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动荡少年

沈荣显除了具有农民特有的一股子倔强劲儿之外,也逐渐地显示出自己的性格:不爱疯闹,不爱说话,耐得住寂寞,甚至有些孤僻。在别的孩子四处奔跑玩耍的时候,他却能安稳的坐在那里静静的思考。随着家中经济状况的好转,父亲渴望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家庭的面貌,再加上沈荣显有这样的性格特点,父母认为他有读书的天分,于是紧衣缩食也要送他去上学。但动荡的局势,致使社会环境不稳定,人民生活不安定,学校也经常被迫关闭,童年的沈荣显基本就是在私塾中随老师读写古书。直到1930年,沈荣显进入三岔子村小学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学习,但学习总是断断续续,间歇时还要帮家中做些农活和家务。

沈荣显的童年饱受战争摧残。辽阳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策划地,从而爆发了全面侵华战争。事变前,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以视察为名,对事变的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和动员。1931年9月17日夜,在辽阳检阅日军之后,本庄繁与关东军主任参谋石原莞尔和关东军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在辽阳站前白塔旅馆召开了事变前密谋会议。9月18日夜10点20分,日本守备队炸毁南满铁路奉天柳条湖附近的路轨,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即“九一八”事变。由于东北地方当局和国民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占侵占了东北三省。

那个时候,沈荣显已经有了清晰的记忆,混乱的时局让沈荣显本就不太愉快的童年变得更加混沌和迷茫,在家人的护佑下,他能做的只有静静的等待。1931年11月,日本关东军以辽宁地方维持会名义宣布,将辽宁省改为奉天省。辽阳县成立县公署,属奉天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三千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东北沦陷后,中国老百姓生活很困难。很多东西都“配给”,只能买高粱米吃,几乎没有细粮。一个日本阔太太牵着哈巴狗对中国邻居说:“我的狗的吃大米!你的人的没有!”几个邻居敢怒不敢言。

即使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沈荣显还是热爱学习,只要小学一恢复课程,他就早早地跑到课堂认真听讲。他的性格就是这样,平时很少说话,愿意思考,喜欢沉浸在老师的讲解中,不管是算数、语文,还是其他的课程,他都充满了兴趣。遇有不明白的问题,他总是反复思考,在学校问老师,回家问父亲,总是要问出个究竟,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沈荣显的性格从小就是这样,安静沉着,却对知识充满好奇;有些内向,却又不乏独到见解,这些特点早已超出了同龄人的范畴,可能这正是他能够从事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之一,从而取得了事业成功。

在沈荣显的少年记忆中,家乡的抗日游击队伍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时间的殊死搏斗,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九一八”事变后,辽南地区民众组织抗日武装。张海天(号老北风)、吴宝丰(号三胜)、项国学(号项青山)等绿林队伍参加抗日义勇军行列。他们活动在辽阳、海城、辽中、盘山、营口等地,其中“三胜”活动在辽阳县唐马寨、刘二堡一带。宋鸣皋(今灯塔县人)、陈德泉、何庸等十几名青年学生,在全国抗日高潮影响下,自发组建抗日义勇军,驻唐家堡子一带,称唐家抗日义勇军。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中共满洲省委立即组织力量深入各地,宣传群众,组织群众,联络抗日武装,投入反抗日本侵略打斗争。1932年1月,李兆麟 提议回辽阳县小堡村,组织当地群众开展武装抗日斗争。3月,成立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定以小堡为中心,驰骋在东至歪头山,南至铧子沟,西至烟台(灯塔),北至陈相屯方圆六十平方里的土地上,与日寇作战。同年底,因敌众我寡,部队遭到重创,被迫离开辽阳。”

在大人们讲述这些抗日英雄的时候,沈荣显每次都听得十分入神,认真细致地体会个中滋味,当时年仅9岁的他,虽然没有参加革命的机会,但内心中却涌动着无限爱国热潮。穷人孩子早当家,一直少言寡语的沈荣显,心智却已经很成熟,他渐渐读懂了抗日力量的不易,总盼望着自己早日长大成人,来保护家人,救民族危难于水火之中,这样的简单信念也慢慢地成为了他的人生理想。就这样,沈荣显一路走来,都坚守信仰,坚定信念,不为外部环境所扰,刻苦学习,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前进。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沈荣显的少年时期很难吃上一顿饱饭,整个东北人民生活极其艰难,饿殍遍野的情形时有发生。据1936年伪满洲国国务院的资源调查报告显示,满洲地区可耕地面积为4000万顷(40亿亩),其中已耕地2500万倾,年产粮食约2000万吨左右,其中必须优先供应日军和满军的军事用粮、日本与朝鲜移民的口粮以及对日出口 。根据关东军的要求,伪满洲国每年要向日本提供1000万吨以上的粮食,每年8月中旬开始征粮工作,11月底结束。除去来年的种子之后,中国农民的口粮所剩无几,沈荣显家中每年的粮食也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了。由于粮食供应不足,当局规定中国人不允许运输、食用大米、白面,只能食用由玉米、小米,甚至榆树籽和锯末混合磨成的“协和面”,违者按照“经济犯”治罪。而日本开拓团移民不仅不需要交纳农业税费,还能按月领取口粮,这令中国人民非常气愤。

