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说,日本人喜欢存钱。
这个常识是谁规定的?是怎么来的?
这还得追溯到明治维新时代。在明治初期,模仿英国的做法,日本建立了自己的邮政储蓄体系,为使该体系取得成功,当时的明治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宣传;进入昭和时代,为了确保军费来源,昭和政府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宣传,并推出一系列储蓄奖励措施,大肆鼓励、嘉奖人们的储蓄行为;二战结束后,为了给大规模的战后重建筹资,当时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也推出类似的政策,鼓励人们多储蓄、少消费。
可见,日本人的储蓄习惯从来都是为当政者的某些政策目标服务的政治工具。的确,在我们父辈的那个时代,人们只要把钱放到银行户头里存起来,每年大概会有7%的利息收益。这个收益相当不错,至少可以为储蓄提供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
在那时的日本,储蓄和替代储蓄的保险对大多数日本人来说是投资理财的一条正路。因此,称其为常识似乎也不为过。
但是,这条路现在和未来还能走得通吗?储蓄还有意义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日本主流银行的利率水平。
从1个月的活期到10年的定期,从300万日元以下到1000万日元以上,在此范围内的储蓄产品的利率完全一样。截至2020年1月,利率统一为每年0.01%,几乎就是0。
既然如此,银行居然还要推出10年期定期存款,居然还有人会买账,不知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可谓愚蠢至极。
以上说的还是大额储蓄的情况,普通储蓄的利率更是低得吓人,只有上述利率水平的十分之一,也就是区区0.001%!
这种水平的利率,相信用“麻雀的眼泪”(日本谚语,指少得可怜)来形容也不为过。
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你在银行里有一个1年期定期存款的户头,你往里面放了100万日元,且连续放了10年。假设这10年的利率水平不会发生任何变化,10年后,你会得到多少利息收入呢?
答案是:你的含税利息收入将是1000日元。
银行拿着你的100万日元去做各种投资,10年后只能给你1000日元作为回报。
考虑到通胀因素,这种情况是典型的亏损。换言之,日本现如今已经进入不折不扣的负利率时代了。
这1000日元的收益还算是好的。你得在储蓄的这10年中完全不动这笔钱,才能拿到持续、稳定、可预期的利息收入,才能确保最后将这1000日元的利息完全收入囊中。如果你时不时动用这笔存款,哪怕只是偶尔取出一小部分来应急,利率水平也会大幅波动,从而导致你这1000日元的利息大幅缩水。
不妨扪心自问,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你还固守着所谓“储蓄是美德”的常识,真的有意义吗?
常识这个东西,是官僚政客或者大众媒体为了达到自身的某个目的而特意打造出来的工具,想必这样的认知方式才更为明智一些。
顺便说一句,2001年日本政府推出了所谓的“定期年金免税储蓄” 制度;2014年又推出了小额投资非课税制度(NISA);后来又出现了小额投资非课税制度的升级版。
一句话,现在的日本政府已经转变政策方向,不再鼓励国民储蓄,而是大力推广投资。
换言之,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从储蓄变成了投资。
既然这个新事物依然以常识的形式出现,它的本质便不会有任何改变,依然是官僚政客为达到自身的目的而打造的工具。
显然,官僚机构用日本民众的年金或者储蓄去投资,风险得由自己承担;而日本国民自己把风险承担起来,将给那些机构和政客省掉不少麻烦和成本。
难怪日本的常识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这些新常识会得到大力宣传。
这一次,你还会选择被这些新常识所束缚、所裹挟吗?迄今为止你吃的亏、受的教训还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