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结语

这一章谈到两方面的研究证据。一方面是人类的暴力倾向与暴力文化在过去数千年,尤其是近代经历了持续的大幅下降,一般暴力、战争,甚至语言暴力等都经历了显著变化,从原来对血腥残酷表现得麻木转为敏感,人类的确在放弃野蛮、走向文明,突出人性的善良面。另一方面是关于暴力起因的研究。虽然起因很多,而且具体个案有自己独特的缘由,但不管人种和地理位置,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风险事件是迫使人类诉诸暴力的主因。汉朝、罗马帝国、玛雅、明朝、清朝等案例,以及许多基于大样本的量化分析都清楚表明,在气候灾害等风险面前,传统社会十分脆弱。在这种时候,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还是劳作维生的平民,都可能面对生存挑战,要么自己用暴力才有活路,要么被迫卷入暴力当中。在欧洲历史上北方蛮族攻打古罗马,以及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攻打中原,背后的逻辑大致如此。古代农民起义与其他社会动乱,也常常跟风险冲击连在一起。在正常时期,暴力的收益与成本大致相当,或者前者低于后者,所以暴力、犯罪和战争会比较少,但在风险冲击之下,前者就会高于后者。

既然人类暴力经历了长久持续的显著下降,而又知道自然风险是暴力背后的罪魁祸首,两者加在一起说明,在过去的文明化历程中,要么是自然风险发生率大跌了,要么是人类过去几千年“做对了”很多创新,让“人胜天”了。从前面的图1.7与图1.8可以看到,至少在过去两千多年,中国、欧洲、中东的气候并没有变得对人类更“友好”,自然环境更多是在恶化。因此,人类持续的创新才是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创新降低了暴力的收益,或者抬高了暴力的成本,结果使暴力行为变得“不划算”,或者“不必要”。按照前面所定义的,文明是特定社会过去一系列被证明“有用”的创新的集合体,包括科技、文化、制度、国家、婚姻、家庭、社会组织、商业市场、金融市场在内的各种创新,都增加了人类应对风险的能力,于是自然风险和其他风险虽然照样发生,但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大大减少,以至于人们不再需要暴力作为救命稻草,人就是这样“胜天”的。另外,通过发明国家,由国家垄断合法暴力并以此建立规则和秩序,民间一般暴力的成本大大增加(因为暴力犯罪会被执法机构制裁),改变了暴力的收益与成本间的平衡。也就是说,暴力长期下降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类长久主动创新的结果,这些创新把人的生存跟灾害的发生隔离开来,于是灾害虽继续发生,但人类照样可以朝文明化迈进。

其实,不管是旱灾、水灾、地震、瘟疫等,还是其他意外风险事件(比如失业), 给个人或者国家带来的冲击往往是短暂的。只要能活过冲击期,个体和社会在未来就有机会弥补挽回,就跟《管子·治国》中所讲的“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挑战一样。所以,只要能活过冲击期,暴力、违法、战争就都可避免,文明成为赢家。但问题是,怎样度过、活过冲击期呢?这就涉及跨期配置收入与消费的问题:未来有收成但当下没有,如果有办法转移一些未来收成到今天消费,等今后再给予回报,那不是于己于社会都有利,并消化风险带来的生存挑战吗?当然,另一种办法就是提前避险。两种办法都涉及人际跨期价值交换的安排问题。

而跨期价值交换恰恰是现代金融市场所解决的问题,金融工具就是帮助个人、家庭、机构和国家,跟另一方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或事件之间配置收入,缓和风险冲击。 可是,金融市场到近代才发展起来,只有近代人才逐步享受金融工具带来的文明化好处。在没有正式金融的原始社会与传统社会里,人类照样需要,甚至更加需要跨期配置收入以规避风险的需要,那他们是怎么解决这种需要的呢?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从人类如何应对风险的角度,分别解读技术进步、迷信、家族(包括婚姻和家庭)、宗教、国家,以及市场(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起源和创新,探讨这六类创新是如何强化人类风险应对能力、降低暴力、推进文明发展的。据此,也可以把不同创新(包括文化创新)看成对市场缺失、金融缺失的一种反应,通过文化和社会组织方式解决本该由市场解决的避险问题。这六类应对风险手段的创新贯穿人类历史,此消彼长,又塑造了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与文明的具体形态。我们会看到,生产率和风险应对力是判断人类进步的两个最重要维度,前者是解决正常情况下的生活,而后者决定非常条件下的生存。 Uy4ey+r2VesBpYMV7lvgv68UgaU7IyuUKSkWWVKJ8MOvDquHwv+Wgr4UeMw7p6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