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于1927年,创立时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医学院。1932年,独立为国立上海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简称“上一医”)。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简称“上医大”)。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组建成为新的复旦大学。2012年,新的上海医学院成立,作为复旦大学党政的派出机构,行使相对独立的管理权限。2017年,中共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工作委员会成立,是学校党委的派出机构。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签约,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

1956年,经卫生部批准,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率先成立中医藏象研究室,这是上海市最早建立的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机构。其后在20世纪70年代,肿瘤医院成立了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室。1985年4月,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创建(后更名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由分布于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医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和儿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室联合组成,为国内设立的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先后由沈自尹教授和王文健教授领衔。1997年,沈自尹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更进一步奠定了该所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创建之初,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下设针灸神经生物研究室、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室、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室、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室、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研究室、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室、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研究室、中西医结合肺病研究室、藏象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等,分布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及其五所附属医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是中国第一批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是我国最早设立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是我国最早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单位之一。

2016年9月,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升级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共有专业研究人员200余人,基本架构为14个二级研究所,分别为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所、中西医结合针灸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研究所、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所、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所和中西医结合药物研究所等,下设国家级重点专科肿瘤科、肺科、神经科、妇产科、儿科、老年病科。先后拥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学者,如沈自尹、戴瑞鸿、于尔辛、李超荆、余瑾、陈泽霖等。主要研究领域有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方向、中西医结合针刺疗效机制研究方向、中药药理及新药开发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大疾病或疑难疾病研究方向等。多年来培养硕博士百余名,先后承担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上海市的科研项目百余项。

2002年复旦大学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拥有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全部两个重点学科的单位,并组成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由王文健教授任系主任。2007年通过全国重点学科考评后,成为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国家重点学科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两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所组成。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博士点(1981年首批获准),是全国最早开展中西医结合针刺原理研究的单位之一;1983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1989年起入选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建立全国第一批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成为全国第一批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同为全国首批博士点,是由华山医院、中山医院、肿瘤医院、儿科医院和妇产科医院5所附属医院的相关科室组成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

以1961年卫生部批准华山医院成立藏象研究室为基础,联合中山医院、肿瘤医院、儿科医院和妇产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组成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本部设在华山医院。该学科为目前全国最大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群体,具有宽厚扎实的学科基础,覆盖面广,专科性强。2002年通过全国重点学科考评后,成为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①肾本质研究及其在内科、儿科、妇科病方面的临床应用。②中西医结合代谢病研究。③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研究。④特发性性早熟发病的病因及中医药治疗机制研究。⑤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⑥中西医结合针刺效应的机制研究。经过长期积累,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多年来先后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及面上课题等,数十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成果表彰。近年来,先后获得多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际合作研究基金,还与意大利、英国等开展合作研究;在国际SCI系列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学科先后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1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1名,还有全国性学会各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多名。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在国内一直负有盛名。在历年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中,曾获得了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3篇优秀博士论文,还培养全国优秀博士后1名。

本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开展了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1958年,毛泽东主席批示要求进一步开展“西学中”工作,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上海第一医学院校领导非常重视,积极响应。当时,全校动员了上千人参加针灸和中医理论的学习,并抽调有临床经验的西医上百人脱产学习中医2年,并进行专题研究。当时,组织决定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的内科医生沈自尹跟从著名老中医姜春华(当时是华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学习。1959年,两人同时获得中央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金质奖章,成为上医中西医结合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著名老中医姜春华、内分泌学家钟学礼、生化学家李亮、顾天爵,都积极参与肾本质的研究。他们合著的《肾的本质》成为中西医结合事业中有重大影响的传世之作。还有像李超荆、俞瑾、于尔辛、蔡松年等医师脱颖而出,后来都成为成就卓著的中西医结合专家,并形成上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的宽广基础。

