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立信在育英中学的快乐时光不到一年就被迫中断。
当时的中国,风雨如磐,寇患日深。尤其是华北,形势日益危急。守卫华北的二十九路军宋哲元部,身背大刀巡逻北平街头。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抗日战争也随即全面爆发,北平局势进一步恶化,弦歌之地不复书声琅琅,到处炮声隆隆,真正到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的时刻。至此,戴立信只能随父母经青岛逃难至上海祖父家。只是此时的上海也不是太平之地,1937年8月,日军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上海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开始了历时三个月之久的淞沪抗战。不久后,戴立信祖父所创立的企业就被日军炮火所毁,最后连住所也一直被炮火声包围,祖父和祖母因年老体弱,不堪惊扰而相继去世。国仇家恨,在尚未成年的戴立信心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回忆,他深刻体会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对于国民的安居乐业是多么重要。抗日、救亡、不做亡国奴的思想长植于心,强国梦也油然而生,也成为他在日后始终把国家利益摆在第一位的重要动力。
1937年9月,戴立信一家总算基本安顿下来,戴立信开始进入省立上海中学就读。该校始创于清朝同治四年,原名龙门书院,1927年改名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50年改为上海市上海中学)在打浦桥一带。
当时它属于江苏省教育厅管辖,但又始终设在上海市内,在隶属关系上依然保持着和江苏省的关系,因而它在旧上海许多中学里,不但和各类私立中学不同,而且也和各类公立中学有别。在省立上海中学读书期间,戴立信年龄较小,还不够成熟,不太能够抵御大千世界的诱惑,所以学习上不太用功。他当时比较贪玩,再加上祖父家距离学校较远,所以经常在上学途中改变主意,就近跑到附近的电影院去看电影。除此之外,省立上海中学的校歌给戴立信留下了深刻印象,歌词是“龙门发轫进无疆,一柱中流海上!矫首太平洋,国族艰难,舍我谁安攘?抚淞沪战创,勘不平约章,涌上心头热血潮千丈!何日扬国威?主权张,英才旺,毋负甄陶教泽长。勇往,上中青年勇往!重光,炎黄神胄重光!”整首校歌体现了一种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号召同学们拒绝做亡国奴,勇敢地起来与日寇做斗争,争取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学校里这种氛围深深地影响了戴立信,再加上从北京到上海的逃难经历,都激发和培养了他的爱国热情。
1938年9月,戴立信转入上海金科中学。上海金科中学是美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创办的一所著名教会中学,由中国知名企业家、慈善家和天主教人士陆伯鸿发起倡议,并亲赴罗马请示,获得设立学校的批准。金科中学原名公萨格公学,校址在霞飞路汶林路(今淮海路宛平路),第一期学生44人,半数为中国人。后因校舍过小,发展甚难,于1933年9月迁至胶州路734号,全校面积为九亩余。1936年春正式更名为金科中学,是年秋,学校由四年制改为初高中三三制,全校学生260余人。上海金科中学是上海一所天主教会中学,戴立信在进入金科中学后,接受了身着黑袍神甫们的严格住校教育,学习和生活都开始规范起来,不再随意浪费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学习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努力学习各门课程并期待佳绩。
一年之后,戴立信再度转学,进入上海三育中学就读高中。正是在这所中学,戴立信对有机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因为他遇到了一位姓桂的化学老师。桂老师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也在交通大学任教。桂老师的课上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虽然还是在高中阶段,但桂老师经常在课程中讲授一些有关有机化学的内容,深受学生欢迎。戴立信特别喜欢上桂老师的化学课,课后还经常去桂老师家里玩,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这种课堂内外的良好交流,对戴立信学习化学起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作用,也为他日后选择有机化学这个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我在三育中学才开始比较深的接触到化学。桂老师上课很有趣,讲的都是很贴近生活中的一些化学,是实实在在的,这让我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高中阶段,有机化学一般讲授得比较少,而在桂老师的课程当中,有机化学讲得却很多,那时候他讲醇类,讲酸类,这些知识都已提及。于是,我对有机化学有了初步印象。后来报考沪江大学化学系,就是因为桂老师的关系。
逃离北京避难上海后,尽管戴立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但也深切地感受国破家亡的痛苦。特别是一次亲身挨打的经历,更加深了他的这种感觉。抗战期间,当时在上海法租界,一支由中国人组成的足球队与一支外国足球队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结果在当值裁判不公正的判罚下,中国足球队最后输了这场比赛。在场的中国观众很不服气,要找裁判讨个说法。结果,法国巡捕毫不讲理地拿起棍棒四处赶人,当时在场的戴立信也挨了一棒,打在身上,疼在心里,深深感到国家强大的重要性。在三育中学读书期间,戴立信发现身边已经出现了好几位进步同学,他们虽然年龄不大,但都是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整天都在讨论抗日救亡运动,并且组织同学在校内演出一些抗日小话剧。毕业之后,这几位同学相约去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实际上,这些同学家里经济状况普遍不错,但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业,他们毅然放弃了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不顾个人安危,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这些同学的行为对戴立信的触动非常大,也让他更加关切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并且开始意识到“自己当天下的主人”是何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