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在李旭为硅基生命体烦恼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天部队的某个基地中,林沐萍正穿着抗荷服,抱着头盔走向机库。她在机库门口驻足仰望天空,隐隐可见灿烂的星河正在东方地平线上。

距离地球5000万千米的小行星带上,一支美国主导的远征舰队正在积极准备着,预计两年后出发,目标为比邻星。

人类逆向研究九婴的技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星际航行的动力方面,可选择的只有低推力、高比冲的核聚变发动机方案,理论上可以通过漫长的加速,使得飞船达到光速的十分之一,甚至更高一些。按照这个速度计算,即使是最近的星际间往返,仍然需要穷尽一个人的一生。当然超低温休眠技术,可以让人类在较低新陈代谢水平下活得更久些,但是对于星际旅行而言,碳基生命的寿命仍然太短。一些学者认为,这可能也是九婴飞船内,没有发现活着的驾驶者的原因。不过目前人类仍然无法制造完全无人化的星际飞船。

中国为“南天门计划”研发的大型战略空天载机平台,设置了包括2组大型机载聚变反应堆、38台大推力复合引擎、12组力场驱动装置、4组机载力场生成装置在内的复杂动力系统,才得以具备直接摆脱地球引力的能力。但对于宇宙的尺度而言,鸾鸟684米的翼展,88架玄女战机的搭载能力显得过于迷你,并不具备深空探索和远航能力。

对于探索深空的超大型宇宙飞船而言,要摆脱地球引力,无疑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对材料和发动机动力的要求都极高,因此人们一度将月球作为探索深空的重要起点,而到了现在,低重力的小行星带是远比地球或者月球更理想的飞船出发地。当然在西方通过他们始终语焉不详的某种方法,获得了九婴的空间冶炼技术后,小行星带也成了远比地球理想的大型飞船建造地。他们直接开采完全由金属构成的M类小行星,进行飞船建造。这种思路在20年前还被当作痴人说梦,但是眼下却成为现实,并渐渐展现出优势。这个天才计划的要点,仍然在于回避了这个时代大型宇宙飞船建造最大的难题——重力。

通过光谱分析,很容易找到那些小行星带中,完全由镍铁构成的“金属星”——比如舰队旗舰“五月花”号的建造地“神灵星”。

利用小型飞船携带的核泵浦X激光器,就可以对这些纯金属小行星直接进初期切削,然后使用聚变发电机的强大电磁线圈,对大块金属进行无大气环境碳渗透的空间冶炼和磁力诱导成型。

由于没有重力环境产生的对流和沉淀,可以使得那些被线圈加热后发出耀眼光芒的滚烫钢水,在空间翻滚中慢慢诱导变形,化作质地更均匀、强度更高的超大型零件。而无对流环境也使得大型铸件散热更均匀,其应力释放时间通常不超过半年,只有地球环境的三分之一左右,加之不必进行表面抗氧化处理,使得西方舰队的建造周期变得很短。西方国家似乎渐渐摸到了流水化生产飞船的捷径,并在迅速复制这种新的工业方式。

如果回溯西方早期的星际航行计划,实际上只有疯狂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艾希曼提出的一个在最坏情况下让少数人逃离地球的备用方案,但是在对这个方案投下天量资金后,反而使得他们摸索到了一条更加合理的空天飞行器制造路线,进而滋生出星际殖民的野心。

而中国的“南天门计划”,立足于保卫地球,在技术选择上较为保守。鸾鸟载机平台完全在地球完成组装,然后直接飞到近地轨道目标位置和地月系中的最佳集结地——拉格朗日点。根据可靠估算,即便以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超级速度,制造同样的一艘太空飞船,地球环境所需工时数,是小行星环境的将近4倍。更主要的是,即便在地球完成了这样的飞船,也无法飞上太空。而假如要在地球完成飞铲组建制作,通过空天运输机运到近地轨道完成组装,耗费的时间则高达小行星环境的16倍。

在大约20年的暗中较劲后,美国方案渐渐展现出其优越性,即使仍然需要在地球工厂组装最关键的零件,但是占据重量95%的金属外壳的现地生产,使得其集结舰队的规模明显超过了中国。当然,这支由6艘大型舰船和155艘较小型飞船组成的舰队组建的目的,在于进行一次带着强烈殖民色彩的探险活动,对于保卫地球并无太大价值。

无论如何,不同阵营的分道扬镳不可避免。中国将派驻一个专门的驻太空舰队代表处,作为人类东西方联盟的最后纽带,前往在小行星带集结的舰队,在旗舰“五月花”号上担任代表中国的观察员和联络人员,负责记录往返比邻星的、长达七十年漫长航程中的所见所闻。这个代表处由6人组成,设主任1人,武官1人,科研医疗人员3人(生物、地质、中医方面的专家各1人),联络官1人。