20世纪60年代,我国独创的针刺麻醉术在大手术中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上海第一医学院基础学科的一批教师,抓住契机,开始从事针刺麻醉与镇痛原理的研究,涌现出曹小定、程介士、何莲芳、莫浣英等一批针刺原理研究专家。20世纪70年代,更多的基础学科教师投身于这项研究中,其中包括著名药理学专家许绍芬、张安中、形态学专家周敬修、黄登凯、李宽严等。“文革”后拨乱反正开始时,许多同志纷纷归队重新回到各教研组,而1975年调集各教研室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新成立的针刺原理研究室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当时的学校领导冯光同志、朱益栋教授深入基层,在倾听群众意见后,果断地做出保留队伍、继续发展的决定。这就为1981年正式建立中西医结合博士点、1983年成立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奠定了基础。

上海第一医学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于60、70年代,到80年代以后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阶段。当时,在基础研究方面,中西医结合针刺原理研究(重点研究针刺效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除了在针刺原理研究室(1985年升为针刺原理研究所,同时,又成立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蓬勃开展之外,生理学教研室李鹏、姚泰、郭学勤等老师在徐丰彦教授指导下,也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梁子钧老师用血液流变学技术研究中医“活血化瘀”治则,还在血黏度计等多项科技开发中取得成果。金惠铭老师应用微循环研究技术开展微血管功能调节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后来还专门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微循环科研实验室。顾天爵教授领衔的生化教研室中许多老师长期支持华山医院的肾本质研究,更是该校中西医结合研究事业中基础与临床密切相结合的一个范例。在临床研究方面,上一医的各附属医院更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沈自尹医师领导的藏象教研室于1985年升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成为组织和团结上医各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力量的核心。在华山医院,从肾本质研究发展到证本质研究,重点对肾阳虚证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诠释,证实肾阳虚的调控中心位于下丘脑。而心内科的戴瑞鸿医师,在中药苏合香丸的原方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研制成麝香保心丸,成为国内外家喻户晓的救命药,冠心病患者的必备药。在中山医院,心研所杨英珍医师探索黄芪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取得显著成绩。秦万章医师的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陈泽霖医师的中西医结合舌诊研究等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在肿瘤医院,于尔辛医师应用中医健脾理气方药治疗肝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因而门庭若市。在妇产科医院,李超荆和俞瑾医师在中西医结合妇科内分泌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在国内外负有盛名。在儿科医院,时毓民医师在应用滋阴泻火合剂治疗女性儿童性早熟时取得显著疗效。在眼耳鼻喉科医院,蔡松年医师的中西医结合眼科及张重华医师的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各有特色。此外,在应用针药复合麻醉开展手术中,华山医院江澄川医师的颅脑手术及眼耳鼻喉科医院黄鹤年医师的新喉再造手术等都曾多次获得部级以上成果表彰。

图3-1 张重华

张重华(1940— )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终身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指导老师,曾任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73年参加上海市第五届“西学中”班,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如鼻出血、顽固性鼻窦炎、嗅觉障碍、声带白斑、过敏性鼻炎、耳鼻喉科情志性疾病等。创建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中西医结合鼻病中心,曾经担任中华医学会和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410例难治性鼻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鼻止血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

坚持中西医结合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长期以来的办学特色和传统,因此,中西医结合也一直是上医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发展至今,上海医科大学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已经成为全国高等院校中一面鲜明的旗帜,在国内外均有着重大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上医大的中西医结合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该校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在第二次全国重点学科评比中双双获胜,使合并后的新复旦大学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中西医结合重点学科的高校。2002年,上海医学院正式组建中西医结合系,首先从课程教学着手,促进了这两个重点学科的密切联系。2004年,该校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在全国性评比中名列第一。在2007年的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这两个重点学科均再次顺利通过评估。在201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复旦大学的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位列全国第二。2017年12月复旦大学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

一、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1986年上海医科大学针刺原理研究所成立。从1958年起徐丰彦教授等就开始针灸原理研究,1964年起开展针刺麻醉机理研究,1975年起曹小定等老师组建了独立建制的针刺原理研究室。1985年正式命名为针刺原理研究所,设有神经生理、神经药理、神经形态、神经生化、临床生理、计算机技术等实验室,后来又增加神经免疫及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198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研究所还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与卫生部共同任命的“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是我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影响的窗口。

