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家庭背景

1923年1月12日,沈荣显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县刘二堡镇三岔子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父亲给他取名沈荣显,大概是希望他将来能够有所作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光荣显赫之意。沈荣显的家乡辽阳有史以来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第一座重镇,成为这一地区长期以来的经济中心、军事堡垒、政治舞台,曾经是契丹、金、后金等政权的都城。

早在沈荣显出生之前,辽阳地区就已经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处境之中。1905年12月22日,日本人小村寿太郎和驻华公使内田康哉,与奕劻、瞿鸿机、袁世凯经过22次会议近35天的谈判,在北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又称《满洲善后协约》。其中一条明确约定允许开放奉天的凤凰城、辽阳等共16处为商埠。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导致东北地区长期处于军阀混战状态,经济一片萧条,老百姓更是被连年的战乱折腾的民不聊生。王魁喜教授在1984年出版的《近代东北史》一书中,如此形容:“东北人民,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极为悲惨。”

沈荣显的父亲沈宝庆,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世代一直生活在辽阳这片土地上,凭借着祖辈的勤劳耕种,家境还算殷实。当时,阶级意识已非常明显,老百姓都被分为农民和地主等阶级。因为沈宝庆家里有很多土地,所以他们家被划分为地主阶级,但沈宝庆和人们印象中张扬跋扈的地主不同,他是一个敦厚朴实的东北汉子,他老实、勤恳、实在,没有像其他地主那样剥削百姓,剥削雇佣的长工而投机赚钱。沈宝庆和普通的农民一样,守着自己的田地和牲口,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辛勤努力地在辽阳这片土地耕耘了一辈子。

沈荣显的母亲,姓魏,在旧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女人的地位非常低下,女人一般都没有自己的名字,她和沈宝庆结婚之后,就一直被称为沈魏氏。她是中国最传统的家庭妇女,丈夫就是她生活的全部中心,平日里少言寡语,更多的时间都是在辛勤劳作、操持家务、相夫教子。

图1-1 沈荣显的家乡辽宁省辽阳县(1923年。沈杰提供)

沈宝庆夫妇一生共育有四个孩子,沈荣显在家排行老大,二弟沈荣久,三妹沈荣兰,四弟沈荣胜。沈荣显从小性格内向,和兄弟姐妹也很少言语,再加上一直在外读书,所以关于弟弟妹妹们的回忆并不多。沈荣显家人曾提起他的四弟沈荣胜,沈荣显1948年举家搬迁到哈尔滨后,沈荣胜于1954年投奔于此,当时他只有16岁,一直在哈尔滨读书学习,和沈荣显一家生活在一起,直到1962年到北京航空学校进修学习才离开哈尔滨,毕业后分配到了陕西省西安市工作,几年后辗转调回辽宁省沈阳市飞机研究所。

图1-2 兄弟姐妹在北京合影(1961年3月。左起依次为沈荣显、沈荣久、沈荣兰、沈荣胜,沈杰提供)

沈荣显从小居住的三岔子村,始建于清末,因正岔、西北岔和西南岔的分岔之处,为此得名。三岔子正处在火山地带和北纬40°大断裂带线上,在地理上造成极为复杂的地型,为各种矿产和动植物存在创造了条件,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在行政区域上,渤海时期它是处在“西凉鸭绿府”的“丰州”与“神州”的交界处;辽代它是处在“绿洲”与“墓州”的交界处;元代它是处在“辽阳路”与“女真”住地交界处;明代处在“女真鸭绿都”与“讷殷部”的交界处;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则处在临江县与蒙江县(今靖宇县)的交界处。历来是各民族、各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时期,是东北抗联的根据地,也是同日伪军作战的主要战场。三岔子村当时有140余户商民,一所区立小学和一处由商家代办的邮箱。1927年三岔子村有16户水田户,共有438.6亩水田。

在那个内忧外患、战乱不断的年代,沈宝庆一家上下完全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就可免除饥肠辘辘,而遭遇干旱或洪灾,就只能忍饥挨饿勉强度日了。沈荣显出生的那一年(民国十二年八月十日至二十日),辽阳太子河流域一次降雨200毫米,引发山洪爆发,河水猛涨。辽阳境内堤坝冲开十余处,铁路中断,城内进水,大量房屋被冲倒,数万亩庄稼被淹没,北边墙至青鱼湾、西泗河、前蚂蜂泡一带,田禾均被淹没。太子河高丽门河段,流量高达11300立方米每秒,是辽阳有记录以来第三次超过万立方米每秒,此次大水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以来未曾有过的大水灾 ,因此省里决定免除本年度辽阳赋税。洪水淹没了农田,毁坏了房屋,这一年沈宝庆辛勤耕耘却颗粒无收,家中又添新丁,生活异常艰难。1924年家中获得了丰收,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11月份的一股寒潮,让人们措手不及,沈荣显一家人不得不相互依偎取暖,野外不少人迷了路,一时找不到回家的路,冻伤了许多,也有冻死的。

沈荣显生前说他的儿时记忆已很模糊了,但那时的军阀混战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和自然灾害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可能多为遗传的因素,他从小便从骨子里透露出一股像父亲一样的倔强劲儿。沈荣显长大后很少提起他的父亲,因为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就是那个深沉的背影,背着锄头,默默地喂养着牲口,耕耘着土地。沈宝庆沉默寡言,很少和孩子们沟通交流,沈荣显只记得在收成不好、牲口死亡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商量怎么维持生活,如何度过难关。沈荣显生前曾经说过,年少时,他和父母的交流并不多,特别是父亲,整日忙于一家的生计,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没说过太多话,平日的教导也很少,但是自己的性格却最像父亲,安静而又执着。如果没有父亲身上那份对待生活和工作的勤恳与坚持,沈荣显在事业上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日后的生活中,面对科研工作的困难,沈荣显就像当年父亲面对贫瘠的土地一样,努力耕耘,忘我付出,等待着收获。 BIdP2dTfx2R/dBPGWD9JLvDCuIKKdxPpvx8LuG7wWvCgJduz+4siN8aGZQEEgM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