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光影大师
伦勃朗

西 方绘画史中,有三幅名作中的名作,被称为世界三大名画,它们分别是……

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委拉斯开兹 Diego Velázquez

《夜巡》 The Night Watch 1642

还有一幅,名叫……

与前两幅画相较,《夜巡》有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它的作者在完成这幅画作后,并没有像前两幅画的作者一样名利双收,反而,他的生活却越来越惨,越来……越惨……

这个“倒霉蛋”的名字叫作

伦勃朗。

Rembrandt

虽然伦勃朗的一生有一半时间都很衰,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西方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强人!那么他到底有多强?让我慢慢告诉你……

伦勃朗,全名伦勃朗·哈尔曼松·范·莱因,曾经在一次考试中因为写名字而来不及做最后一道题(这是我瞎编的)。伦勃朗生于17世纪的荷兰,当时的荷兰正处于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它的艺术、科学和贸易在全世界范围都是最牛的,这个时期被视为荷兰的巅峰时期。

接下来恐怖的就来了,这个时期所有重要的画家(没错,是 所有 )都是伦勃朗的徒弟。

也就是说,伦勃朗是一个在巅峰时期

站在顶峰的男人!

伦勃朗在21岁时就已经能熟练地掌握油画、素描和铜版画等画的绘画技巧,23岁时就已经有徒弟跟他混了,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年少成名。

当时荷兰的达官显贵流行请画家为自己画肖像画,伦勃朗的肖像画以精美的细节和他独创的光影效果轰动了整个画坛。

《自画像》 Self-portrait 1629(23岁)

《约翰内斯·文博加特的肖像画》 Johannes Wtenbogaert 1633

这种光影效果,甚至被大量用在了今天的摄影技术中……

简单地说,就是在被拍摄人物的45°角处放一盏灯,出来的效果是这样的。

这种布光法,在今天被称为

伦勃朗光。

伦勃朗光有一个很简单的辨别方法,就是在不受光的那半边脸颊上会出现一个倒三角(当然鼻子太塌的人可能没有)。

《自画像》 Self-portrait 1669

1631 年,25岁的伦勃朗带着他庞大的制作团队(最多时有50个徒弟)浩浩荡荡地来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在黄金地段买了一栋豪宅,然后,开始在这里接各种订单。我不知道这种经营方式是更像绘画工厂呢,还是更像“新东方”。反正他当时赚了很多钱,就当他开的是校办工厂吧。

几乎所有画家,在初期都会找一个他心目中的业界楷模来模仿,最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伦厂长”当然也有,他的“男神”是卡拉瓦乔,就是上一章提到的那个通缉犯。

受到卡拉瓦乔的影响,伦勃朗渐渐摸索出如何通过表情和动作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有人说,他能画出人的灵魂。

从伯沙撒王的表情就能看出他吓坏了,嘴里似乎还在骂着脏话……

《伯沙撒王的盛筵》 Belshazzar’s Feast 1635

《伯沙撒王的盛筵》讲的是《圣经》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荒淫的巴比伦王伯沙撒正在开派对时,突然有一只手凭空出现,悬在半空,在墙上写了几个字(这只手居然有如此内力!难怪国王会吓成那样)。那么,写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不是我不负责任,事实上就连伯沙撒也不知道墙上写的是什么,为此他还广邀社会各界能人志士来翻译这句话(可见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最后终于翻译了出来,墙上写的是——“弥尼,弥尼,提客勒,乌法珥新”(说了等于没说)。反正翻译成中文大概的意思就是:“你惨了,你完了,你该歇菜了……”

我以前看伦勃朗的画时,虽然觉得震撼,但总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说它亮也不对,暗也不是)。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部纪录片中的一个词,用来形容他的画再贴切不过了,那就是……

戏剧性。

从光影到人物的神态,看伦勃朗的画就好像在看一部剧情跌宕起伏的话剧,让人觉得充满了故事性……

《阿耳忒弥斯》(局部) Artemis 1634

《雅各布三世》 Portrait of Jacob de Gheyn III 1632

《波兰贵族》 A Polish Nobleman 1637

当时的荷兰,还有一种绘画形式在有钱人中非常流行,那就是团体肖像画。

由于费用一般是由画中所有人平摊的,所以当时的团体肖像画往往都如同集体照般,让对象排排站。

(作者:德克·雅各布斯 Dirck Jacobsz 1532)

然而,伦厂长彻底改变了这种枯燥的排列和构图,他再一次把戏剧性带到了画中……

《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 1632

画中的人物有的表情专注,有的面露疑惑,围绕着杜普教授,让人感觉到杜普教授的权威。

而且,伦厂长还对画面中最重要的部分“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嗯?我好像走错教室了?”