实践证明,针刺原理研究的科研工作不仅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建设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我国神经生物学的科研和教学的发展。1992年,上海医科大学在此基础上联合全校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力量,经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等批准,建立了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以针刺原理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为针刺原理研究提供坚实的研究基地保证。针刺原理研究所则为该重点实验室提供坚强的研究力量。两者密切联系,共同为发展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神经科学研究事业做出贡献。1994年起,经人事部批准设立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该实验室许绍芬教授的《针药结合提高镇痛作用的临床应用与机制研究》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针刺疗法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的排头兵,受到WHO和各国的重视。加强针刺原理研究必将进一步推动针刺疗法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应用意义。作为全国中西医结合针刺原理研究的学术带头人,曹小定教授强调中西医结合针刺原理研究与神经科学的密切结合,早在1985年带领建立神经生物学教研室,于20世纪90年代初又建立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以来,中西医结合基础国家重点学科在吴根诚教授等带领下,与复旦大学、哈佛大学等国内国际神经生物学、免疫学、天然药物化学等研究力量广泛开展合作,在针刺镇痛和针刺治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及针药结合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研究内容较集中,科研水平较高,在国内外具有优良声誉,在高层次研究项目的承接、国际SCI论文的发表、科研获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优秀博士后等硬指标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图3-2 吴根诚

吴根诚(1946—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西医结合系常务副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主任,针刺原理研究所所长,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针刺麻醉分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

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针刺镇痛及针刺调整效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曾担任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针药复合麻醉及镇痛》全国协作组长,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中医专项针麻镇痛课题组组长等。先后获国家级成果表彰3次、省部级成果表彰15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0年)各1篇,培养全国优秀博士后(2005年)1名。发表SCI论文(包括 Pain,Journal of Pharmacogenetics,Neuro pharnacology 等)、论著近百篇。

二、华山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所、运动与康复研究所、药物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创建于1907年,前身为中国人自办的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为中国培养了最早一批现代医学人才。如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冠名医院。1992年,医院首批通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是国内最著名、最具国际化特色的医教研中心之一。医院医疗技术力量雄厚,著名专家云集,拥有院士3名、“长江学者”7名、“国家杰青”5名、“973”首席科学家4名、终身教授22名;国家级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近40名,上海市级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或副主任委员60余名。

华山医院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科成立于1954年,是上海市综合性医院中最早设立中医科的医院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中西医结合医教研基地之一,我国著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姜春华、沈自尹、王文健教授等先后担任科室主任,现任主任为董竞成教授。经过长期的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目前已形成老中青结合的较强的学术队伍。该科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上海市名中医2名。沈自尹和王文健曾先后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和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董竞成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呼吸病重点专科协作组大组长兼主攻病种哮病协作分组组长。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是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国家重点学科核心单位,也是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系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的挂靠单位。2008年该科被评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同年该科成为“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单位,所辖实验室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

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拥有门诊、中西医结合病房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临床设有中西医结合内科、肿瘤、老年病、针灸、推拿、外科及痔科、皮肤科和妇科等专科,其中中西医结合肺病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老年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哮喘和过敏性炎症专科、糖尿病专科和冠心病专科被上海市卫生局命名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华山医院王文健名中医工作室是恽氏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传承基地,王文健教授是流派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近年来工作室梳理了恽氏中西医汇通派的主要治学风格,其特点为抓住学科发展的关键和重大科学问题,以包容、共享、创新,注重优势互补为特色,强调与时俱进。其主要核心理论涉及的都是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如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病证关系研究,以及脏象学说科学内涵及应用研究等。名中医工作室在流派传承方面体现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

