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上海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中西医结合方针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一大特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海也走在了中西医结合的前列,这与上海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分不开。上海在总体规划、经费保障、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中西医结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设立中医管理机构

195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央要求,纠正歧视中医的错误倾向,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加强中医管理工作,特批准上海市卫生局增设中医管理机构,并有一名副局长分管中医工作,中医处的职责和任务为: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病房的设置和业务指导;负责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设置、计划审核、科研招标、成果鉴定、评审和保密审定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这一管理机构的落成,保证了中医政策贯彻执行,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使上海中医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计划实施,层层落到实处。

中医处有制订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包含中西医结合工作在内的明确职责。自此,上海中西医结合工作有了明确的主管部门。中西医结合政策在不同年代具有不同侧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方面。按照70年粗略划分,前40年侧重人才培养,后30年侧重机构建设。

二、建设中西医人才队伍

1954年华东暨上海市中医代表会议后,全市各级医院即开展群众性的西医学习中医的活动。

1956年初,上海市卫生局成立“祖国医学学习委员会”,有计划、有领导地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同年4月,举办“祖国医学讲座”,结合宣传党的中医政策,介绍中医药一般知识。听讲者880余人,大多为医疗单位的高级西医师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干部。上海市中医学会和全市11个区卫生行政部门也陆续举办讲座,吸收各区的西医师、中级卫生人员和卫生行政干部参加听讲。不少西医向治疗某种疾病有专长的中医学习,掌握治疗该病的中西医两套本领。同年6月,按照“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教学方针,市卫生局举办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作为贯彻中医政策的重要步骤。研究班学习2.5~3年,选招学员57人,学习中医政策、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并跟随老中医临诊实习,1959年3月结业。此后续办至1989年共办9届,累计毕业学员671人,学员分布在全市70多个医疗、教育、科研单位,成为能运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医药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展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工作的骨干队伍。

1960年1月,上海市卫生局在开展群众性西医学习中医的同时,举办了首届在职学习中医研究班,聘请学术经验丰富的中医师成立教研组织,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学制3年。学员每周以两个半天听课、讨论,边学习边结合专业应用。经组织批准参加学习的有各医学院和市、区医院的高级西医师280多人,至1989年共办5届,累计学员400余人。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西医学习中医由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向专科方面发展。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等先后举办中医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眼科等10多期各科短期学习班,参加学员累计350多人。

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中西医结合人员已达1 070余人,其间,涌现了一批中西医结合大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邝安堃、刘德傅、徐长生、沈自尹等。

2004年,上海市启动高级西学中研修人才培养计划。2009年,国务院22号文件发布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并配套下发《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市卫生局主管的“西学中”班进入全新办班模式,在以往“高层次西学中班”的基础上,招生范围逐渐扩大。2009—2011年,上海市启动新一期“西学中”班,并应青浦、虹口、浦东等区申请,定向开班共招生200余人。

随着“西学中”班的举办,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逐渐壮大。2011年,上海市卫生局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本市西医学习中医人员执业行为管理的通知》,该文件在当时的上海乃至全国医师执业范围领域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创新作用。在时任市卫生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刘雪峰的积极推动下,文件顺利落地。使得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西学中”医师可以在本专业范围内开具中药饮片,为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治疗。据悉,该文件内涵在最新修订的《上海市中医药条例(草案)》中得到了延续。

同时,上海市卫生局还回顾总结“西学中”班的办班经验,在2011年6月,出台了《关于规范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办班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西学中”班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全市的“西学中”班在2012年后跨上了新台阶。

2012年,上海市卫生局下发《关于举办上海市中医医疗机构非中医类别医师“西学中”学习班(在职半脱产)的通知》面向全市中医医疗机构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西学中培训。

同年,在基础版的“西学中”班基础上,在上海“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支撑下,上海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启动上海市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项目的通知》,启动新一期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培养时间为3年。这一项目在后续几轮“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中得到了延续,共培养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87人。

2013年,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市卫生局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食药监管局出台《关于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委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市中医药临床培训中心(设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于2014—2016年分批组织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班,业内称为“社区西学中”,一时传为佳话。如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社区的一位妇保专业的公卫医师在产妇上门访视时,可以直接运用所学的“六步奶结疏通法”解决乳母的奶结问题,避免向乳腺炎发展,深得群众欢迎。

2013年以后,“西学中”在上海逐渐医疗界形成一股热潮,学员的热情高涨,甚至出现了学员名额靠抢、要秒杀的局面。由于每年一期的办班计划供不应求,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从2014年开始,每年举办两期,向全市医疗机构开放。时至今日,西学中班还是期期爆满,中西医结合正在不断成为上海医疗界的热点和风尚。

