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今年7月,英国教育部宣布,英格兰半数小学将在数学课堂上采用中国上海模式,为此拨款四千一百万英镑,用于提供教科书和培训教师。事情缘于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2年有六十五个国家及城市的五十万名十五岁学生参加,上海获得数学、科学、阅读三个单项第一和总分第一,英国排名第二十六,美国排名第三十六。据估测,英国学生数学水平落后于上海学生三年。这个结果使英国教育部大受刺激,决心从娃娃抓起,其后选派小学数学教师到上海取经,又引进上海数学教师到英国示范教学,直至今年决定大面积推广上海模式。

这个新闻在英国和中国都引起了热议。中国基础教育的强势有目共睹,孤立起来看也肯定是一个优点,但是,如果全面衡量教育质量,这个优点是否又隐含了中国教育的严重缺点呢?我认为是这样的。

首先我要提醒人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了取得这个优点,我们的孩子付出了什么代价?众所周知,中国的孩子是最辛苦的,从小学开始就忙于功课,早上八点到校,上一天正课,再上课后补习班,一般下午五点离校,回家还要做一两个小时作业。周末的时间,一多半家长会逼迫孩子上各种课外补习班。没有时间玩,睡眠严重不足,近视率高,是中国小学生的常态。不用说,中学阶段负担更重,逐年递增,高考结束才得以喘一口气。从六岁到十八岁,中国的孩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骄人成绩奉献了全部童年和少年时期。相比之下,欧美小学生上学像玩似的,课时短,上课轻松,没有家庭作业。中国小学生每天弓着背背着沉重的书包上下学,书包里装着一天要对付的一大堆课本、教辅、练习本、生字本、作业本等,这是中国每所小学门口的典型景象。一位在上海取经的英国小学校长看见了感到惊诧,指着书包问:这是什么?我想应该这样回答他: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缩影。我们有理由问:为了基础教育取得好成绩,牺牲掉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是否值得?用人性的尺度衡量,拥有幸福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长,难道不是更重要的价值吗?现在英国引进上海模式,实际上也面临着这个问题,BBC拍摄纪录片,片名就是一个质疑: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片中一位英国中学校长指出,上海模式依靠的是中式父母的价值观,而在他看来,这种价值观是成问题的。

接下来我想重点探讨一下,中国孩子为之付出了沉重代价的中国基础教育本身有什么问题。已经有论者指出一个现象:中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一贯强势,但为何到了学术研究领域就成了弱势?以数学为例,今年QS世界大学数学学科排名,英国剑桥第一,牛津第四,中国最靠前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三十。重要的数学大奖例如菲尔兹奖,基本上被欧美数学家包下,华人获奖者仅丘成桐、陶哲轩二人,都是在西方受的教育。诺贝尔奖的情况也一样,我们中学阶段物理化学的基础教育也很用力,但至今没有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好的基础教育应该能够培养出推动学科发展的优异人才,我们有理由问:我们的基础教育真的非常好吗?基础教育和优异人才培养之间断裂的原因何在?我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是不是太狭窄了,局限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而它本来应该包含比这重要得多的一些内涵?

第一,人的个性和天赋是有差异的,好的教育应该尊重差异,为不同个性的发展和不同天赋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教育的最大功德是能够使他发现和成为最好的自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具有特殊天赋的优异人才最能够脱颖而出。中国的基础教育显然不尊重差异,从教材、教学到测试都是标准化的,像一条流水作业线在制造统一的产品。从小学开始,人的价值就被考试的分数估定了,全优生无比荣耀,差生高度自卑。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用分数评判人的价值本身就已经是不平等。人的天赋不同,未必都是读书种子,有的孩子有艺术天赋,或者动手能力,或者合作和交往能力,为什么不该享有荣耀?就学科来说,数学好的语文未必好,反过来也一样,门门课优秀有何必要?大量事实证明,小学成绩好坏与今后有无作为并无关联,但是,在现有体制里,一个后来大有作为的人很可能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备受压抑。所以,至少在小学阶段,应该淡化学习成绩的作用,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快乐和自信。

第二,到了中学阶段,一个人的天赋会开始比较明确地显现,其征兆是兴趣。以兴趣为动力和向导,进行自主学习,这是一个研究者必备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在中学阶段打下基础的。中学教育应该为基于兴趣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一是在课程设置上提供多样化选择的空间,二是保证学生有可支配的自由时间。欧美中学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又分不同层级,选修课有丰富的选项,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能力制定自己的课程“菜单”。数理化课程分层级十分必要,我们的中学生花在数理化学习上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其中至少有一半人,将来的专业和工作完全用不上这些知识,因此基本上会忘光,白白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另外,那些爱好数理化的学生又被统一的课程拖了后腿。除了北京市第十一学校之外,现在中国的大多数中学还都是课程划一,课业繁重,学生既没有选课的自由,也没有自学的时间,基本上是在为应试打工。这种情况导致了某种先天不足,因此即使到了大学阶段乃至研究生阶段,具备研究性自主学习能力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中国在学术研究领域落后就毫不足怪了。

第三,中国的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偏于知识性,强调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即使语文也被当作知识来传授,对课文的理解竟然也有标准答案;在教学方法上偏于灌输式,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乏互动讨论,老师不鼓励甚至忌讳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性测试中自然会显示优势,但必然损害两种最重要的智力品质,即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科学创新来说,这两种品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还想强调独立思考能力对于培养人文素质和公民觉悟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法国人提供了一个范例。法国高中把哲学作为必修课已有两百年历史,按照法国教育部大纲的表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哲学又是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科目,只有通过了哲学会考才有资格上大学,考试的方式是围绕考题写作文,我随便举几个考题,我们对他们的哲学课就会有一个概念了。比如:所有信仰都违背理性吗?所有真相都是可证明的吗?世上是否存在任何科学都无法解释的问题?或者:真理高于和平吗?如果是你,你会往广岛长崎扔原子弹吗?很显然,所有这些问题都不可能有标准答案,而哲学的意义正在于启迪独立思考。别的欧美学校很少有法国这样正宗的哲学课,但是一致是教育理念鼓励独立思考。比如说,你一定想象不到,英国小学六年级的家庭作业作文题目会是“你认为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负有责任”。

总的来说,中国基础教育的缺点是:一、功课负担太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二、标准化的教学和测试体系,忽视个性、天赋的差异和兴趣的激励,不利于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不利于优异人才的涌现;三、偏于知识灌输,不利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缺点和优点是共生的,要改变这些缺点,几乎必然会损害中国基础教育的优点,即基础知识的大量和熟练掌握,中国在PISA测试中很可能就风光不再了。但是,我认为这是值得的。我期盼有一天,中国自己培养的人才频频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而在PISA测试中的排名则不妨落到比如说第二十六,和英国换个位置,让英国去当第一名吧。英国教育部好像在为此努力,不过我估计他们只是一时想不开,很快就会明白过来的。

2016年10月 dyyQQaMtaR0+3rcJj8bxKImCGxCsukNRz5wUQohG9+Pbn6jt5raA/mqGd2I1QGC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