呼吸病专科和老年病专科是该科发展的重点,内分泌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是该科的特色。呼吸病专科重点病种为哮病,所负责制定的我国中医药哮喘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已在全国肺病协作组相关单位内进行推广。老年病专科则于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在科学研究方面,该科先后承担“973”计划、国家攻关项目,“985”学科建设项目,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和部、委、省市项目近百项。沈自尹、王文健教授长期从事“肾虚证的科学内涵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通过几十年的工作,阐明了肾阳虚患者具有下丘脑垂体及所属的靶腺具有亚临床的功能减退,以及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方面的隐潜型改变,并在相应的基因表达方面有所表现,该项研究在2010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还提出了“同病异证,同病异治”和“异病同证,异病同治”“辨病和辨证相结合”,以及“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等对中西医结合实践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观点。后来在病证关系方面,王文健教授又提出“同病类证,同病类治”的观点,对临床中西医结合在病证关系方面的偏差进行纠正。早年在华山医院工作的陈泽霖、戴豪良教授启动了舌诊的现代研究,对各种舌象的表现与内在病理改变的意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在国内外也有重要的影响(这项研究后来转至中山医院继续进行)。在内分泌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王文健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提出了“脾虚不化”,导致郁热、痰湿、瘀血积聚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机,创制了益气化聚的治法,明显提高了代谢综合征患者在血压、血脂、血糖和微量白蛋白尿等方面的疗效。董竞成教授带领的呼吸病专科长期坚持“肺肾相关与肺肾两虚证的科学内涵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以补肾益气、清热活血等中西医结合的治法显著改善了呼吸病的疗效。

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重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培养质量,利用重大课题为载体,努力推动国内、国外联合培养的模式,支持年轻医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扩大学科梯队人员的学术视野,加快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该科还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国家级学习班和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和欧美等多所世界著名大学开展合作与交流。

华山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有良好的氛围,除中西医结合科外,院内其他科室的中西医结合工作也非常活跃。如心内科戴瑞鸿、范维琥教授的气血相关理论研究和麝香保心丸的临床研究,秦万章教授在华山医院皮肤科工作期间的雷公藤治疗皮肤病和多种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呼吸科汪敏刚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哮喘研究,外科邓学稼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研究,传染科邬祥惠、张清波教授中西医结合肝病治疗研究,运动医学科许胜文与中医科合作开展的太极拳传统功法调身、调气、调息的机制研究等,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并在各自领域有积极的影响。

(一)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所

创建于1964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领衔的中医“肾”本质理论研究的发源地——藏象研究室。该研究所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肺病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病)恽氏中西医汇通派基地建设单位。设有藏象室、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及炎症研究室、中西医结合老年病与代谢性疾病研究室、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室、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研究室、中西医结合感染病研究室、中西医结合重型慢病研究室、方氏针灸流派研究室、中药药理药效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老年病学、呼吸病学、皮肤病学、心血管病学、感染病学等领域均具有重大影响。

研究所在基础研究方面以肾藏象的现代科学研究、证候研究、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致炎/抑炎平衡调控机制、肿瘤微环境与抑郁等方向为主,临床则以呼吸系统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皮肤病、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老年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为主,同时涉及各民族传统医学比较研究和新药开发。

(二)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运动与康复研究所

主要由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与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中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团队组成,致力于运动损伤诊治与运动康复治疗等方向研究。1994年4月15日成立的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研究所,是在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康复医疗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发展建设的。研究所以创伤康复、老年病康复为重点,以中西医结合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为特色。研究所分为临床、物理与运动治疗及功能检测三个部门。该所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多个国家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研究所依托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华山医院重点发展的特色学科之一、卫生部首批建设的全国骨科关节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ISAKOS(国际关节镜_膝关节外科_骨科运动医学学会)在中国大陆唯一授权认证的“关节镜与运动创伤教育培训中心”、上海市唯一的运动医学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上海市医疗卫生系统唯一的运动医学专科、上海市奥运会项目及世界三大赛冠军的医疗保障定点医院、上海市重大国际赛事首席医疗官单位,已成功治愈了百余名体坛名将。曾先后获得国家“973”“863”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卫生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市体育局、市卫生局、香港康体局等数十余项基金资助。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83篇)、主编或副主编专著10余部;担任国际专业杂志编委4人次;获省部级各类科研奖励10项。多人次名列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亚太膝关节关节镜运动医学会、上海市“百人计划”、浦江人才计划培养。“黄芪丹参注射液对骨骼肌损伤愈合的促进作用”的相关研究荣获中国体育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三)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药物研究所

