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产率无法解释农业革命

大约在1.15万年前,位于今天中东“新月沃地”一带的人走在世界前面,率先放弃游牧狩猎,发明了定居农耕。之后,在约9000年前的中国长江与黄河中下游、8500年前的墨西哥东部地区、5000年前的秘鲁安第斯地区、4500年前的非洲西部和北美东部,一共7个地方在相距7000年的时间内分别独自发明了定居农耕,并逐渐向四周扩散。最迟直至4000年前,除大洋洲以外的所有陆地,都基本接受并完成了农业革命。也就是说,相比漫长的狩猎采集时代,世界大多数地方的人在几千年时间内转变了生活方式,成为定居农人:驯种植物、驯养动物、跨期储存食物。 回头看,农业革命改变了人类,也是我们所说的主要“人类文明”的起点,其直接结果是开启了引言和第一章谈到的人类暴力长期下降趋势。至于为什么当初7个地区分别在不同时候、在完全没有信息沟通或经验交流的前提下独立发明了定居农耕技术,到今天学界还是争论不休。

图2.3 界上最早发明农业的7个地区

注:各点标注的时间为农业在当地距离今天多少年以前发明。

之所以还在争论,是因为进入农业之后,人类的生活水平反而下降!首先,与原始人相比,农民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按照戴蒙德的综述,非洲原始游牧部落的人每周只需工作12~19小时,就能猎杀、采集足够多食物,而中国农民没有周中与周末的区分,每天早出晚归下地干活,还不一定保证温饱。农民一天劳动所带来的产出比原始人还低,原因在于,第一,原始人只需花时间采集自然长好的果实,但农人要先整理土地、播下种子、浇水除草、施肥治虫等,辛勤劳动数月之后才能收割,比原始人采集多了好多环节。农民的劳动强度高出数倍,以至于骨骼远不如考古出土的原始人骨骼那么完好无缺。第二,营养结构比以前差。原始人吃各种野生菜草、皮根果实、鱼肉等,种类丰富,而由于能驯养的动物和驯化的植物很有限,农耕人能吃到的蛋白食物和热量食物种类反而更少,营养单调,像今天世界上,肉类就是猪、鸡、鸭、牛、羊、鱼等,而粮食只有大米、大小麦、玉米、红薯、土豆等,比原始时期少很多,缺乏维生素等微量元素。第三,狩猎采集时期,人口密度极低,动物病毒不容易传到人类,人类之间也不易传染,但定居后,人口密度增加,不仅定居一起的人群间相互传染疾病,而且也会感染上家里驯养的动物的病毒,平均寿命缩短。 戴蒙德说,美国伊利诺伊和俄亥俄河畔的印第安人在公元1150年前后放弃狩猎采集、改为种植玉米农耕,近年考古学家在那一带挖出那个时期的800多具骨骸,反映了印第安人在转型前后所经历的身体状况变化。考古学家发现,改为农耕后,印第安人体内珐琅质缺陷频率上升50%(说明营养结构恶化)、缺铁性贫血比例增加4倍、骨病变占比多了3倍(由流行病毒所致),并且因经常肩扛重物,脊柱也显著损伤更多。由于这些原因,原始人刚出生时的寿命预期为26岁,而早期农耕人才19岁。

从根据考古资料推算的身高变化也能看出,人类步入农业后生活水平显著下降,男人和女人的平均身高都下降了。卡莱斯·博伊克斯(CarlesBoix)和弗朗西斯·罗森布卢特(Francis Rosenbluth)综合了许多研究,发现在农耕之前,中东男人平均身高为1.72米,进入农耕后下降到1.62米,而中东女人身高从1.6米降到1.54米。 这两位学者谈道,即使在当下的美国,其欧洲移民后裔的平均身高仍然跟家庭人均收入显著相关:人均收入高的家庭,其子女长大后个子普遍更高。比如,如果家庭人均消费每年超过1.2万美元(按1985年的美元算),男孩成年后平均身高为1.73米,而家庭人均消费才1000美元的,男孩长大后的平均身高为1.63米。我们知道,人的身高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人种与遗传基因,二是成年之前的营养,而营养水平又取决于家庭经济条件。另外,尼古拉斯·迈因策尔(Nicholas Meinzer)收集了德国中世纪早期留下的26所墓地中墓主身高和陪葬品数据,也发现身高跟收入高度正相关。 这里,墓主身高反映了其年轻时的消费状况,而陪葬品则反映了其死前的社会地位(比如,是否佩戴长剑)。如果陪葬品奢侈的墓主身高更高,那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家庭富有、小时候消费高,另一方面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流动性低;而如果陪葬品奢侈的墓主跟其他人身高无显著差别,说明孩提时期的生活状况对身高、对后世影响不大。迈因策尔发现,在中世纪早期的德国,有长剑陪葬的墓主比没有长剑的平均高3厘米。这说明身高跟家庭收入状况的确正相关。因此,在没有更详细数据的情况下,同种人的身高变化基本能反映人均收入与消费的变化。