这种戏剧性的构图方式再次轰动了画坛。

秉承着这种理念,伦厂长创作了他一生中最经典、最戏剧性,也是他人生转折点的杰作——

《夜巡》。

这幅画画的是阿姆斯特丹的民兵连火枪手队。为什么这幅画会这么有名?因为伦厂长在这幅画中将他戏剧性的光影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队长微张的嘴和他的手势,表现出他正在下达命令。

手的影子印在副队长的衣服上。

《夜巡》 The Night Watch 1642

队长的脚似乎正要跨出画面,鼓手擂响战鼓,枪手正在填充弹药……

伦勃朗画下了转瞬即逝的一瞬间。但为什么这幅画会让伦勃朗变得潦倒呢?

前面提到过,团体肖像画是由画中人物平摊画资的,也就是AA制的。

那么,如果你要出和别人一样的价钱,却只能出现在背景中,你会是什么想法?如果你不知道,那请看看下面这位仁兄……

好深邃的眼眸,可惜他不是明星,只露眼睛根本看不出是谁。

当然,他还不是最惨的……看到这哥们了吗?如果不说,都不知道那儿有个人,确切地说他连后脑勺都没露,只是露出了钢盔。

这些还都不算什么,接下来这个才是真正引起公愤的……

整幅画中一共有两个“聚光点”:一处在正、副队长身上;还有一处,就在这个“神秘女孩”身上。“她是谁?”问题就在这里:“她谁啊!付钱了吗?”

她有小孩的身材和成年人的脸,腰间还挂着一只鸡。没有人知道她是谁,她为什么会站在画面的中心,这个问题至今依然是个谜。

很显然,民兵们是不会喜欢这幅画的(除队长以外),于是他们想向伦勃朗讨回当初付的钱。

高傲的伦厂长当然不干,因为他认为这是艺术,是打破陈规的艺术(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可民兵们才不管你是不是艺术,我付了钱至少要看到正脸吧?于是,他们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并大肆对他进行攻击,引起轩然大波,伦勃朗从此名誉扫地。坚持走艺术创新之路的伦厂长,最终还是败在了现实的面前。

其实这事如果放在中国,那根本就不叫事!开玩笑!可能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

和伦勃朗跌宕起伏的人生一样,《夜巡》在成画至今三百多年中的经历,也可谓富有 戏剧性

首先,据说这幅画原本描绘的是白天,因为长期被烟熏,颜色变黑,后来才被人们误称为《夜巡》。

至于什么烟能将“日巡”熏成《夜巡》,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阴差阳错的一熏,似乎给这幅画带来了更好的效果。后来,为了躲避战乱,这幅画曾被摘下画框卷起来藏于密室。这幅画后来还被人泼过油漆,甚至被某个精神病人用小刀划了好几刀。

而对《夜巡》最大,也是最无法挽回的一次伤害,发生在1715年……

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哪一个更重要……

1715年,为了将这幅巨画从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中搬出来,有个“天才”出了一个主意——“把它锯了”。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夜巡》,其实是比实际尺寸要小的。右面这幅是1712年的临摹版,从这个版本中我们可以看出,原画的四边都被做了不同程度的裁减,其中左边的两个人物被完全切掉了。底部的切割,切掉了队长脚前方的空白处。他这脚如果跨出来,估计会踢在画框上。

被卷起来的《夜巡》。

就像好莱坞电影惯用的桥段一样,伦勃朗在他生命的顶峰时刻,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然而,打垮他的还不止这件事……

我们知道,现在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情人称为“baby(宝贝)”。而艺术家为了标新立异,总爱把情人称为“缪斯女神”。

伦勃朗的缪斯女神——他的妻子萨斯基亚的死,给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沉重打击。

此后,他的孩子等亲人以及情人也都一个个离他而去。

1669年,63岁的伦勃朗在穷困潦倒中结束了他充满戏剧性的一生。伦勃朗一生留下了一百多幅自画像,从意气风发的,到风烛残年的,算得上没有文字的自传。

伦勃朗自画像 1628

伦勃朗自画像 1660(局部)

伦勃朗自画像 1662—1663

《伦勃朗和萨斯基亚》 Rembrandt and Saskia in the Parable of the Prodigal Son 1635

伦勃朗是个伟大的画家,他富有戏剧性的画风和独创的光影效果影响了无数后人。从另一个角度看,画“肖像画”只不过是他的工作,但没有《夜巡》,又有谁会知道那个民兵连?我想这正是伦勃朗的伟大之处,他能将“养家糊口的手艺”变成“流芳百世的杰作”,这就是画匠与大师的区别。

光影大师 93YQTfn+yqJTRsiNYFLl6H0Y6SNKXOegip/jfRsuhI/zxZqus45Eq/6ievcfc/n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