主要由复旦大学药学院与华山医院中从事中西医结合药物相关的生药、天然药物、药物制剂、药理和临床研究的学术团队组成,致力于中西医结合药物的新药发现、作用机制、产品开发和临床应用研究。2016年,研究所依托的复旦大学药理学毒理学领域在US News& World Report的排名中位列国内第1名,全球第18名。药物研究所的建设发展依托于复旦大学药剂学国家重点学科、智能化递药教育部和全军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中药生药分析(三级)实验室等平台,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团队中拥有“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青”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国家青年千人”1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名,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在中西药物作用机制、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肿瘤与脑靶向给药系统、新型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发现及优化、基于濒危/珍稀植物宿主及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和相关疾病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三、中山医院及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开业于1937年,是中国人创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之一,隶属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命名。解放后曾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1年改用现名,沿用至今,是上海市第一批三级甲等医院。建院至今,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现有高级职称700多人。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基地。目前是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国家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脑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脑病、肿瘤)、全国示范中医科、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上海市优势专科(脑病、肿瘤)、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医神经、中医肿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经生理病理三级实验室等,是教育部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设有中医内科、中医神经、中医肿瘤、中医急诊、中医针灸等5个二级学科。

科室建设初期,全国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学家姜春华教授任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在全国较早开展“舌诊研究”“肾本质研究”“活血化瘀研究”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10多项。现任学科带头人蔡定芳教授,为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工作发展研究分会主任委员。

图3-3 蔡定芳

蔡定芳(1956—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就职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主任、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主任、复旦中山厦门医院中医_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副主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内科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名中医。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及神经内科临床与科学研究,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抑郁障碍等研究领域作出成绩。承担中日合作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疾病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等多项研究课题。培养硕士、博士50多名。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国家与省部级科学成果奖6项。主编专著《中医与科学》《肾虚与科学》《恽铁樵全集》《陆渊雷全集》《姜春华全集》《沈自尹全集》等多部专著。

目前中医科核定床位85张,年门诊人数达到16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近6000人次。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及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目前相关在研课题共17项,累计经费达2 000万元,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 24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专利1项。现设有中西医结合脑科专科门诊、神经生理和经颅磁刺激室、血流动力学检查室,脑病专科现有床位38张。

20世纪90年代在唐辰龙教授带领下开创了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参加了“小肝癌的诊断与治疗”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年来针对西医尚无特效疗法、西医难治性疾病、西药毒副作用大的肿瘤进行筛选,选定肝癌、大肠癌、胰腺癌3个病种为本学科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主要攻克方向,并逐渐加大对乳腺癌、胃癌、肺癌、食管癌等研究力度,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突显中西医结合_病证结合诊疗优势。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创建于2006年,前身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神经病学研究室,核心为中医药研究机构——神经生理病理三级实验室。实验室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西医结合脑病科、中西医结合急诊科等部门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其中,中西医结合脑病科、中西医结合急诊科等部门组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脑病科)。研究所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支撑。在我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科研、临床、教学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目前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神经科专家委员会和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挂靠该所。根据历史积累,研究所以急性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经变性疾病、抑郁状态的相关睡眠障碍等疾病为临床和基础研究方向。

四、肿瘤医院及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单位,是复旦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建院于1931年3月1日,是我国成立最早的,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医院设有徐汇院区、浦东院区两个院区,并与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高度融合、共同发展。

