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好久不见
“小顾聊绘画”系列再版序言

“小顾聊绘画”系列问世至今一晃已经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

所幸这些年我一直在写,总算也能自称是一个作者了。

我想,搞创作的人大概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每当开始新选题时总会热血沸腾,而长时间重复又会感觉是在干活,而不是在搞创作。当年第一版“小顾聊绘画”系列出版时,我曾踌躇满志地打算一口气写七本,结果写到第二本就去写“更有意思”的东西了。现在看来其实就是喜新厌旧。

这次再版,我再次翻出八年前的“老情人”看了又看,仿佛有种翻小时候的相册的感觉——像素不高,但回忆满满。

本打算借着再版的机会把之前的文章改一改的,但最后想想还是算了,主要是不确定自己能否把它们改得更好。

这些年来,我在“没有用的知识”方面确实有了不少积累,写东西也不像以前那么战战兢兢了,但同时又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啰唆了,写作时必须不停地告诉自己“废话别太多”,否则真的会不知所云。

大概人到中年,无论是口头还是笔头都会变啰唆吧?

就这样吧,别去破坏它了……虽然书中有许多八年前的流行语,现在看起来确实有些尴尬,但换个角度来看,也能透过这些过时的网络语言感受到当时的那股“劲”——那股努力讨读者开心的“劲”。

这种“劲”对任何作者来说都是宝贵的,它看起来有些拙劣,但往往只有创作生涯初期才会出现。就像谈恋爱一样,一开始做什么都显得很幼稚,但和幼稚捆绑销售的是那股藏不住的热情,那股“劲”。它往往会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得越来越淡,最终会被匠气和套路淹没。

现在我写东西就很少,或者说会尽量避免使用网络流行语(写这段序言的时候我正在着手创作《小顾聊绘画·叁》),就因为担心多年后再看会尴尬。但年轻时哪儿会管这么多,怎么爽就怎么来,谁会计算以后啊?

不过,我也并不打算去寻找“当年的感觉”……说白了,这就叫“装嫩”。一个强行装嫩的人,是很容易被识破的。

前两年我为了赶时髦,经常去逛一些“潮人聚集地”(这个词几年后估计也会过时),最强烈的感受是:在那儿聚集的,对我来说已经不是年轻人了,而是小孩(虽然他们看起来都二十出头)。

我二十出头时也经常混迹于类似的聚集地,那时常会听到路过的大叔大妈言语中流露出的疑惑:

“现在的小姑娘怎么都化那么浓的妆?”

“男孩怎么留那么长的头发?”

这些疑惑今天依然存在,只是内容稍有变化:

“现在的小姑娘怎么鼻子都那么尖?”

“啊?他是男的?”

产生疑惑的依旧是大叔大妈,不同的是自己成了那个大叔,身边站着一个大妈。

…………

有的时候,“接受变老”比“表演年轻”要更实在一些。

好像又要开始啰唆了……

大概因为我正处于一个“不老不嫩”的尴尬年龄,所以才会在意这些吧?真的再过二十年,或许又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管他呢,放轻松点,去拥抱自己的变化也挺好的。

…………

虽然创作的心情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产生变化,但我的创作初衷却始终没变过——我从来就没想写什么艺术科普,分享爱好才是我写这套书的原动力。

因此,“严谨”从来不是我所追求的。

这种心情就好像吃到一块特别好吃的糕点,迫不及待地想让所有人都尝尝。我可能搞不清它是用什么原料做的,也不知道它含有多少热量,甚至连它究竟是什么味道也说不大清楚,但就是想往你嘴里塞一块。

我大概没办法像米其林大厨那样介绍一块糕点,不过我也不会只是告诉你:“简直太好吃了!”——我会努力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你。

有的时候,大厨应该也会想听听普通食客的感受吧?

这就是我写这套书的立足点——反正都是我自己的感受,也就不怕说错什么了。

以上便是我在“小顾聊绘画”系列再版时的态度和心境,总结一下就是:别啰唆,别装嫩,真诚地表达感受就好。

万一有一天,这套书又有再版的机会了,到时候我一定再写一篇序(如果我还活着的话)。那个时候的心情或许又会和现在不一样,全盘否定今天的想法也未必不可能。

但说到底,还是那个道理:管他呢,时刻拥抱变化就行,这样会轻松不少。 5v8lvhNMwxhNafrmsoelMHpJvsgbCgmSqu+jSNXqexvjaMjlakhuF5D9WeglMiR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