林沐萍将在这个代表处担任武官一职,她的玄女战机和僚机,将陪她一起踏上漫漫征程。所以她的任务还包括定期驾驶玄女在西方舰船控制范围之外发射中继通信器,以便联络官能够及时将信息发回中国。在如此漫长的旅途中,她本人将有一半时间处在冷冻休眠状态中,几乎可以肯定,当她返回地球时,无法再与任何亲友见面了。

林沐萍从天空收回视线,心里难免有些唏嘘,直到守卫的卫兵迎上前来。

“少校,你好像来早了。”

“我只是想提前来和孩子们预演一下战术。”

“你的眼角怎么了?”卫兵注意到她眼角的伤痕。

“没什么,山顶上冷风吹的。”

“哦哦,我这就开门。”

巨大的机库大门打开一个缝隙,林沐萍走进大门,里面一字排开停着五架玄女空天战机,中间是一架最大,也是唯一有透明舱盖的玄女A型载人战斗机,两边各有两架玄女B型无人战斗机,它们与中间这架很像,但是没有座舱,因此机身更短,显得更加流畅和简洁。

机库门在她背后重重关上,这里只剩下林沐萍自己,她在万籁俱寂中走向自己的座驾。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外,她可以清楚感受到自己内心深处隐隐的躁动。

她套上里面密密麻麻满是探针的头套,然后戴上头盔,接好了所有的外联设备——作为一名普通人,与身为“天行者”的李旭和宁欣不同,林沐萍必须通过这个头套才能够强化自己的脑电波,更加灵活地控制玄女的僚机系统。这套专为普通人飞行员设计的脑机接入装备,最开始必须插入大脑内部才能够实现,存在很多副作用,根本无法在实战中应用;后来插入式探针变为感应片,直接贴在头皮上就可以实现脑机接入,但要实现这个目的,飞行员不得不剃光头发,虽然具有了实战价值,但委实不利于绝大多数飞行员的心理健康;直到林沐萍加入“南天门计划”外接设备研发团队,脑机接入装备才演化成现在的样式,林沐萍也因此成为最早利用外接设备驾驭玄女系统的普通人之一。

当然,她表现得如此出色,甚至超过了相当一部分“天行者”,以至于很多时候,人们都会忘记她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不是“天行者”。

机舱盖合上,林沐萍静下心来。现在,5架战机都在她的掌控中了。她开始根据已经搜集到的宁欣的信息,在脑海中预演接下来两人的对抗。

对于宁欣这个飞行学院的师兄和风云人物,林沐萍以前称不上熟悉。在学校的时候她的全部心神都放在提高自己的飞行技能上了,实在无暇他顾。从学校毕业后,两人分到了不同的单位,更是处于失联状态。但是自从她加入“南天门计划”,并在三年前的一次演习中击落了宁欣后,他就屡败屡战地展开了追求。虽然不敢直接通过林嗣槐使劲,但他却跟李旭成了挚友,屡屡通过李旭递送各种精心准备的礼物和邀约。如果不是她马上就要踏上远征,也许,他们真的可以一起期待一下未来。但是现在,她准备用一次痛快的对抗作为送给宁欣的道别礼。

根据她搜集到的信息,宁欣负责模拟“天蛾”飞船时的战胜率极高,最近的半年里几乎接近70%。剩下的30%,有13%是林沐萍留下的,剩余的则全部由李旭创造。

以她对宁欣的了解,这次演习,他有73%的可能维持他常用的战术,完全模仿“天蛾”飞船的攻击模式,从临近空间发起攻击,以极快的速度俯冲下来——这样他可以不太受等离子体对通信困扰,同时又能保持很大的速度。他会一下子冲散林沐萍的机群,然后以瞬间机动进行猎杀。

但是,还有27%其他的可能性也绝对不能忽略,林沐萍冷静地告诉自己。介于宁欣的玄女230B和玄女231A无人机虽然可以像曾经的“天蛾”那样,通过改变气动外形对大气层内外不同的环境进行适应,但是并没有从低速到高速全包线模拟“天蛾”的能力。它更适合高空,在那里通过不断跳跃,一方面累计速度,一方面引诱敌人飞至更高的空域。如果对手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勉强追击,就会掉进他和他的机群设置的燃料陷阱。

如果宁欣意识到这次的对手是自己,他应该不会到30000米以下来找不自在。林沐萍的玄女C型更适合水平机动,而他的B型偏截击型,动力更强,擅长垂直机动。因此林沐萍制定的策略是先示弱,把宁欣的无人机小伙伴们,引诱到20000米的“临界点”,然后在剪刀机动中,消耗它们的能量。在这样的高度,它们既无法充分利用气动舵面也无法充分利用矢量控制,滚转率会很难看,优势会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宁欣的僚机可以做出超过40G的瞬时机动,因此林沐萍也要安排自己的僚机纠缠住它们,一旦宁欣失了方寸就会向高空跑,而那时候她会亲自把他解决掉。 sHmhF0KevpIFdxwFsY8MF41yrtn3qZnM5sj3OxMeD+8c9VxbUNT9iNtIgRtYuSQ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