医院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个(肿瘤学、病理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肿瘤科、病理科、中西医结合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3个(乳腺癌、放射治疗、病理学)、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乳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3个(肿瘤学、肿瘤放射治疗、乳腺癌)、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1个(上海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1个(胸外科)、上海卫生重点学科1个(病理学)、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项目5个。设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拥有上海市乳腺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市病理诊断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分子影像探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肿瘤疾病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胰腺肿瘤研究所和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以及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等等。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1956年在国内肿瘤医院中首先建立中医门诊,1964年成立上海市卫生局所属上海市肿瘤研究所中医中药研究室,为国内最早成立的专业中医药肿瘤研究室。1979年由上海市卫生局更名为上海市肿瘤医院中医科和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室,同年部属、部批,名称同上。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尔辛教授采用健脾理气方结合放射、介入等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先后多次获得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科委二、三等奖,2005年被上海市卫生局授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肝癌特色专科。在继承于尔辛教授肝癌治疗经验的基础上科室又开展了以清胰化积中药为主配合放、化疗及HIFU治疗中晚期胰腺癌,并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到同行专家和患者的广泛好评。2010年被授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胰腺癌优势专科称号,2011年被卫生部授予国家中医专业临床重点专科。2021年成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单位。

图3-4 于尔辛

于尔辛(1931—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主要从事肿瘤的中医治疗、科研、教学工作,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晚期肝癌的诊治,临床恶性肿瘤辨证论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肝胆肿瘤。先后主持国家“六五”“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多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原发性肝癌》等医学专著5部。

科室主要从事各种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相关新药物的研发,重点关注肝、胆、胰腺癌。在于尔辛教授、刘鲁明教授、陈震教授、孟志强教授等中西医结合医家不懈努力下,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肝胆胰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方案,取得了显著疗效。科室门诊是以中医中药治疗各种肿瘤为主,部分患者作为放疗、化疗的辅助治疗和减轻毒副反应的治疗。专病门诊主要是针对中晚期肝癌和胰腺癌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该科研制的特色制剂有免疫冲剂、肺病冲剂、消瘤Ⅰ号胶囊等十几种,其中专病的特色制剂有熊胆消瘤胶囊、肝97 Ⅱ冲剂、肝病冲剂等4种以上。

图3-5 刘鲁明

刘鲁明(1951—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上海市名中医。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顾问,肿瘤研究所所长,美国得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客座教授。

刘鲁明教授擅长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肝胆胰腺肿瘤。学术兼职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康复及肿瘤分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会长等。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7项,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为《中国癌症杂志》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学报》等编委。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超过30篇),主编著作8部。

科室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肿瘤学项目承担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胰腺癌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组长单位,美国NCI国际中西医肿瘤中心挂靠单位。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0余项。其学术特色体现在从脾虚论治原发性肝癌,从湿热论治胰腺癌,辨病和辨证论治相结合中西医汇通治疗转移性肝癌。对胰腺癌、肝癌、鼻咽癌中医治疗临床和基础研究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基础研究方面包括肿瘤信号通路、肿瘤代谢微环境调控机制、肿瘤自噬、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等开展新分子位点的研究,重点开展了中医健脾理气治疗肝癌研究和清胰化积中药对实验性胰腺癌及实验性癌转移的基因表达谱分析,探讨中医药防治肝胆胰肿瘤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西医结合防治肝胆胰肿瘤的优势。

科室承担国家“六五”“七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共30余项,近3年来获得国家、上海市科委、卫生局以及美国NCI等科研经费1 500余万元,获国家部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其他一等奖1项、优秀奖1项。从80年代到现在,科室已培养博士15名,硕士23名。已经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国内外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现有床位60张。采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主要有介入治疗、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HIFU)、射频治疗、放射治疗、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生物治疗等。近3年平均每年收治住院患者约1 000人次。

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

1958年,原上海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设立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室,开展抗肿瘤中药的筛选、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前药理及作用机制研究,先后承担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课题,并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2000年以来,依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围绕胰腺癌、肝癌、转移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转化研究,于2003年起,与国际一流的肿瘤研究机构(美国得州大学MD Anderson肿瘤中心等)合作,更加侧重于早期临床研究,不断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目前正在开展传统中药疗法及针灸、气功等在肿瘤治疗方面的研究,双方互派人员进行科研交流、进修,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进行传统中药疗法及针灸等在胰腺癌治疗方面的研究。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所设立5个研究室:肿瘤中西医结合理论创新及中医肿瘤传承研究室;肿瘤中西医结合应用基础及中医证候研究室;肿瘤临床研究室;肿瘤中西医结合基础及转化研究室;中西医结合肿瘤转移实验室。建设内容:开展各类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进一步发展以临床前及早期临床研究为主的研发能力,紧紧围绕临床疗效,结合中医药临床研究特点,创新性地开展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建设目标: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确切且优势明显,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中西医结合肿瘤疾病研究中心。

