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时光并不易碎
(代序)

微博微信兴起后,文化不论高低,受众不分老少,皆有捧奉手机的嗜好,传统媒体便日渐式微,近年来出现的各种短视频平台加剧了这个趋势。因为曾经被垄断的新闻赋权丢失了,随随便便哪个个体都可以对外发布新闻。多如牛毛的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号都在消费着权威信息源发出的声音。传统媒体付出高昂成本采编出来的劳动成果也一样难以幸免,并且也普遍没有侵权一说。信息在当下是最不缺的资源,也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因此,专业媒体单靠刊播新闻难以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此时此刻,有个性的新闻评论越来越显示出了其存在的必要和价值。

和新闻一样,评论也是易碎品。但好的评论文章所持有的观点可以引导用户思维,帮助媒体机构建立一定的品牌形象。绝大多数的新闻事件如尘埃般终被时光覆盖,但也有少量的因为有重磅评论的升华,成为难忘的意象,闪耀在历史的长卷中。这是当下传统媒体越来越重视新闻评论的原因。从中央媒体到省市级党报,从地方网站到都市类媒体,发布对新闻事件的观点和抢占新闻第一落点已经变得同等重要。如同舆情管理中的“及时发声”和“如何发声”,已然成为媒体的一项基本要求。

在我国新闻史上,新闻评论历来备受推崇。一百多年前,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陈独秀、李大钊在他们创办的《新青年》《每周评论》上,发表的很多具有针对性和战斗性的评论文章,是民主革命运动的先声。继“五四”运动后,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党的早期活动家、宣传家,开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从事评论写作,极大地推动了评论的发展。进步新闻工作者邹韬奋依托《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张季鸾依托《大公报》,写作并发表了大量一针见血、葆有新意的评论文章,他们为新闻评论文体的不断完备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等许多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写社论和评论文章,成为我党在全国解放前新闻评论的典范。《毛泽东选集》中,就有大量文章是作为新华社、《解放日报》的社论、评论发表过的,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将革命进行到底》《别了,司徒雷登》。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评论在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节点也显示出了它的特殊地位。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发表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1995 年 6 月 2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论孔繁森的时代意义》,对孔繁森精神实质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孔繁森精神的理解,对全国深入开展学习孔繁森活动发挥了极强的导向作用。

评论的重要性反向对评论写作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胡乔木说过:“评论和述评是一种高层次的新闻报道。”从事新闻工作应该尝试并要学会撰写新闻评论,这是现实需要,也是一项基本功。新闻评论既是判断一家媒体政治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显示其从业者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它的主要特征有这么几点:一是具有较快的时效性;二是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三是具有较深的论理性;四是具有较广的群众性。新闻评论来源于新闻,时效性不言而喻;政治性是要求对接中央、上级的政策和中心工作;论理性则是要求摆事实、揭矛盾、发议论、讲道理,追求分析精准、说理明快;群众性说的是大众化、公益性,从语言到道理,都要通俗易懂、接地气。

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余年,我写过不少新闻,以通讯、消息为主,有时根据领导或编辑要求撰写一些短评、记者手记之类的文字,很早就认识到评论是新闻良好的补充形式,是立体构建新闻报道强势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尝试写作一些正论、社会新闻评论,或者根据时事、热点写了一些随感,刊发在自己供职的媒体,也有一部分发表在其他报、刊、网。不管在什么平台,始终感觉新闻评论都是受到媒体和舆论重视的一种文体。从事一线新闻采写的记者和通讯员对新闻事件进行了深入采访,有真情实感,更应该写一点新闻评论,帮助用户理出报道主线、捕捉事物本质。

宏大者如时代发展,细微者如个人命运,都需要清晰的参考和指引。评论尤其是重要评论就是那黑暗中的灯塔、迷雾中的航标。倘若媒体不及时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的观点,那么在混沌不清和信息垃圾遍地的当下,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失语。

但愿我们能看到更多精彩的新闻评论。 J+cDEzGsRWrjVrQDFlYye9xpphXKbrcZuMxoyYEu53FODTEYXGKJq+Lz0gkkcG8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