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的话

1953年,浙江莫干山。毛主席在山顶向赣东北方向远眺,对身边一位方志敏的同乡和部下说:“方志敏同志是有勇气、有志气而且是很有才华的共产党员。他死得伟大,我很怀念他。”

1935年,方志敏被秘密枪杀,烈士的遗骨一直没有找到。1955年,党中央做出了寻找方志敏遗骨的决定。

1957年春,在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化纤厂工地上,工人们发现一堆骸骨,其中一对胫骨还戴着脚镣。经当年看守所所长辨认,这正是方志敏烈士牺牲时所戴的脚镣,由此判断套在脚镣上的胫骨正是方志敏烈士的。同时,司法部将方志敏的身高、体重、年龄以及尸骨入土二十多年等信息与骸骨信息一一确认,共鉴定出其中有九块为方志敏烈士的遗骨。

由于历史原因,方志敏烈士的遗骨当时并未下葬。二十年后,1977年8月6日方志敏烈士殉难42周年纪念日,人们终于迎来了一个迟到而隆重的葬礼。烈士的遗骨安葬在南昌市西郊梅岭,墓碑上是1964年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苍劲有力的大字——“方志敏烈士之墓”。

毛泽东题写的“方志敏烈士之墓”

1984年,邓小平同志为《方志敏文集》题写书名。1985年,该文集出版发行。

199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方志敏同志是我们党的骄傲,人民的骄傲。在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重温了方志敏同志英勇就义前的豪迈誓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方志敏是谁?他是怎样牺牲的?为什么大家都要纪念他?

1899年8月21日,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世代农民的大家庭里。幼年时代,启蒙老师严老先生认定酷爱读书的方志敏必能成才,让自己的女婿乡绅张念诚,收养了他并供他读书。然而当方志敏目睹了张家对穷人的逼租、剥削后,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宁可辍学回家务农。直到十七岁那年,才进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

有一次,方志敏搭乘外国轮船,船上一个二十多岁的士兵、一个四十多岁生了病的工人和一个妇人因为没买票被抓住了。士兵和工人挨了藤条竹片的毒打不算,还被绳子捆住双脚,缚在船沿的铁栏杆上,然后被抬过栏杆向江内吊下去。人不浸入水内,离水面还有一尺多高,只是仰吊在那里,被轮船激起的江水溅沫,急雨般地打。任凭那士兵被吊得大声哀叫,吊他们的管事人和那些打手也只是“好玩!好玩!”地叫着跳着作乐。方志敏看到这一幕,“头像发热病似的胀痛”,几乎要放声痛哭出来。他说,这是他永不能忘记的一幕悲剧!那鞭子不仅是在鞭打那三个同胞,更是在鞭打中国民族,痛在他们身上,耻在自己脸上!青年方志敏开始了解救中国的探索。

方志敏手迹

1922年,方志敏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方志敏与毛泽东、彭湃等同志同时被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领导农民运动。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明确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方志敏从事农民运动比彭湃晚几个月,比毛泽东早几个月。方志敏同毛泽东、彭湃一起被公认为“农民大王”。“五卅运动”爆发后,方志敏参与组织成立反对帝国主义残杀上海同胞的“沪案交涉江西后援会”。在这段时间,他白天开会演讲,晚上写宣传单标语,积劳成疾,感染了肺痨反复吐血。但每次只要身体稍微恢复一点,便立刻投入到艰苦的工作中,之后几年,方志敏都是如此,身体的羸弱从未动摇他革命的信念。

“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回到家乡江西弋阳一带发动农民武装起义。1928年至1933年,方志敏领导起义,坚持武装斗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并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和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等。他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他提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打不打操之于我。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就跑”的游击战术;创造性地推广了地雷战,把人民战争提高到新水平;创立了股份制,发行红色股票;设立对外贸易处,沟通苏区与非苏区经济;修建了列宁公园、学校……他创建的苏区被誉为“方志敏式根据地”。在中共临时中央局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方志敏被补选为中央委员。

1934年10月,红十军与由红七军团等部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会合,组成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率部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到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被七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于江西怀玉山区。方志敏率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又突入重围,1935年1月不幸被捕。

方志敏(中)和被捕的战友

方志敏在国民党南昌行营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关押历时半年多,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表现了“头颅可以断,信仰不可移,气节决不丢”的共产党人的英雄本色。他利用敌人为劝降给他的纸笔,从入狱后第五天开始写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中,他完成了《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十几篇文稿,近十四万字。他用炽热的感情和全部心血,总结自己毕生的革命经历,倾吐对党、对国家的一片赤子之情,为同志们留下了一笔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精神遗产。

1935年8月6日,蒋介石下达“秘密处死”的命令,年仅三十六岁的方志敏在南昌市下沙窝英勇就义,将最后一滴鲜血泼洒在他热爱的这片苦难的土地上。方志敏牺牲后,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首次把为救国而捐躯的方志敏列为民族英雄。

方志敏烈士的狱中手稿无疑是十分珍贵的。为将手稿顺利从监狱送出,方志敏在狱中不懈游说,争取到国民党中同情革命的胡逸民和高易鹏。方志敏把自己亲自编排的手稿,通过单线联系交给他们。而后又转由胡逸民的妻子向影心、高易鹏的女友程全昭,先后从狱中传出。其中一部分手稿,通过多方辗转送到上海,经过鲁迅等人的秘密收藏,最终送到上海地下党秘密联络点。

1940年,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重金买下了方志敏的遗作《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办事处负责人叶剑英读过方志敏遗作心情沉重,感慨万千,在其被俘照片上题写七言绝句一首:

血战东南半壁红,

忍将奇迹作奇功。

文山去后南朝月,

又照秦淮一叶枫。

1979年,叶剑英元帅将此诗书写题赠给与方志敏并肩战斗过的粟裕大将,并加上了题目《读方志敏同志狱中手书有感》。

1940年,在重庆的郭沫若读了方志敏的遗作和叶剑英的诗之后,也是心潮难平,随即和诗七绝一首:

读方志敏自传(次叶剑英韵)

千秋青史永留红,

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

弋阳依旧万株枫。

“正学”指明人方孝孺,因书房名为“正学”,故人称“正学先生”。方孝孺是鲁迅笔下“硬气”的代表,一生志存教化。这里以方孝孺借指方志敏的革命事迹为正学的功业。

《可爱的中国》手抄影印本

《清贫》手抄影印本

方志敏留给后世的十多篇文稿,是无比珍贵的财富。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之时,方志敏为自己的祖国母亲奉献了所有的赤诚。阅读这些文字,将带你走进那个陌生的时代,走进一个革命者的内心,让你看到那黑暗的时代里一位英雄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和他那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

这本书收录了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可爱的中国》《死!》《清贫》《狱中纪实》等篇章,还收录了方志敏入狱之前的作品《哭声》谋事》等。从中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方志敏,感受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为我们未来的人生树立标杆,指引方向。 M+keJ0ZQ1G1BMg0TRnKmemH9JRpLU6pwavGIYUMGnjbGsD9kjSvkijVuQxebu4l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