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打开这架编号为017的承影A型机甲开关,迅速对含光以及它的6架承影B型子机甲状态进行了一番检查。作为由航空工业承研的动力甲,由有人机甲和无人机甲构成的这套作战系统,延续了空军僚机系统的网络作战思维。以有人机甲为核心,操控另外几架尺寸或大或小的无人机甲进行战斗、侦察、通讯和火力支援等任务。尤其是在复杂的地下环境中,这一作战思维无疑极大地提高了灵活性,并且为前线战士们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作为“天行者”,李旭可以在头盔的增幅作用下,跟他的子机甲系统进行几乎毫无延迟的快速交互,从而如臂使指一般,控制整个小队同步进行行动。换句话说,那些散布出去的子机甲,就像李旭延伸出去的一部分肢体,极大地突破了人类脆弱的血肉之躯带来的局限性。
承影机甲系统更独特的一点在于,当子机甲与控制核心失去联系之后,还可以通过蜂群算法,自主进行配合作战。当然,迄今为止,李旭的强大能力让他还从没有对自己的子机甲失去过控制。
完全不需要面板显示,李旭的大脑马上得到了017号承影A型有人机甲和0171至0176承影B型无人机甲的状态信息。事实上,紧急情况下,李旭甚至不需要手动打开机甲开关,完全可以遥控启动机甲。这也是“天行者”的特殊技能之一,在增幅设备的帮助下,他们的“意念”简直具备了实物的力量。而像李旭这样出类拔萃的“天行者”,甚至不需要增幅设备就能够完成这个操作。
七架机甲的电池已充满,信息交互流畅,李旭深吸口气,黑色的承影A迈开沉重的步子走向黝黑的洞穴,六架白色的承影B呈阵列队形紧随其后。
李旭走进黑漆漆的通道后打开了探照灯,他的视野内不断闪现其余六架机甲传感器拍摄到的画面,实际上,这些画面并不是通过头盔显示系统在眼前显示的,甚至不是投射在视网膜上的,而是直接在他大脑里生成的。
他这样的“天行者”可以通过头盔内一套电磁感应装置对脑电波进行信号调制,从而实现对外联机械设备的控制。而普通人之前只能像很久以前的那部老电影《黑客帝国》那样,在脑后钻一个洞,才能部分实现这样的能力。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不需要那种血糊糊的方式了。但普通人想要实现类似的操作,外接设备依然比“天行者”复杂得多。
“天行者”的这种大脑通信能力,不是通过后天训练可以得到的。中国自50年代启动“天行计划”,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所发现的“天行者”也不过不到十万人,实际上,中国现在登记在册的“天行者”,不过近万,作为飞行员或者全平台驾驶员参与了“南天门计划”的,不过一千出头,以“南天门计划”180个鸾鸟平台的总数来说,每个平台分配到的“天行者”不到10人。即便从维稳方面考虑,中国没有采取强制检测措施,使得可能有更多“天行者”未被发现,也足以看出这类人群的稀少和罕见。即便在全世界范围内,现在公开的“天行者”数量也不超过十万人。
不过百年的研究下来,人们对“天行者”的研究还是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至少已经弄明白“天行者”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大脑中的突触与现有的任何一种突触都不相同,这种丝毫找不出规律的特殊性,令“天行者”拥有了出类拔萃的洞察力,或者说,精神力量。具体体现在,他们的大脑记忆能力更强,有的人甚至堪比电脑;他们的反应能力更快,远远超过最优秀的奥运选手;他们一心多用的能力更强,这个在玄女战机和承影机甲控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般情况下,他们的身体素质也远超常人……譬如李旭,他的精神简直具有实质一般的力量。
李旭两岁时,结合对硅基生命体的研究,研究人员已经发现“天行者”之所以产生这种突触的突变,可能是受到过硅基生命体感染。虽然由于“天行者”不具备遗传性,研究人员依然没有弄明白这种感染机制,但结合“天行者”在异常天灾出现时比较普遍存在的异常表现,但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天行者”跟“硅基生命体”存在一种联系。目前尚无法确认这种联系是否出于部分科学家大胆提出的“量子纠缠”设想,但现在对这种联系的观察和分析,无疑已经成为研究“硅基生命体”的一个突破点。
承影机甲编队隆隆走进黑暗,李旭沿着沃森小队的原路向下方前进,随时观测着绵延至地下深处的制冷设备损毁情况以及洞穴坍塌情况。地面不时发生震动,研究表明,这种地质活动的活跃,很多是由于硅基生命活跃引起的。
李旭走到岔路口,开始呼叫沃森。呼叫重复了多次,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沃森的回应。他注意到由于坍塌的关系,地面上覆盖着掉下来的石块和泥土,可以清楚地看到沃森小队通过时留下的痕迹。他测试了一下这里跟控制中心的通信,在确定通信畅通无阻后,带着自己的小队,进入了沃森刚才进入的洞穴。
这些四通八达的洞穴,都是当初硅基生命大量增殖时产生的。在文件中,这些地下区域被称作“蜂巢结构”,实际上真正的蜂巢由大量六角形蜂房组成,相当规则,硅基生命滋生的迷宫则显得乱糟糟的,更像是白蚁的巢穴,或者喀斯特地貌中常见的溶洞——经过上次在这里发生的短兵相接,人们已经知道,硅基生命体的运动,从某种程度上看非常像液体的流动,或者更具体一点,像水银的流动,但在受到攻击时,它们却又体现出一定的晶体特征。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机制,才能让硅基生命体表现出这种在液态和晶体之间自由转换的特征。