三、建设中西医医疗、科研机构

遵循国家政府的卫生指导方针,为全面系统地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我国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诊所、门诊部等医疗机构经过国务院批准,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认可,在上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一步发展起来,成为我国法定的新型医疗机构,成为上海中西医结合临床的重要基地。

1951年9月,上海市普陀区个体开业医生走集体办医的道路,率先在康定路成立中医联合诊所。随后,各区陆续成立中医、中西医联合诊所。1953年,全市共计有中医联合诊所13所,中西医联合诊所41所,参加联合诊所的中医445人。1954年有中医联合诊所16所,中西医联合诊所60所,有600多名中医参加工作。1958年,有中医联合诊所42所,中西医联合诊所137所,参加联合诊所的中医855人。1958年后,全市中医、中西医联合诊所根据划区医疗的规划先后被撤销或合并,于地段(街道)医院内设中医门诊或中医科,以适应患者就诊的需要。

1954年,上海市中医医院建立;1960年7月,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创建;1960年,上海市立第十、第十一人民医院合并,成立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经过60多年的建设,均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1985年,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振兴中医工作会议上提出将虹口区中心医院、长宁区光华医院、浦东中心医院三所医院列为全市中西医结合试点医院。经过多年发展建设,1994年虹口区中心医院更名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其后5年内相继更名成立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南市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现为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1992—1997年,先后建设的4批上海市中医、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医疗协作中心中,有15个中西医结合医疗协作中心,分别为:曙光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和中医、中西医结合远程医疗会诊;妇产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月经病;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西医结合脉管病、中西医结合硬皮病;长宁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类风湿关节病;上海市香山中医医院的中西医结合肥胖症;龙华医院的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急救;华山医院的中西医结合支气管哮喘和过敏症;中山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病毒性心肌炎;岳阳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心律失常;瑞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骨折;长海医院的中西医结合肝癌;眼耳鼻喉科医院的中西医结合鼻病;长征医院的中西医结合胃癌医疗协作中心。

2011年,上海市卫生局和市中医发展办公室共同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中西医结合工作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首要提出:“按照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化原则,在区域卫生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制定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中西医结合门诊部的整合、新建、改建和迁建规划。探索制订中西医结合诊疗科目的设置标准;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设置中西医结合科;在二级综合医院数量较多的区县,进行综合医院改制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探索。”

在该政策的积极鼓励下,上海迎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借着政策东风,依靠前期“西学中”人才的储备,宝山中医医院和宝山中心医院合并建成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转制为中西医结合医院,连同另两所既有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一同升级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至此,上海8所三级甲等中医类别医疗机构中,有5所是中西医结合医院。其后,金山区又有一所区级综合医院转制为中西医结合医院,并通过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评审。2019年,闵行区一所综合医院也正式转制为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的26所公立中医类别医疗机构中,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数量增至8所,另有2所社会办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市的中西医结合政策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发展。“九五”至“十五”期间,上海市在全国范围率先开展对综合医院(含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的提升工作,于1996年,开展了“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项目”。这一工作得到了综合医院的欢迎,很多医院凭借此项目提升了中医科的科室建设、服务质量和学科层次。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在综合卫生部和上海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融合发展内涵更丰富的“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上海促进综合医院中医科发展的经验从此走向全国。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开展上海市综合医院中医科达标创建申请工作的通知》在名称沿用中医科建设的基础上,内涵根据国家示范单位标准进行了扩充,从而开启新一轮的全市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达标中医科的政策对综合医院中医科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十一五”期间的评估显示,建设单位的中医科床位提升71.79%,占全院床位5.71%;中医科平均年门诊量8.49万,提升166%,占全院比重12.48%;同时,中医科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低于全院平均水平。截至2016年上海共有28家医院获得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的称号。

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过程中,为攻克中西医结合中的热点、难点研究的需要,上海还成立了主攻肿瘤、骨伤、皮肤等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这些机构成为上海中西医结合科研的优质平台,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科研人才,学术交流日益活跃,越来越多原创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在国际杂志上刊登。

