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国舅历史被篡改:许敬宗的“大手笔”

有一只威震四方的凤凰,向着朝阳敛翅而息,每当晨光初现,它便在紫雾中飞翔,等到夕阳西下,它就饮玄霜止渴。因为风霜高洁,遗世独立,富有才华,不可避免地遭到小人的妒忌,更悲剧的是,这个小人还是自己的亲人。“同林之侣俱嫉,共干之俦并忤。无恒山之义情,有炎州之凶度。”因为饱受陷害,形势万分危急,生命岌岌可危,凤凰骑虎难下,心灰意懒,“期毕命于一死,本无情于再飞”。关键时刻,“幸赖君子,以依以恃,引此风云,濯斯尘滓”。幸好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大家相互扶持,尽心竭力,风雨同舟,总算渡过难关。怀着感恩之心,凤凰决定和他们善始善终,携手走完生命最后的旅程。

这就是初唐作品《威凤赋》的大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那么问题来了,作者是谁呢?这样吧,不要急着去看下面的答案,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猜一猜,看看你能不能猜中……能猜中,绝对是学霸中的学霸,我等学渣只能默默仰望。

答案一:有人会说苏轼、王安石、欧阳修等。可是他们不是唐朝人……

答案二:肯定有人会猜杜甫、白居易什么的,然而他们并不活跃在初唐……

答案三:还有人会猜王勃、骆宾王、卢照邻等,说王勃的话有点道理,他怀才不遇、人生坎坷,读他的《滕王阁序》,便可略知一二:“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惜王勃英年早逝,葬身波涛,并没有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引领他扶摇直上……

思来想去,你或许以为是哪个怀才不遇的文人,然而真相:他是个九五之尊的皇帝。《威凤赋》的作者,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赋中,高冷的凤凰当然就是李世民的自喻了,顺理成章的,嫉贤妒能的“同林之侣”、不怀好意的恶鸟鸱鸮,必然指的是李建成、李元吉。在双方摊牌的最后时刻,李世民依赖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君子”鼎力相助,得以涉险过关,赢得最后的胜利。作为回报,李世民决定善待他们,日后君臣互不伤害地相处下去,名垂青史。

据文献记载,李世民写这篇赋是用来送人的,根据内容看,送的肯定是位功臣。那么具体是送给哪位呢?史书上存在争议,唇枪舌剑开始了,有一种说法是唐太宗赐给了长孙无忌,结果许敬宗在编史书时做了手脚,硬生生地改成赐给尉迟敬德,因为他的儿子娶了尉迟家的女儿,想给亲家长长脸。咸亨四年,唐高宗李治翻阅国史,看出了许敬宗的错误,他说:“至如先圣作《威凤赋》意属阿舅及士廉,敬宗乃移向尉迟敬德传内。”

如果光从赋的内容来看,还真不好说是给长孙无忌还是尉迟敬德,两人在玄武门之变中都立有功劳。贞观元年,长孙无忌“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千三百户”。尉迟敬德则救过李世民一命,亲手射杀李元吉。并“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逼迫李渊就范。但李治都说是长孙无忌,那就很重要了,因为李治是李世民从小带大的,一直跟在父皇身边,唐太宗对他十分偏爱,并将大唐的江山社稷托付给他,对于这个问题,李治的表述真实性很高。

在初唐时期,长孙无忌可不是一般人呀,他是唐太宗的发小,长孙皇后的哥哥,李治的舅舅,曾经担任过宰相,一位炙手可热的外戚。许敬宗真是吃了豹子胆,竟然敢篡改他的历史?简直是要逆天!其实之前我们已经说了,编纂国史事关重大,不是许敬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除非他权倾朝野,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但实际上,他远远达不到,许敬宗是依靠皇帝的支持,整长孙无忌上位的。现在连长孙无忌这样的外戚、宰相、三朝元老都可以拿下,还有谁李治动不了?更何况是个不如国舅的许敬宗?所以许敬宗篡改历史,并不只是个人需要,更主要还是李治的授意。

站在时间的角度,许敬宗改编这件事,肯定是发生在显庆以后,因为在贞观年间和永徽年间,许敬宗混得还没国舅好呢,人家长孙无忌与皇家的关系特殊,贞观后期又再度被委以重任,深受太宗信任,借许敬宗一个脑袋,他都不敢篡改有关国舅的史实。但是在显庆元年以后,李治对长孙无忌一伙举起了屠刀,到显庆四年,国舅在黔州被袁公瑜逼死,罪名是谋反。谋反不管在哪朝都是大罪重罪,要昭告天下的,长孙无忌成为一个官方否定的人物,十恶不赦,全国人民都要以其为戒,避免走上同样的覆辙。这么一来,如何在史书中记载国舅成为一个相当头疼的问题。

