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类梦想。
一类是精神理想。对应于人的精神属性,理性上追求真,人类因此有了哲学和科学;情感上追求美,人类因此有了文学和艺术;意志上追求善,人类因此有了道德和信仰。这三者在社会构成精神文明,在个人构成精神素质。它们不能直接变成现实,而是指引方向,体现在社会实践和个人行为中。
另一类是现实蓝图。从社会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体制,即法治,包含自由、平等、民主、公正,构成政治文明,其实质是精神理想即善和正义在社会层面的实现。二是经济实力,即富强,构成物质文明。
教育的使命,一方面是唤醒、培育、绽放前一种梦想,使民族成为文明的民族,个人成为优秀的个人;另一方面是筹划、实现后一种梦想,使民族成为富强的民族,个人成为成功的个人。前者更根本,是教育的灵魂和终极使命。
尼采曾经论述过教育与生计的区别。生计是为了生存而学习知识技能,超出于此,教育才开始。以谋生为目标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只是指导生存斗争的说明书,相关机构不是真正的教育机构,只是生计机构。真正的教育是女神,以谋生为目标的所谓教育只是有智识的女仆、女管家。
他这个论述的背景,是当时德国教育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数量扩张,另一方面内涵缩减。德国教育实行双轨制,文科中学进行古典人文教育,学生可以升普通大学;实科中学进行职业培训,学生可以升职业高校,不能升普通大学。但是,因为文科中学扩招,与实科中学的区别在消失,随之大学也扩招。尼采认为这导致了仅剩两种教育,一种是速成,受教育者能快速成为挣钱的生物;另一种是深造,受教育者能成为挣许多钱的生物。
在德语中有两个词,我们一般都译作教育。一个是“Bildung”,原意是一个东西按它的本性形成;另一个是“Erziehung”,原意是一个东西按它的功用培植。前者才是真正的教育,就是人的形成,精神属性的生长,使受教育者成为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后者可以译作培训,就是以职业为目标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教育是实现人作为目的的价值,培训是实现人作为工具的价值。所以,超出培训才有教育,限于培训则没有教育。
我们今天更应该思考,教育有没有超出职业培训之上的更高使命。
第一是哲学,哲学应该是必修课。要名副其实,引导学生爱智慧,想根本问题。教材以问题为中心,汇编哲学家们主要的不同观点,没有标准答案,启发独立思考。可以借鉴法国中学的做法,不论报考文科还是理科,最后学年都以哲学课为主,高考第一门考哲学,只有这门是全国统考,不合格就不能上大学,被称为法国人的成人礼。
第二是通识课,内容为中外人文经典选读。
精英是从事高级文化研究的人才。我们今天仍需要精英教育,理由有二。第一,高级文化的重要性。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体现一个民族精神能力发展的高度,并且引领个体精神能力的生长。其水平决定了整体教育的水平,如果落后,个体生长的环境差,整体教育也一定落后。第二,个体禀赋的差异,相关的专门人才必是少数。
高等教育原是精英教育,现在国际趋势是大众化(毛入学率15%~50%)、普及化(50%以上)。中国1999年开始院校升级和扩招,导致学校类型单一化,职业学校萎缩,现在已达到大众化水平,大学生数量和博士学位授予世界第一。后果一是数量大跃进,质量大倒退;二是精英教育和职业培训皆缺失,高不成低也不成,毕业即失业。
精英教育不可能普及,普及的结果必是取消。教育理应分层,至少将研究生教育保留为精英教育。分层不等于不公平,公平不是平均化。三项措施实现公平:机会公平;选拔方式科学和透明;不同层级之间道路畅通。育人(培育精神能力)贯穿各层级,职业学校亦然,只是不以文化为专业而已。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