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父辈的影响

戴立信的父亲戴臣水生于1896年(光绪廿一年),卒于1940年。戴臣水是家中长子,自小聪慧过人,又发奋努力读书,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学习矿业课,一直读到硕士。

戴臣水在考入北大后,不仅在学习方面表现优秀,还积极参与各种文体活动,尤其是在音乐方面更是展示了天赋。值得一提的是,戴臣水在1916年与林士模等12位学生一起,发起组建了北大音乐研究会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个学校音乐社团 。据《国立北京大学纪念刊》所载,当时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组织规程如下:“民国五年秋,周文菱、林士模、唐鸿志、林秉中、余明钰、戴臣水、戴明之、谭伟烈、廖书仓、秦元澄、查士鉴、夏宗淮十余人,发起—北京大学音乐团,以研究音乐、陶冶性情为宗旨,惟当时组织极形简单,仅有团长一人,举夏宗淮任之,后几经讨论公决,更名为北京大学音乐会,内分二部,一西乐部,一国乐部。民国六年春,青年会开万国音乐会,该会亦参加其间,嗣后北斋回禄,京畿水灾,该会复与新剧团联合演技于青年会及中央公园。” 后来音乐研究会被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旨在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面传习西洋音乐,一面保存中国古乐,发扬光大之。

图1-3 父亲戴臣水和母亲王萃云

戴臣水不仅在建立现代意义上的音乐社团方面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将其对音乐的爱好深深传给了他的孩子们。戴立信回忆,父亲虽然看上去很严厉,但在生活里却常展现出慈父的模样。他喜欢在家里面教孩子们唱歌,特别是当时只有四五岁的小妹妹,正是讨人喜欢的时候,是父亲的掌上明珠,父亲就教她唱《渔光曲》,一家人听着小妹妹咿咿呀呀地学唱此歌,共享了不少天伦之乐 。令人称绝的是,戴臣水在音乐方面的爱好还影响了戴立信。戴立信妹妹回忆,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从小就特别喜欢唱歌,还经常把家附近的小朋友们组织起来一起唱歌,小家伙们都很听戴立信的话,喜欢跟着他一起玩,一群小朋友在弄堂里放声高歌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常引来过往行人驻足观看。每当有人关注,戴立信和他的小伙伴们便会更加起劲地唱起来,非常有意思 。戴立信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在他进入浙江大学读书后得到了施展,他参与了学校湄潭剧团的组织和演出,从中得到了很多终生难忘的快乐记忆。

戴臣水硕士毕业后,在北京门头沟斋堂煤矿担任工程师,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工作之余,戴臣水还深得戴家乐善好施的“真传”,经常接济周边生活困难的人,有一次还向母校捐款而见诸报端。1934年,也就是戴臣水毕业后不久,在自身经济条件不算充裕的情况下,为了支持北京大学的校舍建设,还毅然捐出自己的工资。据报纸记载:“北大将修建学生宿舍之议,久已甚嚣尘上,惟因经费关系,迄未动工,前该校学生会曾呈请蒋梦麟氏从速修建宿舍,并兴造大礼堂,最近在该校服务之一部分北大毕业同学,鉴于修造大礼堂即宿舍之需要,又联名发起向该校毕业同学募捐,以资修建。” 当时的北大一直筹划修建学生宿舍,只是一直苦于经费紧张而无法动工,学生的意见比较大。学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发起社会募捐,其中就包括向已经毕业的北大校友们求助。在收到母校的募捐信后,戴臣水立即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尽了自己的力量。这件事之所以被人知晓,是因为该份报纸在文章结尾列出了所有捐款人的名单,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傅斯年、范文澜等人外,戴臣水的大名也赫然在列。此事看似小事一桩,但实际上是戴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家德传承的例证,这种家风后来也深深影响了戴立信以至其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戴臣水前往昆明参与叙昆铁路 建设,没过几年因病不幸去世。父亲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在潜移默化中给戴立信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算起来,戴立信和父亲相处的时光并不长,也就是戴立信在北京念小学到初一那段时间。在戴立信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要求严格的人,对于他的学习非常关注,经常会在晚上问询小立信的功课状况。戴臣水毕业于北大,自然是一个爱书之人,平常在家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书房里看书。他的书房里靠着墙壁有一个大书架,上面放置了很多书籍,其中以工业方面和矿产方面的书居多,还有不少外文书。戴立信虽然看不懂这些书,但时常还是会好奇地翻一翻。显然,父亲对于书籍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戴立信的生活,也让他的性格变得沉稳起来。令人惋惜的是,父亲的英年早逝,给尚未成年的戴立信留下了难以释怀的遗憾。