四、成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由邝安堃、沈自尹等人发起,于1981年9月23日成立,邝安堃为理事长。中西医结合学会旨在团结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中西医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中西医结合科技人才的科研水平,倡导社会主义医学道德,为民众健康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理事会设组织、学术和科普教育3个工作委员会。1982年起,陆续建立活血化瘀、儿科、急腹症、气功、中西医结合管理研究、妇产科、肿瘤、皮肤科、虚证和老年病研究、软组织疼痛、肝病、肾病、眼科、骨伤科、周围血管病、医学影像学等学组。虚证与老年病、皮肤科、妇产科、骨伤科、急腹症、肿瘤、活血化瘀等7个学组先后扩建为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是全国最大的省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之一,学会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围绕国家不同时期的卫生工作重点和科研重点,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加强中医学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倡基础理论与医疗预防实践相结合,加强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推动了中西医的优势互补和互相融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点的新医学打下基础。2008年获上海市科协颁布的“三星级学会”。学会编辑出版两份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中西医结合学报》和《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上海市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管理部门为上海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上海中西医结合学术团体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促进了上海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不断进步。

五、坚持三医联动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落实中西医并重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大中医药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力度,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加大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财政投入保障力度

医保支付全力保障。将符合规定的中药饮片、中医医疗技术、中成药、中药院内制剂全额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并与西医药实行同样的医保支付政策。在年度调整医保总额预算时,充分考虑中医医院运行特点,对市级中医医院的医保总额超预算缺口给予高于面上医院的调增比例。

医疗服务价格全力保障。2012年以来,全市先后5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其中上调中医诊疗服务项目148项次,平均增幅近60%,价格增加部分全部纳入医保支付。

财政投入全力保障。2010年开始,上海市连续滚动实施三轮“中医药三年行动计划”。全市中医药事业财政支出高于全市医疗卫生支出增幅近1倍。

(二)切实加强中医医疗服务内涵建设

坚持中医办院方向完善绩效考核。把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作为中医医院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2013年起,探索建立中医医院中医药综合评价制度,对涉及中医内涵发展的管理、运行、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等进行常态监测及考核评价,并直接与院长绩效考核、机构等级评审等挂钩,严把中医办院方向不放松。

创新中西医临床协作发展模式。不局限于会诊,通过院际层面多中心临床研究、多学科联合门诊、中医师进入西医病房参与查房或成立联合病房等方式,促进中西医临床协作。累计投入7 000余万元,推进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平台建设。中西医并重推进医联体建设。以市级中医医院为龙头,构建“区域+专科”点面结合的中医医联体新模式,形成覆盖全市东西南北四个区域的区域中医医联体和30个中医专科专病联盟。

强化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全市中医医疗服务质控体系,形成1个中医质控中心加10个专业质控组,与西医质控中心分工合作,实现了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控“全覆盖”,对全市非中医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中医药服务监管“全覆盖”。

(三)完善中药采购和质量管理政策

完善中药饮片采购机制。2016年起,上海市所有医药机构通过“上海市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实施中药饮片“阳光采购”,鼓励市场公平竞争,推动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由市中药行业协会根据全国市场价格因素等综合考量,提出申报饮片全市参考价格,通过阳光平台统一发布,供医疗机构采购时参考。

强化中药饮片质量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以大品种为重点,引导企业和医疗机构共同建立中药饮片追溯体系。出台上海市新版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对965个品种进行全面修订,提高质控标准。鼓励与产地对接,增加部分道地药材的原产地加工要求,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水平中西医结合高地

2021年,为贯彻落实中央新发展理念和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上海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上海市制定了新一轮“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其中单列了“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水平中西医结合高地”专项任务。内容包括:支持并推进综合医院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建设及中医特色优势发挥,支持院间、科室间建立中西医合作关系,建成5家有重要影响力的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并辐射长三角区域。依托上海市四大儿科医联体及区域中医医联体建设框架,整合中西医优质资源,构建覆盖全市的儿科中西医协同诊疗网络。开展重大疑难疾病(含罕见病疑难病)中西医协同攻关试点及应用研究,在全市组织开展多中心的推广应用及疗效评价,最终形成系列可在全国推广应用的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立足现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罕见病的基础,建立中西医结合罕见病疑难病诊疗中心。以中医西医汇聚创新研究院为主体,推进中西医交叉创新临床和基础研究,催生2~3项具有国际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争创国内领先的中西医结合重点实验室,提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领先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中西医结合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方面,贯彻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已成为我国卫生工作、中医药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与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政策密切相关、有机联系、互相促进、不可分割、不可偏颇。只有全面、正确、相互联系地贯彻好中医药及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才能调动各方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促进我国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精神、意义做广泛、深入、全面、准确地宣传,才能防止出现宣传上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对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来说,深入开展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工作,就是对促进中西医结合政策的有力宣传和贯彻。我们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创新之路,建立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诊疗技术,完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体系,完善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科研联系临床,才能进一步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 rNqIhO1j0tutb9ci2pF4/Ur9jYOoG8j1RfbcLxb9kTneJ8p7nxTwKSAP7HZONJ1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