里有金汤、白豹寨,皆贼界和市处也。” 折姜会在环州永和寨西北一百二十里处,鲁人勇以为在今宁夏同心县马高庄乡古城。可见宋人认为从陕西绥德到甘肃环县西北,均是横山的范围。

横山地区地处西夏对宋“双臂合围”战略的“胸”部。横山地区是党项族壮大、夺取政权的发祥地,西夏依托横山建立金汤、白豹、后桥三寨,伸出“双臂合围”的“左臂”;西夏还借助横山控制熙河兰会地区,在西使城(今定西)建立西寿保泰监军司,伸出“双臂合围”的“右臂”。西夏“双臂合围”战略如铁钳的两翼,给北宋带来非常大的威胁,以致有宋初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的败局。宋神宗时制定了夺取横山、开辟熙河的计划,历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实施,夺取横山,控制金汤、白豹;又夺取西使城,建立熙河兰会路,斩断西夏对北宋合围的双臂,对西夏的战争方取得主动权。

宋夏战争期间占据横山成为取得战争主动权的关键。战争之初,西夏占据横山,并在横山地区修筑堡寨,利用横山作为侵宋的基地,对北宋构成很大的威胁;庆历以后,北宋为防御西夏开始实行“堡寨防御”,在河谷要道和山岭末梢修筑堡寨,防御西夏的来兵。在宋夏战争期间,横山地区成为宋夏争夺的要地,横山地区的羌族、蕃部也成为双方争夺的居民和兵员补充。横山地区对于宋夏双方都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北宋历任边防将帅都把夺取横山作为对西夏战争的首攻目标,西夏也把横山地区看成自己的生命线,对北宋在横山地区的进逼经常是拼全力抗争。如治平四年(1067),种谔取横山东端末梢绥州,改为绥德城,“渐规横山以西,功虽不成,而寇患益少” 。宋熙宁三年(1070),韩绛与种谔出兵进筑啰兀、抚宁,西夏聚十二监军司兵全力拼争,抚宁被西夏夺取,啰兀被迫放弃;元丰四年(1081)北宋五路伐夏,种谔率军出绥州,攻下米脂寨,把触角向前伸进一步;元丰五年(1082),徐禧修筑永乐城,再次展开对横山东端末梢的争夺,夏兵至者号三十万,此役北宋死者将校数百人,士卒役夫二十余万。北宋在无定河的进击,都是为进取横山做准备。

元祐年间北宋颁行诏令授权各路经略司在横山地区“浅攻”,绍圣年间北宋收复横山,均采取堡寨推进。宋夏长期对峙,在宋夏边境就产生了带状的军事工程——堡寨群,宋夏之间虽然没有长城作军事分界线,但各自依据这个堡寨群构筑防御线。今天在陕甘宁蒙青5省区保存有宋夏古城500多座,这些古城基本保存完整,大小不等,有的周长500米,有的达到10000米,是宋夏对峙时期监军司以及州(军)、县、城、堡、寨等古城的遗存,是宋夏战争的有力见证。

