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北京接受启蒙教育

戴家一贯重视子女的教育,虽然戴立信的父亲戴臣水英年早逝,但是母亲王萃云还是克服各种困难,努力供孩子们读书,兄妹四人除了大姐一人之外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实属不易。相对而言,大姐戴惠英付出的牺牲较大,她只读到中学毕业,就不得不放弃了学业步入职场,开始和母亲一起承担起养家的责任,因为彼时父亲已经离世,家里经济条件开始变差,她需要帮助三个弟妹完成他们的学业以慰藉父亲的英灵。大姐结婚后一直在中国银行工作。姐夫金永礽毕业于西南联大,学的是经济学专业,同样在中国银行工作,开始他们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银行工作,“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中国银行大庆分行,最后又被调到中国银行南京分行。大姐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感染了戴立信,他在参加工作后也长期资助小妹戴百龄读大学。戴百龄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后来供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是所里资格较老的科技专家,退休以后仍然住在北京,享受军级待遇。弟弟戴立德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毕业后曾任山西大学英语教员,不幸病故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自然灾害期间。

图1-5 兄弟姐妹四人在北京中山公园(前排左起:戴立信,弟弟戴立德,妹妹戴百龄,后排:姐姐戴惠英)

戴立信的启蒙教育是在北京完成的,期间因家庭变迁转过几次学。1930年9月,戴立信快6岁时,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始接受系统的正规小学教育。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历史悠久,学校人文氛围浓厚,始建于1909年(宣统二年),最初校址在北京石驸马大街,是由当时著名的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创建的一所附属小学,始称“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迁入手帕胡同34号,1925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校”。在当时北京的小学中,这所小学算是教学条件最好、师资力量最强的小学之一。学校建有自然、地理、音乐和劳作等专用教室,还建有一座当时屈指可数的图书楼,藏书达上万册。学校治学严谨,管理规范,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在教材开发、教学方法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显然,在当时时局混乱的情况下,戴立信能够进入这所小学还是很幸运的。初入学门的戴立信还处于比较懵懂的状态,对于学习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但他很快就被学校里的良好氛围所吸引,逐渐融入这种得天独厚的教学环境中。这段学习经历对戴立信的启蒙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图1-6 童年时期的戴立信

由于家庭从西城迁至东城,戴立信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学了两年之后,在1932年9月他8岁时,转入北京育英小学。育英小学在北京当时也是屈指可数的好学校之一,教学设施、师资力量都明显高于普通小学。学校里面还供应牛奶、黄油和洋面包,伙食条件相当不错。育英小学的老师除了给学生们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十分关注时局的变化,经常在课堂上对同学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35年,日军侵占热河、察哈尔等省,并向河北省渗透,国语老师在上课时慷慨陈词,指出“国难当头,形势危急,可是贪官污吏,土豪奸商,仍在搜刮民脂民膏,有的还携款逃往国外享乐,他们不配是中国人,是民族的败类”。这些热血言论给戴立信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并意识到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重要性。

时间过得飞快,眨眼之间就到了1936年7月,12岁的戴立信小学毕业,同年9月顺利考入北京育英中学。这是一所私立学校,原本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办并直接管辖。育英中学分5个院落。一院为初中部,一院大门前悬挂了一块匾额,上书“育英学校”几个大字,是中学和小学部全称。四院为高中部,均坐落在灯市口大街上,中间隔一条通车的南北向小胡同。三院在骑河楼,南部是学生宿舍,北部是体育场,有300米的不规范椭圆形跑道,但在当时已经算是非常先进的了。五院一般少为人知,在东单北大街路东一个小死胡同里,与基督教青年会隔街相望 。与育英学校毗邻的贝满女中是同一教会所办的兄妹学校,关系密切,戴立信的姐姐就在这个学校读书:

育英中学在北京很有名,那时候是教会中学,在北京市中心的灯市口,并排有两所学校,一所是男校,一所是女校。男学校就叫育英学校,女学校就叫贝满,我姐姐那时候在贝满念书。我在育英,我从小学就一直往上念。我们家当时就住在史家胡同,那地方离灯市口很近,走路大概15分钟就可以到。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北京中小学生普遍轻视“小三门”,即体育、音乐和美术,不过育英中学倒是独树一帜,比较重视体育,许多学生受同学与洋派家庭等影响,还重视音乐方面的训练。学校在课外还组织了育英、贝满歌咏队等。在今天看来,戴立信认为这所学校对学生注重全面教育:

学校当时有一个合唱团,唱了一个歌,叫锄头歌。我记得合唱团到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都去巡回表演过,把锄头歌传遍了中国,很有名气。另外,在体育方面,学校也很强调。当时育英学校的篮球队在北京很有名。

戴立信对这些活动都非常感兴趣,就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学校的合唱团。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学校开设了一门特别的课程,要求每个学生上台发表公开演讲。每个学生自己挑一个题目,老师当时指定了一些传记和故事让同学选择,戴立信选择了《霞飞传》。通过这种训练,他认为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 CX9se7JQQQIEWKXNJcIh2+ncBxgKzok+xMAEmKytQ/9URfbnUUJuAxCdQ0x7qU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