这些巢穴的占地非常巨大,据推测,大到可以把几座珠穆朗玛填进去,当然这仍然是无法证实的,因为人类的装甲力量,还无法深入地壳太远,到密布岩浆的区域一窥究竟。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其规模之大已经影响了地球的重力分布。这一度引起了知情人士的恐慌,因为这意味着,这种能够引起普通人陷入恐慌的“硅基生命体”,其数量非常可观,甚至有可能影响人类的生存。这个消息一旦被泄露出去,很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动荡,因此一直处于严格保密的状态。
后来,中国政府以科考为名,在洞穴外建立了环境监控试验站,监控地下的硅基生命体活动。这个监控站配备一个中等规模的机甲编队,每天都会由无人机甲深入洞穴深处的冰层“封印”处,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和冰层厚度。这个编队配备武器,可以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迅速反应,为后援部队的到来争取时间。监控站还包括一个规模庞大的制冷系统,在所有洞穴深处选择具有“关卡”作用的位置建立了由厚达近百米的冰层构成的封印,用以隔绝地下的那些神秘的生命体。
李旭继续前进,进入到空旷的洞穴深处中,沿着制冷系统的管线小心前行。机甲的探照灯无法照亮整个巨大的空间,他迅速用毫米波雷达测绘了整个空穴结构、建立空间信息,以便在意外发生时能够在黑暗环境中掌握一点儿先机。实际上,当初布置制冷系统的时候,当时的工作人员已经对地下洞穴的空间信息进行了测绘,但是由于硅基生命体的存在,这里的洞穴结构并不特别稳定,即便监控站定期进行测绘,现在的洞穴结构也很可能跟上次测绘结果有了一定的出入,因此李旭现在对洞穴进行即时测绘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机甲顶部的探照灯,随动于李旭的视角,照亮了眼前的一片区域。李旭一边观察着洞穴内的情况,一边留心扫频仪的动向,不放过任何一点蛛丝马迹。承影A和其余六部体形略大一些的无人机甲呈V形队列走过空旷地带。在这个洞穴尽头,毫米波雷达已经发现了前面挡住去路的凸起物,是一片巨大的水晶。其纯度之高,可以用晶莹剔透形容,它突兀地矗立在那里,显然不是什么天然矿物。
这种二氧化硅晶体,是硅基生命存在的一个最明显的迹象。水晶被看作硅基生命的重要伴生物,如同人类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它的代谢产品像是固体二氧化硅,但是具体如何排泄出来还没有观测报告。人类至今没有捕获到活的硅基生命。
而且,在监控站周期性的巡逻下,这个晶体根本不应该出现在“封印”之外,这进一步说明,地下的硅基生命体的确出现了异动,它们正在再次尝试突破到地面。
“我正沿着沃森的路线前进,也找到了水晶,但是还无法与沃森取得联系。”
“小心些。我收到了你建立的空间信息,比上次的测绘结果更复杂了,简直是个迷宫,别绕糊涂了。”刘侃的回复有些延迟,这种复杂的地下环境为通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幸好沃森小组在一路下行的过程中修复和释放了一些中继设备,才让通信没有中断。
李旭控制自己的两架侦察型机甲走到最前面进行侦察,一架使用微光夜视,另一架则使用红外夜视。其中微光夜视主要用于观测硅基生命体,而红外夜视则用于搜寻沃森和她的小组成员。
他继续小心前进,观察周围异动。这里已经是地壳极深处了,哪怕没有硅基生命体的影像存在,普通人在这样的地方也极容易产生恐怖心理,甚至精神崩溃,但李旭的精神依然高度集中。分布在所有机甲上的全部传感器,暂时都没有发现任何有用线索,但是他分明嗅到了诡谲的气味——战场直觉,一直是“天行者”的一个奇怪的优势。
硅基生命不是人类容易理解的东西,迄今为止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孵育出碳基生命的最高只有几十摄氏度的有氧环境其实并不适合甚至会克制它们生存,但二十多年前,它们却出现在非常接近地表的这个洞穴中;它们其实很难被侦测到——不发光,几乎不辐射热量,肉眼也不容易看到,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它们应该是主动出现在人类面前——从这种行为模式上判断,它们更像具有向难而行勇气的一种智慧生物。根据当年的战斗过程来看,它们似乎是不死不灭,可以无限增生的,哪怕被急冻后击碎,这种增生机制依然存在,可是它们却留下了水晶一般的“残骸”或者“遗蜕”。更不用说,每次它们出现时,就如同是从虚空中跳出来一样。
关于这些谜一样的特征,SLIRA的研究人员有几个猜测,但是所有的研究都只能基于二十年前获得的完全重化的残骸,所以还无法得出可验证的结论。所谓重化,就是指在战场上“捕获”的液体硅基生命体会逐渐变重,完全违反质量守恒定律,在这期间还会显示各种反物理常识的特征,最终它会变成一块平平无奇的半透明碎片,不再有新的变化,所以李维诺夫寄希望李旭能带回一些硅基生命的“活体”回去,完成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