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零工潮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零工经济开始兴起,外来务工者只要依托互联网平台就可以及时获取就业信息,以“临时合作”的方式代替传统企业中的长期劳动合同关系。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劳动力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

美国学者黛安娜·马尔卡希(Diane Mulcahy)在《零工经济:推动社会变革的引擎》( The Gig Economy )一书中将零工经济描述为“如果把当前的工作世界看作一把尺子,设想它一头是传统意义上由企业提供的职业阶梯,另一头是失业,那么两头之间范围广、种类多的工作选择便是零工经济” 。与传统的“打零工”相比,零工经济最主要的特征是对互联网技术的极大依赖,与此同时其工作内容也得到了广泛扩展,包括外卖、快递、货物运输等体力劳动,也包括通过线上平台远程开展业务和交付的其他工作。在国外,学者们尤其关注零工经济向中产阶级和白领工作的扩展,强调参与者对“灵活性、自主权、契合度和工作意义”的重视。

中国的情况则更为复杂。根据《2019中国县域零工经济调查报告》 显示,当前中国零工经济更多分布于中小城镇等下沉市场,尤其是在县域地区,有超过六成的居民以相对不稳定的工作为主,拥有稳定职业的群体(在私企、事业单位、国企、集体经济组织拥有职务的人群及公务员)占比则不到四成,这大大超出了人们的传统印象。整体而言,中国的零工群体学历偏低,主要集中于初中以及高中或中专;从事职业主要以低技能职业为主,如与互联网相关的网约车司机、外卖员、网店等(35.1%)和生产劳动(26.6%),技能服务和教育培训占比不到15%;月均收入也普遍偏低,群体内四成低于2000元,八成低于4000元。在此基础上,零工劳动者仍然普遍面临工作岗位数量少、劳动关系不受保护、收益不稳定以及缺乏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困扰。令人担忧的是,当前中国零工群体数量极为庞大,这些问题并不只是个人困扰,而是通过家庭和代际传承,构成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困境。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一方面,零工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突破了传统经济模式在时空上的限制,降低了市场信息传递的成本,为更多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为社会经济运转提供了有力补充。另一方面,零工经济也普遍存在劳工保障缺失和不稳定性大、流动性大的问题。劳动社会学学者梁萌曾以互联网家政工为例指出,金融资本和互联网技术共同构建了“弱契约”和“强控制”的劳动模式,家政工的待遇无法通过契约得到保障,而其工作过程却可以通过网络就完成一整套的严格监控,资本和技术通过对劳动监控的改变可能将劳动者进一步异化。 这些复杂问题都对社会、政府、企业和学者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个体的角度出发,“零工人”在“悬浮”中焦虑。虽然零工经济有其自由性,但是其代价是缺少保障,零工平台上的工作,无法为劳动者提供清晰的职业路径来提升他们的技能和收入。与此同时,“零工人”确实能够拥有更强的灵活性、自主权和控制权,跳出为一个雇主服务的工作模式,利用自己的资源、特长实现自身的价值,而非单一地出卖劳动力以获得生存资源。

零工经济是技术、经济与生活飞速变化的一个缩影,它广泛、零散而又多样地存在于千万劳动者的生活中。社会、政府和学者需要掌握社会学的想象力,从个体故事出发,去洞察背后的结构性矛盾;个体也需要在社会结构的快速变迁下,掌握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一个有着更多自主选择空间的社会。 5e6L7OiBvzmnVHYtyEwtoBQDVyQEkSVhUfy5NtnD1mTZeIbbOOMR5ybOruqZhTL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