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解决问题,必然是要先从问题的本身原理入手,找到其根本,方能根治。焦虑的表相是心烦意乱,干什么都不顺心,做不了长时间的事情,做一会就得换其他的。按照科学上来说: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小孩,天生好动,所以很多家长把他送去一种叫“专注力”培训的集训。科学上说的没有错,表相上看的确是专注力差、注意力无法长期集中某一件事物上,但是科学到此为止,并未说明其中之原理。然而焦虑,古人用一个词来描述就非常准确,“心烦意乱”,长期焦虑其实就是持续性的“心烦意乱”。然后再用一个词来诠释焦虑的原理“心猿意马”。
在佛教的唯识学上说人有八个心,读过心经的人都知道:眼耳鼻舌身意,这里就六个了。这里的意,指的是意识,通常人们把意识也称为“心”。所以“心猿意马”,就是形容意识心如同猿猴一样,东跳跳西蹦蹦。
心猿若是指的是我们醒着的时候,一直在作用在分辨的意识,那么“意马”指的是什么呢?这里就涉及到唯识的一个基础知识,第七个心称之为意根,简称为意。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词语来形容,勉强就用“潜意识”来形容。文章后续,都用意根来说明。
我们的意根,就如同野马一样,攀缘奔腾不息。随着现代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全球信息大爆炸,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估计是古时候人们的好几百几千倍以上。所以,现代人面对花花世界久了,这匹马就越发撒野,因此而定力就越发退失。
现代人,只要定力越差,就越焦虑,就越喜欢刷短视频。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个人如果没有耐心静下来,不看手机,不看电视,什么都不干保持 10 分钟以上,这都做不到。那么此人刷短视频一天一定超过起码 2 个小时以上(一天刷的累计时间。)
在习惯接受这么大信息量的时代里,本来就“心猿意马”,本来就管不住它们两个心,因为长期处于活跃状态,那么等到想让它们安静下来就更加的困难。这个道理很简单,譬如家里养了一只宠物狗,本来都关在笼子里好好的,结果放他出去玩个七八天,再把它关回去,你看看它会不会和以前一样老实在笼子里待着。
一般的普通大众,乃至于学佛几年的修行人,可能也还未听说过意识心与意根。一般情况下,他们认为平时杂念纷飞的时候,念头不断生灭时,只有一颗心在作用。但是古人用词绝对都不是乱用的,都是有讲究,这都是经过他们自己实证之后得出的浓缩精华词语。
“心猿意马”,还能打个比方,就是一个小孩牵着大人瞎遛弯儿。小孩走到哪里,会拉着大人走到哪里。小孩调皮,哪里有好吃的,哪里有好玩的,决定往哪里去的,是小孩作主,等他过去的瞬间,拉着大人就到了,大人就开始研究分析攀缘到的那个东西。
比方说,我们走在街上,对面走来一群人,其中有个美女。首先第一个瞬间,你知道哪个人是美女,但是无法确切地知道她具体怎么个美法。这个瞬间,其实小孩(意根)已经跑过去了,第二个瞬间,你的注意力就更多分的集中在她身上,然后仔细一看,哟,原来不是那么好看嘛。这个瞬间是大人被孩子拉过来了。小孩子虽然是作主往哪边去的那个人,但是具体事物的分析,需要大人来,于是大人(意识)这么一看,不怎么漂亮嘛。小孩听大人说不漂亮,于是决定寻找下一个目标。
为什么现在短视频能这么火,刷起来就停不下来,有的人一晃有时候就一两个小时过去了?因为短视频内容的短,快节奏,能够不断满足小孩和大人的需要。
其实,明白了原理后,就知道,短视频越看,其实越放纵了小孩子这个调皮鬼,等到要收摄回心的时候,他们就不肯回来了。心与意搞清楚以后,才能真正明白焦虑原理,从而才能知道为何忆佛念佛法门能够对治烦恼,能够让心安住。
以上是从唯识学来略讲人的心理结构,唯识是甚深法,后学拿来浅用只是为了能够让门外学人便于了解,切勿因此而轻视唯识种智,否则后学便有大过。
现代很多医生,是物理层面上来对治抑郁症,开一些抗抑郁的药物。因为看上去像是大脑过于活跃,所以就需要精神麻痹类药物,来抑制大脑这个物理层面的器官。如此长期服用药物下去之后,导致抑郁症病患就长期处于精神萎靡的副作用状态。但是,根本的心理上的抑郁却无法得到改善。当然,如果您的抑郁情况,非常严重,那就必须要去医院接受治疗,同时还要寻找其他更有效的途径去做根本上的解决,这样双管齐下。
那么所谓的心理医生呢,试图让抑郁症患者能够找到自我倾诉的窗口,做了很多陪聊工作以后。对他们说得最多的,也往往是抑郁症,或者焦虑症患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别想那么多。可如果他们能够控制自己,能够不想那么多,那么还要你们干嘛呢?