农人身高低于原始人的考古证据表明,定居农耕的发明确实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下跌。如果只从生产率判断,就如戴蒙德所称,发明农业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错误,而且至今还没有纠正”。

不仅如此,农业的发明也使得财富差距、社会不平等问题恶化。蒂莫西·科勒(Timothy Kohler)等18位考古学者在一篇论文中,研究了从原始社会逐步进化到半农业,再到全农业以及其他类别社会的过程中,财富差距是如何变迁的。 他们用各户房屋面积的基尼系数度量一个社会的财富差距,因为相对于收入以及其他财富指标,房屋大小是考古学家能看到方便客观度量的指标,也可以被理解为家庭各方面财富的总体代理指数。他们的样本包括来自各大洲的63个考古遗址,其中,亚洲、欧洲与非洲大陆的遗址取自1.1万年前到2000年前的不同社会,而美洲大陆的取样则反映3000年前到300年前的社会。由于以前关于人类不平等的量化指标基本以收入为基础,所以以往对人类不平等的估算多以近代为主,比如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研究的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的收入差距、财富差距变迁的情况。 而这18位学者的研究由于是基于房屋面积的,因此所研究的时间段以1.1万年前为起点。

图2.4给出了这18位学者的估算。狩猎采集原始社会的房屋基尼系数为0.17(各原始社会遗址的中位数),到半农业社会为0.27,到农耕社会则上升为0.35。这充分说明,定居农耕的发明带来财富差距的显著扩大。尤其是,这些作者也注意到,在今天美国类似的财富基尼系数为0.80、中国为0.73,等等。因此,人类每次大的技术进步似乎都带来财富差距的扩大。道理在于,在原始狩猎采集社会里,天生的体力决定收入高低,而智力、情商等其他人力资本对劳动结果没太大影响,所以财富差距不大。在那个基础上,虽然农耕等新技术带来机会与潜力,但新技术又对人力资本提出新要求,并非每个人都能最大化发挥新技术的潜力。由于每个人的自然天赋在体力、智力和情商之间的配置不同,所以新技术实际上把不同人的收入能力进一步拉开,特殊人力资本多的人会看到自己的财富机会增加,而普通人也许也能分享到新技术的好处,但程度会偏低。

图2.4 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的财富差距变迁

注:A图反映的是狩猎采集原始社会(5个考古遗址)、半农业社会(20个)、农业社会(38个)的房屋面积基尼系数中位数。B图反映的是不同社会组织形态下的财富基尼系数中位数,其中家庭型社会(1个,只有单个家庭,没有之上的社会组织)、小部落社会(12个,家庭之上的社会组织存在)、大部落社会(33个,社会组织等级多了、阶级多于两个)、国家社会(17个,垄断暴力的国家组织出现了)。

从图2.4B中也看到,随着一个社会的人口增长、社会组织结构变得愈加复杂,财富基尼系数也显著上升,尤其是在形成了“国家”的社会里,财富差距最大!在原始社会时期,没有国家,也没有其他复杂的人类组织,连部落都不大,只有人数极少的一个个小社会,因此财富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人际差别小。可是,定居农耕后,小社会往大社会演变,组织方式就必须创新,否则社会难以治理。然而,每次组织方式创新后,社会结构的等级层数就会增加,或者组织形态更复杂,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轻松自如地适应变得复杂后的社会,能者成为“人上人”,而缺乏情商与组织天赋的人就继续留在社会结构的底层。不同人对资源控制的程度差距加大后,财富分配也会拉开。这从另一角度说明为什么定居农耕后经济不平等必然加大。

此外,定居农耕后,男女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铁犁”的发明更是带来包括“重男轻女”“厌女症”(misogyny)等性别歧视文化, 社会从母系转变为以男性为轴线的传承体系。第四章会更多讨论这些变迁。 K2DaQ9z/IflRlIAHnP4HLfcfUSRcK19hv0VAClV49AtLamAevAKG27GMpm5Rf20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