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查斯特菲尔德勋爵,确切地说,应该是查斯特菲尔德四世勋爵,生于贵族世家,他天资聪颖,勤恳坚毅,志向远大,加上运气又好,因此在仕途上成绩斐然,很值得为后人铭记。但是无论是勋爵本人,还是与其同时代的人,肯定都没有想到他是作为一位“教子专家”而为后人记住的。不过勋爵本人应该还是愿意接受这一名号的吧。从这些信件中就可以看到他对儿子拳拳的爱意,而担得起“教子专家”这一称号,又更足以证明那种真切的父爱,我想,勋爵甚至还会觉得有些骄傲吧。

勋爵自己最想要的骄傲是儿子的成就。他的儿子菲利普·斯坦霍普 ,出身并不是那么光明正大,他是勋爵在海牙任职期间(1732年)与一位来自法国的家庭女教师生下的私生子。由于勋爵并无其他子女,这个私生子身上便承载了他全部的愿望与爱。菲利普·斯坦霍普与母亲生活,所以父子之间见面不多。从菲利普6岁起,勋爵便开始给他写信,告诉他为人处世之道,培养他,造就他。

儿子欣然接受了父亲的教育与安排,自己也不断提升,但有可能是由于私生子的身份而遭受到的一些社会歧视带来的伤害,或是年轻人的逆反心理,他虽然学识广博,见解独到,精通多国语言,但是身上总是有一种随意懒散的气息,从来都没有具备过勋爵所要求的那种完美的优雅。所以,菲利普·斯坦霍普本人可以说是深深辜负了勋爵的期望。他没有如父亲所愿,成为风云的外交使节,而是靠父亲花掉的2000英镑,才在下议院找到了一个职位。而1764年,当英国政府内部出于某些原因,要求菲利普让出自己的职位时,菲利普并没有尽力争取,而是交出了职位。他身体一直多病,年仅36岁便死于疾病,勋爵白发人送黑发人,无尽凄凉。

儿子的死讯对勋爵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当时已经年逾古稀的他还承受着各种疾病的折磨。接着,他又遭受了另一个更大的打击——他发现他被儿子骗了18年。

1750年,18岁的菲利普在欧洲游学,于意大利结识了尤金妮亚·皮特斯小姐,这位小姐长菲利普两岁,相貌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是有些丑,另外她出身可疑,是一个私生女,不知道父亲到底是谁,且她父亲极有可能来自在英格兰人看来出产流氓与酒鬼的爱尔兰。也许菲利普觉得这必然离父亲要求的完美相差太远,所以虽然与尤金妮亚深深相爱,却始终都没有告诉父亲。为了隐瞒父亲,即便他身在国外,也始终保留两套住房,一套自己住,一套尤金妮亚居住。1761年和1763年,菲利普与尤金妮亚的两个儿子查尔斯和小菲利浦先后出生。直到1767年,他们才正式在德累斯顿 完婚。而这一切,勋爵直到儿子死后才从别人口中知道。

勋爵毕竟是一位练达的老人,他没有沉溺于痛苦与失望之中,而是将对儿子的关爱与期望转移到了孙子的身上,以温情、幽默的笔触继续传达他的那些人生哲理。他一直悉心关照孙子的成长。1773年,勋爵病逝,给两个孙子每人留下了每年100英镑的年金和10000英镑的存款,支持他们继续接受良好的教育。

但是,勋爵没有给尤金妮亚留下任何东西。衣食无着的尤金妮亚手头仅有的是勋爵写给菲利普以及孙子的信,她把信卖给了出版商,才换得了一些钱财,维持自己的生活。

虽然如此公开父子之间私信的行为备受道德的质疑,但是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这些信值得传播给大众。勋爵是一位世俗的圣人,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智慧,而对儿子深沉的爱让他在信中坦率而真诚。从来没有如此才华横溢而又无所保留的老师。这些文字,引用后人的评价来说,是“使人脱胎换骨的道德和礼仪大全”。

本书从勋爵写给儿子的信中精心选辑而成,主要集中在菲利普开始接受大学教育及初入社会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而选入本书的每一封信,都展现了生活的深刻智慧,是所有信件中的精华。

过去国内的其他版本基本都是编译本,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改变了原来书信的顺序,不是按照书信写作的先后顺序排列,而是根据书信的主要话题来编排。又为了照顾这种编排,那些版本做了更不应该的改动——改变了原始书信的内容:删除了与主要话题无关的次要话题,更删除了很多表面琐碎但却充满温情和爱意的日常交流,有些版本甚至将多封书信缩编成为一封。这些改动将原本闪烁着智慧与迷人的幽默、充满着爱意与温情的父子家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理论集合。本书虽然没有翻译勋爵的每一封信,但是在最大的可能上遵循了英文的原貌,以飨读者。

到了今天,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勋爵的许多哲学都已经与这个时代脱节了,当然也有很多深邃的道理在今天依然适用。但他字里行间涌动的那种深深的父爱之情,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所有的父亲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学习勋爵的智慧和教子方法,以更好地去教育自己的子女。

所有的儿子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也许勋爵与自己的父亲传授的智慧不同,但是那爱意是相同的。 +OZogdoSnwBPSeXq4aXy8y0JFKQ8Db5DjPc3eXvYQRsYT6AHGB2+lTIWHUZIA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