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诗作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公元1125年11月13日),卒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他十二岁就能写诗作文,从此笔耕不辍,直到生命的结束。在七十馀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陆游留下了九千馀首诗、一百馀首词及各种体裁的散文作品,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彪炳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中。

陆游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氛围的士大夫家庭。祖父陆佃,从学于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为著名经学家,曾任礼部侍郎、尚书左丞等职。父亲陆宰,北宋末年曾任转运副使等职。南渡后,他由于坚持爱国思想,与主战派人士交往,而为执政的投降派秦桧所嫉,在政治上受到压抑,未能有所作为。陆宰也能诗文,喜藏书。父祖两代之学和平生志行,对陆游爱国思想的形成、诗文之学的积累,具有一定的影响。

陆游的一生,始终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他出生的那年冬天,金兵大举南侵,次年攻陷汴京,北宋王朝遭到覆亡。宋宗室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建立了南宋政权。但是,赵构没有积极抗战恢复失地的志向,反而奉行妥协投降政策,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从此造成了南宋屈辱可耻的偏安局面。陆游在襁褓时就随父亲流亡,六岁时又随父避居东阳(今属浙江),直到九岁才回到故乡山阴。这一段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在诗文中屡次说到的:“我生学步逢丧乱”(《三山杜门作歌》),“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陆游从小就受到父辈爱国精神的熏陶,少年时“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因此从小就仇恨敌寇,立下了恢复失地的抱负,自言“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楼上醉书》),向往过“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军旅生活。

陆游从踏上文坛、步入仕途开始,就始终如一地站在了爱国的主战派一边。他十八岁从爱国诗人曾几学习诗文,二十九岁赴临安考进士,省试第一,由于名列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触怒了秦桧,次年殿试便以“喜论恢复”的罪名遭到黜落。秦桧死后,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才开始步入仕途,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次年调为福州决曹掾。绍兴三十年(1160),陆游调临安担任敕令所删定官,次年调任枢密院编修官,官位虽然不高,但是身处朝廷中枢地位,得以一展身手。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赐陆游进士出身。隆兴元年(1163),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陆游时为张浚部下,写了《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代二府与夏国主书》等一系列奏议、文书,鼓动抗战。这年张浚仓促发动的抗金战争遭到失败,宋与金再度议和。陆游这时调任镇江府通判,改任隆兴府通判。乾道三年(1165),他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官,回家乡山阴闲居。这是陆游在仕途上受到的第一次挫折。他虽然对“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的农村生活十分欣赏,但始终牵挂着国家大事和抗金大业,“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闻雨》),不愿蹉跎岁月。

乾道六年(1170),陆游赴夔州(今重庆奉节)任通判。乾道八年(1172)初,他赴邻近宋金交界线的南郑(今属陕西汉中市)前线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官。王炎当时正在准备收复长安,与陆游宾主相得。在南郑半年多的军旅生活,是陆游生平最感快意的时期,如同他在诗词中描写的:“貂裘宝马梁州日,盘槊横戈一世雄”(《忆山南》),“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思想境界和创作题材日益拓展,成为他一生创作道路上一个突出的标志,正如他在诗中所说:“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从此他作品中洋溢的爱国情感更加充沛深切,雄奇奔放的艺术风格更趋突出鲜明。这段军旅生活也是其后几十年中他一直回忆、吟咏的题材。乾道八年冬,王炎被调回京,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以后四年中,他辗转在蜀州(今四川崇庆)、嘉州(今四川乐山)、荣州(今四川荣县)、成都等地,担任通判、摄知事等职。淳熙三年(1176)被言官以在摄知嘉州事时“燕饮颓放”的罪名弹劾而免职。这是陆游在仕途上受到的又一次挫折。他愤愤不平地说:“何嫌流俗之见排,加之罪其无辞乎,至以虚名而被劾。”(《福建谢史丞相启》)于是,他干脆自号“放翁”,表现出以狂放自傲的洒脱态度。