想到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和唐太宗的关系相当之好,“太宗以无忌佐命元勋,地兼外戚,礼遇犹重,常令出入卧内”。好到经常可以进出皇帝卧室,有人看不下去了,秘密上表,说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李世民为此解释道:“朕今有子皆幼,无忌于朕,实有大功。今者委之,犹如子也。疏间亲,新间旧,谓之不顺,朕所不取也。”都把长孙无忌看作自己儿子了。到显庆四年,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原先与先皇亲密无间的人竟然是个想谋反的人,你要是写到史书上,后人该怎么看待李世民?肯定得说他得了白内障,识人不明,混入了大叛徒,你李世民都看不出来。更糟糕的是,还把他任命为首席辅政大臣,继续辅助太子。如此一来,对先皇的名誉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李治的孝顺可是出了名的,他刚刚即位时,不忍心看《秦王破阵乐》,怕睹物思人,想念皇考。几十年后,太常少卿韦万石上奏:“久寝不作,惧成废缺。请自今大宴会复奏之”,李治方才同意。一件事情,如果对先皇不利,他八成是不会做的。比如,褚遂良下台后,刘洎的儿子为父亲鸣冤,说当年刘洎被褚遂良陷害而死,如今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请求皇上给家父平反。如果李治采纳,明显是有利于当时的政治斗争的,这样等于给褚遂良增加了一个罪名,当老百姓看到褚遂良谋害忠臣,必然会拥护朝廷的决定,认为李治贬谪他是明智之举。但事情最后还是夭折了,因为涉及先皇。

当年是李世民亲自下令杀刘洎,之所以杀,主要还是因为他是魏王党,褚遂良那几句谗言只不过是借口罢了。尽管如此,可老百姓不知道内情呀。现在为刘洎平反,人们就会说了,原来先皇并不如宣传中的那么英明,他还有听信谗言,妄杀大臣的“优秀事迹”。想到此,李治就此打住,绝口不提平反之事。

刘洎案的处理方法是不作为,那么关于长孙无忌的问题,就得作为了,具体的方法是改编历史,尽量消除他的正面影响。史书中,李世民优待国舅的事例,要不干脆不提,要不移花接木,改成对其他人好。比如,把原本赐给他的《威凤赋》改成送给尉迟敬德,这样后人就会觉得李世民更信任尉迟将军,而不会想到长孙无忌了。

既然是按照李治的授意改写的,怎么到咸亨四年,李治又反咬一口,说许敬宗篡改历史,让他不满意呢?这件事情,其实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关。到咸亨年间,长孙无忌已经死了十几年,经过十几年的风风雨雨,当初的怨恨被时间一点点冲淡,当初的不满一点点冰释雪融。李治已经人到中年,饱受病痛折磨,这时他又想起了舅舅的好,就在指出许敬宗的问题,让刘仁轨修改历史不久,上元元年,“有诏追复无忌官职,特令无忌孙延主齐献公之祀”,对长孙无忌进行了重新评价,追复官职,还允许他归葬昭陵,基本上算是平反了。此事过后,舅舅的官职、名誉已经恢复,许敬宗改编过的东西当然就失去价值了。

李治说的话是要上史书的,他想把篡改过的历史纠正回来,但总不能对宰相们说,是他要求许敬宗改的吧,这样后世肯定会指责他,所以他装作一副不知情的样子:“啊!《威凤赋》明明是我爸送我舅的,咋变成给尉迟敬德啦!”把锅甩给许敬宗,说是老许干的好事,他借职务之便,以权谋私,给亲家长脸。反正老许生前已经是背锅大侠了,死后再多背一个应该也不会介意。在当时,修国史是件荣耀的事情,让老许背锅是看得起他,一般人还没资格呢。

其实李治选这个时间点也有点意思。许敬宗去世六个月以后,他才指出老许的问题,时间如此接近。李治想给舅舅平反的念头是什么时候有的?如果在许敬宗生前就有了,他不愿意做,那真是善待老臣。许敬宗已经八十岁,长孙无忌是他的死敌,李治很感激老许帮自己打击托孤大臣,给的待遇很高。如果在许敬宗耄耋之年时给国舅平反,让人家老宰相怎么想呀?他心里得受多大的打击!