曾经我在焦虑失眠时,读过心理学一篇文章,内容是分享一个对治失眠的好办法。那个时候我已经能够全天大部分时间保持忆佛念佛,尽可能地保持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续”的状态。于是我很好奇,点进去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好办法。
全篇看下来,其实无非就是让人按时睡觉,然后中午千万别午睡,不要思想分散,做事情要专注等等。这就和刚刚说的一样“不要想太多”。当时我看这篇文章,还有大量的点赞和很高的阅读量,我也不知道点赞的人是怎么想的,估计是因为他是有名的心理学老师吧。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按时睡觉,中午能够做到不午睡,思想集中等等,那还要他写这个对治失眠的文章干嘛呢?其实这种颠倒想象的事情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
关于“打坐”来对治焦虑
重点单列一个篇幅来说明打坐对治烦恼焦虑的方法。因为这个话题是网友最多关心的,也是最多网友修习的方法。
网上主动联系过来的网友中,有三分之一是因为来请教打坐问题。而大多遇到打坐的人,不是通奇经八脉,就是练三脉七轮,这些都是非佛法修行的外道法,练习过程中非常容易感召不净之物,若您还在修学,请谨慎对待,尽快转入正道上来。
最初几年,我也玩得津津有味,自学,然后线下有缘遇到老师,直到有一天,静坐中出现定境,才发现不对劲。那个时候,就认定如果一直在肉身上打转,无法实现我想要的炼心。
那个时候打坐,坐着的时候好好的,坐 1 小时,2 小时都可以,但是一下坐,完了,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乃至嗔心更重。我当时一直在想,到底有没有办法,能让打坐的状态在动中,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只有做到这点,才是我打坐终极的目的,不然我与那些未打坐的人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我个人不反对打坐,而是希望普通大众都能搞清楚打坐的目的。打坐,并不能让一个人对治焦虑,抑郁,心烦意乱种种烦恼。原因是为什么?
因为你静不下来啊。若是打坐能治焦虑,那么你让一个焦虑的人,别说打坐,就安静地坐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不能抽烟,手机也不给,电视也不看,坐 20 分钟。能不能坐得住?
他的心猿意马,这个牵着大人的小孩(意根),根本忍耐不住寂寞,早就把大人牵着跑到哪里去都不知道。还怎么能够打坐呢?所以,这是倒果为因。
修心打坐,必定是性障烦恼渐除的情况下,能够安住后,静坐才能够事半功倍。而性障烦恼渐除后,不用摆出打坐的姿势,实际随便一躺一坐,皆是打坐修心。所以,首先要借助惗佛的方法,在动中先降伏粗重的烦恼,这样让定力慢慢显发,若是能够完成十个次第的完整念佛行门的修学,再静坐入定,就手到擒来,那个时候也已经了知了禅定的本质,与正确的转入定境的方法,就不会有太大的风险。
所以,禅定的前提是要能够有基本动中定的功德。除非你想走另外的一条路子。就是之前说的什么奇经八脉,三脉七轮,练了说是会放气,被人打不会痛,隔空取物,开水烫不疼等等杂耍技能。若是想做杂技演员,去练练其实也蛮好的。正儿八经想要修行,或者对治焦虑,就不需要了。
打坐,是拿笼子,硬是把小孩和大人一起装进去。然后打坐的时候,无非一直在与想要逃出笼子的他们作斗争。
所以,你看,刚开始放牛的时候,应该是牵着牛的鼻子走,千万别跟牛对着干。你越跟它对着干,它越跟你反着来。打坐的方式,就是这样,和自己对着干。
牛一定是要顺着它的特点,牵着鼻子慢慢遛,遛习惯了,它就跟着你走了。等到更加习惯了,你就能骑在牛背上,等到功夫娴熟后,你甚至在牛背上睡着,牛自己就把你带回家了。就如同,忆佛念佛法门功夫练到最纯熟时,自然而然保持忆佛,忆佛之念,就如同泉涌一般,在心底自然流淌。
每个人都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早上一睁开眼睛,烦恼就来。要起床、刷牙、吃饭、上班种种烦恼。直到晚上睡觉,都不曾停过。而焦虑、抑郁症患者,他们烦恼就更加甚于常人,简单地说,就是他们的小孩比普通人更加的顽皮。
这个时候,需要有个东西能时刻让小孩把玩,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忆佛念佛法门,之所以能对治烦恼的原理,就在于此。早上眼睛一睁开,不要打乱想,先忆佛念佛,然后起床、刷牙、洗脸等等一些系列的每天标准化起床过程中,都保持忆佛念佛。
等到上班的时候,有时候需要百分百的注意力投入到某个事情中,这个时候小孩被绑在这个事情上,他都没有空闲来把玩你给他的忆佛念了。等到事情稍微松下来,要回头马上知道自己继续保持忆佛念佛。
如此这般,每天尽可能时间长的,在日常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保持忆佛念佛。从而来调伏小孩与大人。随着日积月累,慢慢就锻炼出了一心二用,乃至于一心多用的功夫。
可以一边做着手头工作,一边忆佛;一边与人说话,一边忆佛;一边陪家人看电影,一边忆佛。等到小孩越来越听话,牛鼻子被你一路都是牵着走之后,自然焦虑、抑郁就能调整回来,甚至内心将会时刻能保持轻松的状态。
而这只是忆佛念佛最浅层的作用。实际上,忆佛念佛法门在净土宗、禅宗里都有极其重要之地位。从内门修行的角度若来说的话,会显得与大众有距离,因缘成熟时,将会从禅宗明心见性角度来说明为什么忆佛念佛是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