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亳州寻踪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桓帝永寿元年(155)出生于沛国谯县,即今位于安徽省北部的亳州市。

谯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史记·殷本纪》载:“汤始居亳。”即商汤最初曾经在此建都,其时今亳州北境为商汤“南亳”之地。在曹操家族墓出土的字砖上,有草书“谒汤都”三字,这应是亳州曾为商都的最早的物证。今亳州尚有汤王陵,在谯城区涡河北岸。墓高约五米,墓前立“商成汤王陵”石碑,前有两通清代重修汤陵碑记,一为清康熙二十年(1681)亳州知州唐瀚弼撰文,一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亳州知州郑交泰撰文,著名书法家梁巘书写。

周初,属焦国。春秋时为陈国焦邑。周景王十七年(前528),改焦邑为谯邑。秦灭六国,实行郡县制,设谯县。西汉末,改谯县为延成亭,后仍恢复为谯。东汉隶属豫州刺史所部之沛国,豫州刺史治于谯,谯始为重镇。建安后期,分沛国置谯郡,谯县为其属县并为郡治。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曹丕以谯乃先人本国,改为陪都,与长安、许昌、洛阳和邺并称“五都”。晋,谯郡改称谯国,治谯县。南朝宋,侨置陈留郡,改谯县为小黄县。北魏正始四年(507),置南兖州,兼置陈留郡,治小黄县。北周大象元年(579),因其地古为商汤南亳故地,改南兖州为亳州,亳州之名始显于世;兼置陈留郡,治小黄县。隋大业三年(607),改小黄县为谯县,改亳州为谯郡,谯县为其属县。唐武德四年(621),改谯郡为亳州。开元元年(713),把全国地位重要、经济繁荣的州定为“望”,亳州为全国“十望”之一。天宝元年(742),改亳州为谯郡。乾元元年(758),又改谯郡为亳州。明洪武初年,降亳州为亳县。弘治九年(1496),又改亳县为亳州。清雍正二年(1724),亳州升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改亳州为亳县,直至1949年以后。198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亳县为亳州市,隶属阜阳地区。

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乾隆《亳州通志》谓其为“南北之冲,亦古今用武之地也”。陈胜、吴广起义,谯是最先被攻占的地方之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曹操、曹丕、祖狄、桓温等政治家、军事家在南征北伐的过程中都将此倚为重地。唐末黄巢起义,曾一度攻占亳州。金、元时期皆为节镇重地。元末刘福通起义,拥立韩林儿,曾建都于此。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清末捻军及太平天国起义军都曾在这一带纵横驰骋。所以,亳州自古以来是无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的用武之地。

谯县境内有一条涡河,流向自西北而东南,最后在今安徽怀远流入淮河。曹操的家,就坐落在谯县城东的涡河南岸。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注》载:“城东有曹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这个地方今属亳州市谯城区,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但遗址处还留有高原,当地群众称为庙台子,不时可从土中发现、发掘出汉瓦片子。现遗址处尚保存有两棵千年银杏树,立有一块“魏武故里”的标志,以供游人怀古凭吊。据郦道元的记载,旧宅的背后是城郭,旁边是城壕,前面是人来人往的市集和川流不息的涡河,也算得上是一个交通便利、视野开阔、风光秀丽的所在。

曹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踏上仕途和南北转战的征途后,又多次回到谯县。谯县与曹操一生的活动紧密关联,至今在亳州仍保留有不少当年的遗址或遗迹。主要有:

义门寺。为曹操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在今谯城区沙土镇西约四里,现还有高约1米的台地。

谯令寺。又称谯陵寺、谯令谷,在老城东五十里处。寺前原树有石碑,称“谯陵”。汉灵帝中平二年(185),曹操遭权贵排挤,从洛阳回到谯县,在城东五十里筑精舍,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传说就在这个地方。现尚存高台,高约7米。

观稼台。在老城东北一里处和西北一里处各有一座,分别称为东台和西台,现还保留有高大的土台子。为曹操在郡国推行屯田时所筑,曹操曾在这里观察瞭望、督促耕种。曹操所推行的屯田,分军屯和民屯两种,当时谯县同时有军屯和民屯,从县城向西到武平(现离城三十里的安溜集以西)一带为军屯,从县城向东到谯令寺一带为民屯。当时谯县积蓄颇富,为曹操转战南北时的后方供给基地之一。

南曹寺、北曹寺。南曹寺在老城北三十二里处,北曹寺在南曹寺以北二里处,为当年曹操的屯兵重地。南曹寺已毁,北曹寺现为一台地。

八角台。在城区东南徐园村。建安七年(202)正月,曹操在击败袁绍、刘备后率军返谯,建立大飨堂,大飨六军将士及家乡父老,此处即为大飨堂旧址。台上原有八角亭,后人遂称为八角台。现为一台地,高约4.5米,面积约三千平方米。