五、妇产科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由中国首家妇产专科医院——西门妇孺医院发展而来,是美国人Margaret Williamson于 1884 年捐资创办。因创建时英文名为MargaretWilliamson Red House Hospital,被广大市民以及患者称为“红房子医院”,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百余年以来,妇产科医院在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之一王淑贞教授以及几代妇产科人共同努力下,规模不断扩大,学科发展迅速,培养并造就了郑怀美、袁耀萼、王菊华、唐吉父、张惜阴、李超荆、俞瑾、张振钧、庄依亮、黄敏丽、归绥琪等一大批专家和教授。目前,妇产科医院亚专科齐全,学科发展平衡,人才梯队完善,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全国知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在各级政府及领导的关心下,2009年起杨浦院区(沈阳路128号)投入使用。两院区总占地面积65亩,建筑面积84 600余平方米,核定床位820张。医院医疗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在职正高职称专家82名,副高职称专家144名,博士生导师31人、硕士生导师44人。年门诊量高达170万人次,住院患者7.4万人次。

医院妇产科学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妇科和产科双双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中西医结合妇科也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入“十二五”重点专科。医院还承担妇产科学国家精品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并相继成为首批上海市住院医师规培及专培基地之一。2013年度妇产科学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2017年获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设立上海市女性生殖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医院拥有上海市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重点实验室、妇产科研究所、上海市女性生殖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等妇产专科应用基础研究平台。近年来先后成为卫生部妇产科医院标准制定单位、卫生部首批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妇科四级内镜培训基地、卫生部华东地区妇科肿瘤培训中心、卫生部委托的妇科临床路径制定单位。此外,医院还是全国产科麻醉培训基地、上海市妇科临床质控中心、上海市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指导中心、上海市女性生殖内分泌诊疗中心、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月经病诊疗中心、上海市产前诊断中心等临床诊疗及研究中心、上海市人类生育力保存中心,以及拥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妇产科组织样本库及临床病例信息资料库等支撑平台。

中西医结合妇科创建于1958年,由沪上中医界名医唐吉父医师开创,后在享誉全国的名老中医李超荆、俞瑾、曹玲仙教授等的不断努力下发展壮大,形成特色。曾在国内首先不断深入研究证实中医“肾主生殖”对女性生殖调节作用,得到国内同行广泛认可和应用。1994、1996年由俞瑾教授领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月经病诊疗中心和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中西医妇科重点学科建设。2008年由王文君教授领衔的“中西医结合诊治自然流产”获批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建设项目。2014年成为全国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现有医生31名,教授、主任医师6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8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5名。在妇科生殖内分泌及妇科微创手术方面均有所造诣。现有床位65张,平均年门诊量约20余万人次,年均手术量2 000余例。

中西医结合妇科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的特色优势,将传统医学及现代医学有机地融合到临床和基础研究中去,在妇产科生殖医学、微创手术中均有独特优势。主攻卵巢功能低下、PCOS、反复自然流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绝经综合征、异位妊娠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针刺促排卵研究,同时开展对妇科良、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包括机器人手术、3D腹腔镜手术及单孔腹腔镜手术等,并对妇科患者术后康复性疾病如妇癌术后尿潴留、肠梗阻、化疗患者骨髓抑制等治疗效果显著。

科室成员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各种重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中之重课题及国家自然基金等20余项,研究领域涉及“肾主生殖”理论对女性生殖调节作用、PCOS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治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反复自然流产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掌叶半夏对宫颈癌相关机制研究、针刺促排卵、国际合作进行VitK3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应用研究等,研究成果先后获多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最早设立的科室之一。2007年设立上海市卫生局名老中医曹玲仙教授中医妇科工作室;2012年成立俞瑾上海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研究工作室;2014年9月起成立俞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中西医结合科还先后列入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复旦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的创新发展研究、复旦大学妇产科“985工程”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妇科重点专科、国家教育部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之一。下设生育调节、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绝经相关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4个研究室。