淳熙五年(1178),陆游奉诏离蜀东归,被任命为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次年改任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时江西水灾,他拨义仓赈济灾民。后又以“疏放”的罪名被言官所劾免职,回到家乡。从淳熙七年(1180)岁暮到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在家乡过了六年闲居生活。淳熙十三年他被起用为严州(治今浙江建德)知州。两年后任满,又入京为军器少监,次年改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是年冬又被谏议大夫何澹以作诗“嘲咏风月”的罪名弹劾罢归。十年间,陆游两次遭到弹劾免官,名义上的罪名是“嘲咏风月”之类,实际上的原因还在于他直言敢谏、主张抗战、为民请命的精神为统治者所不容。陆游对此非常愤懑,他回故乡后干脆以“风月”两字命名自己在镜湖的小轩,以示对迫害他的权贵的抗议。

从淳熙十六年(1189)冬回家乡到逝世为止二十年中,陆游除了嘉泰二年(1202)夏入都修国史一年外,其馀时间都退居家乡。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他写下了大量的诗作,现存诗作的四分之三就作于这段时间,表现了陆游爱国爱民的精神。这些诗绝大部分描写农村生活,其中不少反映了百姓疾苦,揭露了社会弊端。他虽退居田园,仍时刻关心国事,不忘恢复失地。临终前他还嘱咐儿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真是“寸心至死如丹”(《感事六首》之一)。

陆游的一生,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一生。他毕生坚持恢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信念,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并成为他诗歌中永恒的主题。清人赵翼指出,陆游诗中“言恢复者,十之五六”(《瓯北诗话》)。近人梁启超更强调指出:“集中什九行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陆游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瓯北诗话》)。其诗早年受江西诗派的影响,未脱模仿藻饰的痕迹;中年入蜀后境界开阔,形成了自己雄健奔放的风格;晚年诗风渐趋平淡。因此,诗风先后不一,而以雄健奔放和清新圆润为主。陆游的诗是对我国自屈原、杜甫以来的爱国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他的诗篇也常具有一种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感情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以致时人甚至誉他为“小李白”。由于作诗数量多,陆游诗也不免有题材重见、句法雷同、词语彼此套用的毛病,有时稍嫌直露。

陆游以诗名世,其词作和散文也有较高的成就。其词作与诗相较,虽然数量不多,但同样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既有婉丽细腻之作,也有慷慨激昂、飘逸高妙之作,明人杨慎评陆游词曰:“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苏轼)。”毛晋又云:“超爽处更似稼轩(辛弃疾)耳。”(毛刊《放翁词》跋)在南宋词坛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陆游的散文数量众多,主要见于《渭南文集》,此外还有《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他擅长写记叙文和笔记题跋,文笔精练自然,笔调自由活泼,透露出作者敏锐深刻的思想和很强的剪裁结构能力。

陆游现存的作品有《剑南诗稿》八十五卷(另有遗稿二卷)、《渭南文集》五十卷(包括词二卷、《入蜀记》六卷)、《南唐书》十八卷和《老学庵笔记》十卷等。本书选注了陆游各个时期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共四百馀首,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陆游作品的读本。入选作品按诗、词、文各体分列,各体作品以年代编次,无法编年者或依“以类相从”的原则置于适当篇目之中,或置于编年部分之后。诗选部分以《剑南诗稿》为底本,词选、文选部分以《渭南文集》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老学庵笔记》为底本,间以他本参校,择善而从;遇有重要异文,则在注中说明。选注过程中,参考和吸取了前人、时贤的不少研究成果,其中主要的有朱东润先生的《陆游选集》、钱仲联先生的《剑南诗稿校注》、夏承焘与吴熊和先生的《放翁词编年笺注》、于北山先生的《陆游年谱》等,书中未能一一注明,特此说明并致以深切的谢意。

限于水平,选注工作定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王水照 高克勤
1994年12月

附记:本书成于二十多年前。趁这次重排新版的机会,对注释略作订补,特此说明,并希望继续得到读者的指正。

2021年12月 82UQ97wU7pdH3sa8RgmdB2wYzWROGkqdLYWg8zjtzwGhE/jZO/Kna4nLep1Obri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