面对拮据的家中生活,沈荣显平日既要学习,又要帮助家中干农活,但无论如何他都没有放弃读书的理想,仍然坚定上学的信心。1936年,经过刻苦学习,沈荣显考入了刘二堡镇中学,开始了中学学习生活。当时的学校多已被日伪当局控制,他们企图通过教育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进而实现控制政权的目的。按照日伪当局公布《关于小学校教科规程》规定,从1936年1月起辽阳地区初等教育设经学,减少国文教学,以封建伦理毒化中国儿童,规定初小一年级设日本语课程 。即使是在日本人控制的学校,沈荣显也依然非常认真地学习,每一门课程都下很大功夫,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那样的情况下,想学知识就不得不学会隐忍和坚持。他后来和家人、同事提起那段经历,很多无奈和无助,但自己的日语基础的确是在当时打下的。

图1-3 日军占领时的辽阳(1934年。资料来源:辽阳市情网)

随着抗日战争愈演愈烈,给沈荣显原本就不太平稳的学习生活,又蒙上了一层阴影。那个时候每个家庭生活都十分艰难,沈荣显一家生存的难题都压在了父亲沈宝庆身上,活下去成了最紧要的事情。为了全家人的生计,父母的心思也动摇了,希望沈荣显辍学回家,干点营生,帮助家里缓解一下生存的压力。父母的决定让一切都变得无望……即便沈荣显依然勤恳而坚持,即便他依然喜欢读书与思考,但这似乎仍没有办法阻止读书与求学的梦想和他渐行渐远,但这时一个人的坚持,改变了沈荣显的人生轨迹。

除了父母,不爱言语的沈荣显说起的最多的就是他的舅舅,他曾经和家人说过,当时家里人都不再支持他继续读书,但他的舅舅却依然十分支持。舅舅并不是什么满腹诗书的才子,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汉子。正是因为他没读过书,所以他希望家里成绩最好的孩子,能够继续坚持学业,不要再持续一辈子守着贫瘠的土地“看天吃饭”的生活,不要再经历家里所有的牲口遭受瘟疫折磨时的痛苦,他希望沈荣显能用知识改变这个农村家庭的命运。“苦了谁都不能苦了孩子,断了什么都不能断了孩子学习的路,不能毁了孩子的好前程”,沈荣显一直铭记当年舅舅满含深意的话语。在沈荣显少年时期的求学生涯中,舅舅成了他最坚强的后盾,一直鼓励和支持他完成了学业。

在沈荣显读中学阶段,伪满洲国建立了完备的普及教育体制。1937年,由日本傀儡皇帝溥仪颁发的403号“敕令”规定,辽阳实行市制。以辽阳县城和附近16个村屯与满铁附属地合并,建立辽阳市,面积23.4平方公里,人口85700人。市、县均隶属奉天省。在各级学校中以“民族协和”、“日满亲善”、“一德一心”为口号进行教育,伪满洲国规定在学校每届春丁仪式和秋丁仪式举行祀孔,多是在朝礼时由一位老师介绍孔子生平。1937年实行新学制,缩短大、中普通学校的学时年限,广泛设立职业技能学校,培养相关职业技能人员;而专门培养高层官吏和殖民统治骨干的大同学院和建国大学,延长学制两倍为6年。招收学生都以日本人为主,只有少数中国人。相对以中国人为主的一般高等学校,则多是培养各种职业人员的学校。除人文、科学的教育外,重视学生的品格与体魄的培养训练,乡村学校注重学生对农业知识与科学耕种的训练,女学生还有家政训练课程。借此意图培养轻人文,重技能的可供驱使的伪满洲国民。

读书前的一波三折,入学读书的来之不易,这一切都使得沈荣显变得更加安静,因为他能够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压力。从此,沈荣显学习更加努力,在家人的支持下,于1939年夏考上了辽阳县立高级中学。从那以后,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县城上学了。沈荣显刚到高中很不适应,再加上不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他基本上没有朋友,也没有人愿意主动跟他交朋友。在其他同学眼里,沈荣显就是一个独立、安静甚至孤僻得有些怪异的同学。沈荣显好像是故意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独立的小世界里,他从来不关心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他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那个时候的沈荣显,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心,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很快就成为了班级里名列前茅的学生,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小看这个从农村来的孩子了。

沈荣显的高中生活异常艰难。1940年1月,日伪当局制订《兴农合作社设立纲要》,将原金融合作社和农事合作社并为兴农合作社。4月,辽阳县成立兴农合作社,全县实行粮食统制,推行粮谷“出荷”政策,强迫农民低价出售粮食。农民称兴农合作社为“坑农活作孽”。据记载,当年“出荷”100公斤大豆价17元,而市场价达到200元左右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很多人都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很少有人再坚持读书学习了,能上完中学的人已经是少数,更不要说大学了。当时,也有很多人劝说沈荣显不要继续念书了,莫不如就在城里找一份工作,哪怕是在家遵循父亲的老路,守着田地安逸地过日子也好。但是沈荣显知道,自己一路从私塾、小学走到高中付出了太多努力,尝过了太多心酸,他的身上凝聚着一家人的梦想,于是他还是咬紧牙关,依靠着非同寻常的毅力,坚持学习。沈荣显在亲人的支持下,凭借着那份自信和执着,刻苦努力,勤奋读书,终于排除万难,用尽全力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之门。 /OvuUZQohXeEINrRXlEKI6D59KHKrZwJrBDcZJXngPHvivS85Zm7C9YouFDMcb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