要是许敬宗刚病故就翻案,那也不好,尸骨未寒就否定人家的成果,不光伤许家人的心,也让大臣觉得皇帝不仗义,坟土未干就急着过河拆桥,以后谁还愿意给朝廷卖命,给皇帝背锅。所以李治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对于这件事,有政治觉悟的人会想了,是不是李治对当年杀长孙无忌、废王皇后、立武则天感到后悔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李治长孙无忌平反了,只是因为跟他有血缘关系,如果真是对当年政治清洗的懊悔,肯定会把褚遂良、韩瑗、柳奭也予以平反,人家确确实实没有造反。可直到李治驾崩,才把他们的子孙放还本郡,仅此而已,连官爵都没有追复,恨得妥妥的,朕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你们的子孙休想翻身。

正史上对许敬宗篡改历史还有两项指控,一项是拔高了钱九陇,说他原先只是个地位卑微的皇家奴隶,后来因为许家与钱家有姻亲关系,许敬宗就刻意夸大钱九陇的功绩、出身,说他出身门阀,并把他和刘文静、长孙顺德放在同一卷中。关于钱九陇,许多人并不了解,不了解就得看书找资料呀。翻开《旧唐书》《新唐书》的相关传记,先不看内容,会发现一个很搞笑的事情,两唐书在《许敬宗传》中批评许敬宗,说他编修历史时让钱、刘二人同卷,结果《旧唐书》《新唐书》的作者自己编书时,也把刘文静和钱九陇写在同一卷,《旧唐书》是卷五十七,列传第七,《新唐书》是卷八十八,列传第十三。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同样的事情,人家许敬宗做就是篡改历史,他们做就是合情合理,简直是打自己的脸。《旧唐书》编撰时过于仓促,把很多国史的材料搬上来,忘记通读全书,改掉前后矛盾之处。那《新唐书》不会吧,说明刘、钱同卷是合理的,被后代史家继承。

钱九陇虽然是奴隶出身,但人家有本事,骑射本领强,很得李渊欢心。平时有什么活动,李渊经常把钱九陇带在身边。太原起兵时,钱九陇随军作战,之后参加过攻打关中、平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战役,其中攻打刘黑闼时,“力战破贼,策勋为最”,武德年间,凭借军功与高祖的信任,已经被封为郇国公,得到朝廷认可。贞观年间就没打过什么仗了,因为他年龄大了,又是李渊的人,而李世民要用自己人。病故后,陪葬高祖献陵,谥曰勇,赠武卫大将军、潭州都督。生荣死哀,可以说是一位战功赫赫、履历充实的将军、功臣。

了解了钱九陇,再去看看长孙顺德,长孙顺德是个有背景的人,长孙皇后的族叔。他的功劳是协助诛杀王威、高君雅,跟随平定霍邑、临汾,与刘文静征战潼关,因功封薛国公、左骁卫大将军。从阅历上看,钱九陇并不逊色于长孙顺德,而且长孙顺德在贞观年间多有劣迹,令唐太宗颇为头疼。有一次他收受贿赂,接受了别人给他的绢,败露后,李世民知其有功,不愿加罪,竟然当着众大臣们的面赏赐十匹绢,使其颜面尽失。后来又多次犯事免官,太宗始终没有动杀心,但印象很不好。所以说把钱九陇和长孙顺德放在同一卷中,没有任何问题,完全配得上。

至于刘文静,知名度比较高,凡是说到大唐的建立,肯定少不了此人。李渊曾经派他出使突厥稳定后方。刘文静不辱使命,承诺:“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此番言论让始毕可汗颇为赞赏,当即同意发兵援助,李渊得知后非常高兴,帮他免去了后顾之忧。后来他又与屈突通在潼关征战,一开始战局不利,苦战数日,死者几千,刘文静见士兵疲惫,料想对方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偷偷派人从后方偷袭,果然大败敌军。

可功归功,过归过,刘文静也有失败之处,当军阀薛举进犯时,李渊命李世民迎敌,未承想李世民突然病倒,将部队委托给刘文静和殷开山,结果惨败。而且刘文静结局也不好。因为与裴寂、李渊的关系恶化,被加上了谋反的罪名,惨遭处决,籍没全家。总之,长孙顺德、刘文静确实是有功劳的开国功臣,但后期的表现不佳,无法令执政当局满意;钱九陇功劳很大,劣迹不见于正史,许敬宗说他是门阀之后固然不对,但与两人同卷应该没有问题。

况且尉迟敬德、钱九陇都是官方认可的重要将领,不像封德彝、李建成是被否定的人物,对于有功于朝廷的人,让史官把他们写得好点,剔除些劣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谁叫这是官方修订的历史呢,反映既得利益者的意志。加之许敬宗与他们结为儿女亲家,无论于公还是于私,他都有理由做这些事情,并被同僚和皇帝接受。

关于许敬宗还有一个问题,他到底该不该进《奸臣传》?除了篡改历史的指控,其他的罪名是否合理? 85fERdR36TNCanZfwh10GqXqpodYTuGaqCZ4L6m8PAd9lEjiKBePAUTgERT1hR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