二、横山地理范围的考察

1.地质构造体系上的横山

2004年至2014年笔者翻越横山不下20次,仅2014年就翻越6次,翻越横山山脉都要在山谷盘旋绕行,耗费不少时间。横山属于黄土高原沟壑区,走完横山北部余脉,即进入毛乌素沙地。横山南北无论地形地貌,还是自然环境,差异都很大。这条山岭,从地图上看是一条连续山脉,但由于东西距离长,主峰不甚突出,不被看图者所重视。今天实地所见,主峰连绵不断,有明显的分水岭。其最东端在大理河与无定河交汇地绥德县城,县城北称落雁岭,地理坐标:37°30′12.4″N,110°15′33.2″E,这是横山区的东部末梢。从落雁岭西北行,在常山进入子洲县境,海拔1090米;继续西北行,沿子洲县和米脂县的境界线西行,在红花梁入横山区境;又西北行,在罗素山南行至横山区党岔镇元盆洼(拓跋守寂墓志出土地),西行到壑则垴,又南行至潘寨子,进入靖边县界,至此已有142千米。再西行45千米,至老虎垴(也叫五台山),海拔1370米,再南行24千米至焦家湾。前段即现今地图标绘的横山,山系总长211千米。以西为白于山,从构造上看,白于山是横山山系的一部分。白于山西行,经蔡崾岘,海拔1823米,白于山在靖边县境内东西50千米,进入吴起县境内,吴起县北部属于横山山系的只有长城、周湾两个乡镇,白于山在吴起县长50千米,在捞饭岔进入定边县境内。在定边县沿洛河与无定河上游八里河分水岭蜿蜒西行,经张崾岘、红泥崾岘,至花凤子梁,海拔1864米,经范崾岘,至白湾子镇的正斜梁(正学梁),在这里与南北走向的子午岭相接。西1.7千米的制高点魏梁,是白于山正峰,属于定边县白湾子镇魏梁行政村武天堂自然村,海拔1907米,今竖立一片麻石,刘文西题字,上书“陕北最高峰”,地理坐标:37°17′30.6″N,107°33′51.4″E。白于山山顶平坦,今名平梁湾,今存长2千米、宽20—100米的残塬。再西行经马鞍山、羊圈山,进入宁夏盐池县境,白于山在定边境内长118千米。白于山总长218千米。

横山山系进入宁夏盐池县,通称为麻黄梁,成为苦水河与泾河上游马莲河的分水岭,在盐池县境50千米。在甘肃环县北与麻黄梁走势一致,延伸至固原南开城梁,且突兀高亢,山势明显。入环县境内西南行,经烟囱山(宋代称为积石岭),海拔1868米,至陈家口子,海拔2034米,堡子山海拔1995米,在环县毛井镇成为清水河与马莲河的分水岭,在环县境内长80千米,入固原境,即日本学者前田正名所讲“长岭” 。在固原境西南行80千米,至开城梁,开城梁有萧山,海拔2010米,地理坐标:35°49′41.2″N,106°15′00.0″E,当是横山西端末梢。其东称为东梁,萧山东行60千米,与六盘山东太统山系(崆峒山系)相接。横山山系总长900千米,沿着山岭,蜿蜒绕行,不下两千里。

六盘山系、太统山系与子午岭位置图

实际地理勘察所见,横山东端末梢落雁岭在陕西绥德县驻地,西端末梢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梁青石岭,与南北走向的太统山系相连。太统山是包括崆峒山在内的南北走向的山脉,广义的六盘山有东西二支山脉,西支为六盘山(陇山),东支为太统山,两支平行。两山中间有一走廊,从陕西陇县,经甘肃华亭市,到宁夏泾源县,再至固原,笔者考得这个中间通道在汉代为回中道,北宋称为黄石河路。

总之,构造体系上的横山山系包括横山、白于山、麻黄梁、烟囱山、长岭,最东端在绥德县城,最西端在固原的开城梁。今天陕西省的绥德县、米脂县、子洲县、横山区、靖边县、安塞区、志丹县、吴起县、定边县,甘肃省的华池县、环县、镇原县、平凉市崆峒区,宁夏的盐池县、固原市原州区、彭阳县,都属于横山山系的主脉和余脉的地域范围。宋夏战争中,延州、保安军、定边军、庆州、环州、原州、渭州属于横山以南;银州、石州、夏州、宥州、盐州、清远军、韦州、镇戎军均属于横山以北。

2.广义横山

宋代有时将无定河以东、黄河以西的吴堡、葭芦一带山地称横山。北宋夺取吴堡、葭芦以后,太原府吕惠卿建议,开垦这一带荒闲之地,以赡军用,“今于葭芦、米脂相去一百二十里间,各建一寨,又其间置小堡铺相望,……而河外三州荒闲之地,皆可垦辟以赡军用。……又通葭芦之道于麟州之神木,其通堡寨亦如葭芦、米脂之法,而横山膏腴之地,皆为我有矣” 。明显将横山扩展到无定河以东葭芦、吴堡一带的黄土丘陵地。