图1-4 母亲王萃云,弟弟戴立德及外甥女金玲

因为父亲常年忙于工作又较早去世,他在戴立信脑海中留下的记忆片段比较短暂。相比而言,戴立信和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非常长,这给戴立信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母亲王萃云,吴县洞庭东山(今苏州吴中区)人,生于1896年,卒于1994年。王萃云初中毕业,待人接物得体大方,颇有大家风范。尤为难得的是,她性格刚毅坚韧,每次在家庭蒙受灾难之时,都能挺身而出,为子女们撑出一片避风港。戴立信回忆,母亲曾坚强地独自处理过家庭中的4次磨难。第一次,戴立信全家由北京逃难至上海投奔祖父家,但次年祖父母就相继去世,父亲不在身边,母亲要独自挑起全家生活重担,由于经济来源不足,只能节衣缩食,变卖家产,勉强度过了战时的困难生活。第二次,戴立信还在读中学,父亲戴臣水离家去云南参与叙昆铁路的建设工作。因为长期在外风餐露宿,生活条件过于艰辛,以至积劳成疾,经常感觉身体不舒服。一开始他还勉力支撑,直到后来实在顶不住了才申请回家医治。因为身体虚弱无力,只能让妻子前往云南接回。于是王萃云独自一人,从上海出发,先后经过越南的海防,一直走到中越边境下关,再辗转到了昆明,这一路上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被母亲接回上海的父亲在接受检查后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因时间拖得过久已无力回天。父亲的突然辞世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打击,大家都沉浸在丧失亲人的悲痛之中难以自拔。王萃云虽然悲痛至极,但深知自己此时不能垮掉,因为几个年幼的子女尚待抚养。于是她振作起来,在家庭经济状况颇为困难的情况下,努力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随着家境日益艰辛,她只能将家中租用的二层楼房转租出去。先是租出一间,之后又租出楼下一层,最后将楼上的两间也逐步租出,全家挤在后厢房和灶间里,晚上架床,白天拆去,就这样她还是把几个子女陆续送进了大学念书。令人悲痛的是,上天对她的考验远未结束。戴立信的弟弟戴立德在大学毕业后,去了山西大学做英文教员。时逢三年自然灾害,戴立德因为饥饿导致全身浮肿,直至病重难起。得知消息后,王萃云赶紧跑到山西,把戴立德接到北京来看病,可是最后死神还是将她最爱的幼子带走了。先后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最喜欢的小儿子,所受的打击何等巨大,但是,王萃云还是很快振作起来,继续操持家务,担负着照顾第三代的重任。最后一次,磨难来自“文化大革命”时期,戴立信和妻子因莫须有的罪名双双被关入“牛棚”,王萃云也因此受到牵连,每天被强迫曲背弯腰清扫里弄和楼道的卫生。即使如此,年逾古稀的她依然还能坚强面对,默言忍受,在历尽艰辛的同时把小孙女拉扯大。母亲坚强和刚毅的性格对戴立信产生了极大影响,使得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养成了坚韧、豁达与坦然的性格,这让他在日后的人生旅途中,无论遇到什么狂风暴雨,都能做到坦然面对,随遇而安,直至风轻云淡,太阳再起。

纵观戴家历史我们看到,戴立信的祖辈和父辈不仅尊重知识,而且心系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得益于句容文化氛围的熏陶和自身眼光的独到,戴光培变卖家产供儿子读书,希望他们能够学有所成,报效国家。而戴儒彬和戴儒珍也没有辜负家族的殷殷期望,在他们来到上海滩后,便通过努力学习外文,掌握了一技之长,最终都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为后人的教育奠定了经济基础。兄弟俩人对于子女的教育同样秉承了戴家的传统,不管有多困难,都要尽全力供孩子们读书。戴臣水和戴臣清分别拿到了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硕士学位,这在民国时期显然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学历。而母亲王萃云在公婆以及丈夫相继去世后,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对子女的教育紧抓不松,将他们培养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曾祖父戴光培是一个富有爱国情怀的人。戴儒彬和戴儒珍在学有所成后,前者成了上海小有名气的实业家,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后者则致力于教育事业,参与推动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在父辈们的影响下,戴臣水和戴臣清更是付出满腔热血去建设国家。戴臣水远离家人,参与叙昆铁路的建设,最终因恶劣的工作环境而英年早逝。戴臣清则远赴南洋,推动那里的华人教育事业,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家族中的这些感人事例无疑对戴立信产生了深远影响。 CX9se7JQQQIEWKXNJcIh2+ncBxgKzok+xMAEmKytQ/9URfbnUUJuAxCdQ0x7qUh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