图3-6 曹玲仙

曹玲仙(1937— )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名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历任上海医科大学中山临床医学院中医教研室副主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副主任,中医科副主任,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

临床上擅长于治疗经、带、胎、产、杂诸症,月经失调,月经过多,闭经,痛经,不孕症,子宫功能性出血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经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子宫卵巢发育不良,习惯性流产,产后病等疑难杂症及肿瘤术后,放疗、化疗后调理。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有:《参茜固经冲剂治疗月经过多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及上海市科委二等奖,《更年春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等奖及上海市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宫泰冲剂新药开发》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等奖及上海市科委二等奖。

六、儿科医院及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原名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医院,创建于1952年,系由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分院3个医院的儿科合并而成后建成的。1998年原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合并后,改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单位、三级甲等医院,是集医、教、研、防、管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医院经过近70年的建设,儿科学科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专科分科齐全,临床疑难杂症诊治特色突出,目前共设50个临床专业医技科室,拥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2017年1月,医院获批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上海),担负辐射引领国内儿科事业发展的重任。医院为上海市唯一儿童传染病定点医院,在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中表现突出,获得国家及上海市表彰。多年来,作为国内顶尖的儿童专科医院,医疗资源辐射全国,复旦儿科医联体模式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荐的模式,在全国推广。

作为复旦大学双一流学科——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其中唯一的儿童专科医院,早在1954年就成立了中医科,1985年就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室,后扩大成为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儿科研究所,先后拥有顾文华、徐迪三、时毓民、蔡德培等国内知名的名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儿科专家。2011年,所在中医科获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儿科。除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以外,专科专病分类及优势病种突出,开设性早熟、少女妇科、肾病、慢性咳嗽、胃炎、厌食、肥胖、遗尿及冬病夏治、针推外治等门诊。20世纪7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开展儿童内分泌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和研究,首创儿童性早熟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临床诊疗系列方案,推广全国,成为上海市唯一的儿童性早熟中医特色专科,在全国享有盛誉。同时,还与肾脏风湿科合作,建立国内领先的中西医结合儿童肾病合作病区,合作诊疗儿童肾病、紫癜、血管炎等疑难杂症,并承担院内各科的会诊任务。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抗疫工作中,和传染科合作,深入抗疫一线,观察儿童的发病特点,采用中医药治疗新冠患儿,承担了全部上海儿童中医药疫病防治等重要工作。2021年成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单位。

中医科“恪守古训,中西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系统完整的诊疗体系。每年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中医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儿科学及研究生高级教程等相关教学。结合临床研究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先后获得包括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支持,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相关课题曾获国家和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培养了国内大批中西医结合儿科人才。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研究所

前身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儿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室,成立于1985年,1986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室,1998年改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室。2001年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研究室,共属于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系(教育部重点学科)。2013年建立上海市名老中医工作室(时毓民)/中西医结合名医工作室(蔡德培)并挂牌,2016年时毓民教授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时毓民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2015年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室在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建设项目支持下,迎来了新的发展的契机,在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成立之时,中西医结合儿科研究所挂牌并正式成立,并与儿科研究所及转化医学中心合作,实现人才及设备的共享。

成立35年来,儿科研究室主要致力于从事儿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及机制研究,尤以中医肾系(儿童肾病、遗尿、性早熟、月经病)、肺系(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儿童哮喘)、脾系(小儿厌食症、腹泻病、胃窦炎等)、肝胆系(黄疸、婴儿肝炎综合征等)、小儿多动抽动等脑系情志疾病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8项,卫生部、上海市多项科研课题,成果获国家专利1项。从1981年起多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等奖项,2010年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先后培养研究生40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pFBi2hML7TSzzAmN1iFWuwiZI075aOaWT3PH6BWFjEzd6vl4PlcnQExBeWIp1iG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