在无定河以东,从构造上看,山势与横山已不相连,但由于同属于黄土沟壑区,地貌相近,所以宋人亦将其称为横山。前引韩琦、范仲淹所云:“元昊巢穴,实在河外,河外之兵,懦而罕战。惟横山一带蕃部,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人马精劲,惯习战斗之事,与汉界相附,每大举入寇,必为前锋。” 也将麟、府看作横山地区。就地质构造而言,横山的最东端在绥德,但宋人习惯将同是黄土沟壑区的吴堡、葭芦,以及归属河东路管辖的麟州、府州地区,亦称为横山,这样横山就扩展到黄河以西今陕西省神木市、府谷县。

概言之,横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是地质构造上的横山,一是宋代历史文献描述的横山。从地质构造上看,横山是东起陕西绥德落雁岭、西到宁夏固原开城梁的一条绵延900千米的黄土山系,可以称为狭义的横山。宋代文献描述的横山可概括为:“东至麟、府,西至原、渭,二千余里”,甚至将西使城(今定西)也包括在内。

3.前田正名所指横山范围

日本学者前田正名所著《陕西横山历史地理学研究》一书,对宋代横山地区的自然景观、物产、交通道路、贸易等做了研究,难能可贵。对横山概念所指的边界“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在六盘山北麓、长岭和麟、府二州之间的广阔山地;另一种范围狭小,指白于山主峰东部,至无定河流域” 。对广义的横山地域范围是按照宋代的文献复原出的,完全正确。前田将“跨过无定河,至麟、府二州一带”排除在自然山系之外,也是正确的。但将太统山系与烟囱山(宋代称为积石岭)之间的横山一段“六盘山北麓、长岭广阔的山地”排除在横山之外,是不恰当的,这是未能明了构造体系所致。前田曰:“在考察过程中,我一直将地图置于手边,时刻关注着横山周边的河川形胜” ,手中的地图是现代地图,现代地图绥德至太统山山势相连,对横山的绘制没有问题,前田只关注了标注“横山”二字的陕西横山区一带。

4.横山与子午岭的关系

《读史方舆纪要》称:“《寰宇记》:‘桥山南连耀州,北抵盐州,东接延州,绵亘八百余里。’盖邠、宁、环、延、绥、鄜、坊诸郡邑,皆在桥山之麓,宋人所称横山之险,亦即桥山北垂矣。” 这则资料,其实主要讲桥山,桥山即今子午岭,“南连耀州,北抵盐州”的记载无误。但横山不是子午岭的末梢,横山东西二千余里,在定边县正斜梁分出一脉南北走向的子午岭,子午岭八百余里,两山呈丁字状相接,两相比较,横山应为主峰。“正斜梁”地名也正反映了南北走向的子午岭与东西走向的横山的交会态势。横山比子午岭更长,不能将横山视为桥山北垂。

2010年8月3日至12日,笔者与马悦宁等一行对子午岭进行了实地考察,找到子午岭最北端,位于陕西定边县白湾子镇平凉湾行政村正斜梁(当地音:正学梁)自然村,这里是三水分水岭,子午岭在此与横山山系相接,地理坐标:37°16′43.5″N,107°35′41.0″E。横山东西走向,子午岭南北走向,正斜梁海拔1883米,其水东流为洛河,西流为泾河支流马莲河,北流为干河,注入毛乌素沙漠,西1.7千米有制高点魏梁,海拔1907米,山顶有一烽燧,高6米,底径50米,顶径6米,内外夯层不同,内夯层多腐殖质,多气孔,上部3米,土质纯净,中间部分夯层添加糯米精筑,内心夯层9厘米,外部13—16厘米,根据夯层判断,内心为唐代所筑,外部为宋代重修。地理坐标:37°17′12.0″N,107°34′33.5″E,烽燧顶上有今人所立木桩做测量点:编号0006。本次考察还找到了子午岭的最南端,在淳化县爷台山的余脉高家岭,位于淳化县方里镇北峰村陶家庄自然村,子午岭南北距480千米。

子午岭与横山的交会地——正斜梁 YExcj+QPP5lDmxzOqDfz7VUjxYl0vkxHX/IV85l8r09lvuyGL2ku0xTP0zGe0oT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