谯望楼。传为曹操所筑,大概为当年曹操登临游览、宴飨宾客和与文士聚会的场所。

曹操练水军处。在涡河与洪河交汇处。这里水面宽阔,曹操为东征孙吴,曾在此训练水军。

拦马墙、饮水坑。在城区马场北头,离曹操练水军处不远。拦马墙为一矮墙,长数丈,传说曹操在这里训练军马时用以拦马。饮水坑传为当年曹操饮马的所在。

斗武营、五营院、饮马池。均在城内,传说也是当年曹操屯兵、练兵的场所。

兵工厂、粮仓。在涡阳县高炉镇有曹操所建兵工厂和粮仓的遗迹。

曹操家族墓群。在城区南十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二十余座曹操家族墓葬。在城西南涡河北,还有同时期的大型砖石墓,已知墓葬达三十座。《水经注·阴沟水注》对此有较详记载:“城南有曹嵩冢,冢北有碑,碑北有庙堂,余基尚存,柱础仍在……有兄腾冢,冢东有碑……坟北有其元子炽冢,冢东有碑……炽弟胤冢,冢东有碑。”此外,尚有曹腾之兄曹褒及曹鼎、曹水、曹勋、曹鸾、曹宪等人的墓葬。从1971秋开始,陆续对一些墓葬进行了发掘。其中的董园二号墓,据考证为曹腾墓,全为石结构,墓内长15.3米,宽10.3米,高3米,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南北耳室、东西偏室组成,具有相当的规模。从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字砖,字砖上刻有“曹腾字季兴”“为曹侯作壁”等字样。董园一号墓,墓内长13米,宽10.4米,高3.9米,规模也不小,据考证为曹嵩墓。从发掘情况看,墓葬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但仍出土文物达上千件,计有银缕玉衣、字砖、画像砖、玉刚卯、玉猪、铜猪、金饰、铜刀、铁戟、铁币等,有数百件器物被定为国家珍贵文物。

此外,还有后人修筑的魏武帝庙、古地下道、花戏楼、华祖庵等古迹。清道光《亳州志》载:“魏武帝庙在城东七里,宋真宗敕修,乾兴元年复修。”宋颍州文学掾穆修于天圣元年(1023)所撰《魏武帝帐殿记》称曹操有“雄伟不世之量”,在“皇纲紊绝,海内震扰,群雄并争”的时代“乘机奋策,啸咤驰骛乎其间”,是一位“挟持汉室,抗力三方”,“卒灭袁而沮权、备之强”的英雄。曹操建安七年正月驻军谯县时,曾下了一道《军谯令》,要求当地“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曹操死后,家乡人又为他立庙,也算是对其遗志的一种继承吧。

古地下道。在老城古街道两侧地下2至5米处,高低、宽窄不等,一般高近2米,宽约1米左右,全长约六千米,在1938年被发现,约建于宋元时期。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土结构和土木结构等多种结构,有单行道、并行双道、上下双层道等,内部设施有障碍墙、猫儿洞、传话孔、绊腿板、通气孔、陷阱、水井、指挥室等。三国时期,作为攻打城池、防护阵地的一种手段,地道战时有应用。曹操用兵强调出奇制胜,或有意暴露兵力以显示强大,或有意隐匿兵力以显示弱小,因此这个地道被一些人认为是当年曹操开掘,是曹操用来练兵和研究灵活机动战术的。

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又称山陕会馆,是一座清代初期的建筑。在门楼和庙内的一座舞台上,分布有砖雕和彩绘的花草、禽兽等透雕。最引人注目的是舞台藻井四围的悬枋上彩绘有十八出三国戏剧,有一些是有曹操登场的,如孟德献刀、击鼓骂曹、割须弃袍、战濮阳、华容道、蒋干盗书、阳平关等,多数是以出曹操洋相为主题的。不难看出故事都出自《三国演义》,但在曹操的故乡也出现了对曹操看似“不敬”的艺术作品,也算是一个有趣而值得玩味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华祖庵。又称华佗庙、华佗祠,始建年代不详。华佗是东汉名医,与曹操同乡,他却又被曹操杀掉的,为他建立庙祠以供祭祀,反映出亳州人对家乡历史人物实事求是、不偏不倚的态度。

曹操在亳州及其他地方留下的遗迹,为无数后人缅怀曹操业绩、研究曹操的生平和思想留下了极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亳州人民对这些遗迹极为珍视,细心地加以维护,以供人们观览和研究。相信这些遗迹将与曹操的声名和业绩永存,在传布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发挥历久不衰的作用。 oS4uTFJcGnBwFqZFxZXttmZjd7WqMXL6M4fmlAhbUGKq+RmTYZQRwXXL2gwX0F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