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开始谈论哲学了,但还没有说明“何谓哲学”这一关键问题。
哲学在希腊语中称为“philosophīa”(爱智慧)。现代语对其未加以翻译而是直接使用,例如,英语中叫作“philosophy”(哲学)。
这个词在希腊语中的意思就是“热爱智慧”。但是,在日本被译成了“哲学”,因此,就无法明白其本来的意思了。为了体现希腊语中“热爱”的意思,日本学者也曾将其翻译成“希贤学”或者“希哲学”。“希”即“希求”之意。
在本书中我并不介绍这个词如何转化成该译语的过程,以及原来的“philosophīa”一词出自希腊文献何处之类的问题。
但是,如果现在我们使用“爱智慧”或者“热爱智慧”之类的语言来为哲学一词下定义的话,那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质疑既成价值观或常识的精神。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是平时不怎么思考的问题,例如,我将会在第2讲中谈到的成功是否就意味着获得幸福这样的问题。
在日本,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全都以考大学为成功的目标,并且他们认为大学毕业后,如果能够到所谓的一流企业就职就是成功。对这样的发展路径深信不疑者大有人在。
我是常年做心理咨询工作的,我知道只有那些脱离了多数人认为理所当然的人生发展路径的人才会来进行心理咨询,于是我就会和这样的人一起思考成功是否就意味着真正获得幸福这一问题。所以,希望大家明白一点:思考之前从未思考过的事情就是哲学。
不仅是既成价值观或者常识,当今世上必须认真思考的事情可谓是层出不穷。例如,政治家说的话是真的吗?关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常常保持存疑。
苏格拉底就很好地践行了存疑的理念。有一次,他接到了“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有智慧的人”这样的神谕。那时,苏格拉底并非孤军奋战,他身边有一个非常热心的人,这个人跑到德尔菲神殿问阿波罗:“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吗?”
苏格拉底大为震惊,因为他“自知自己根本不是一个智者”。因此,为了反驳神,苏格拉底遍访被称为智者的人并对其发问。于是,他最终明白了一件事:被称为贤能或者有智慧的人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此,苏格拉底理解了神谕的意思,那就是:其他的人不知道他们自己无知,但苏格拉底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仅仅是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贤于别人。如果当众揭穿一无所知的事实,被揭穿者肯定不高兴。所以,苏格拉底招致了憎恨。不久,年轻人都开始效仿苏格拉底的行为。
我在前面也提到,哲学虽然很难但大家不必过于紧张,此外哲学的话题也并不是一些令人听了之后心情愉悦的事情。但是,学习哲学一定会产生巨大影响,使人生发生变化。接下来谈论的事情恐怕也不怎么悦耳,或许也不会给人以愉快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