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春秋时代思想

一、官学衰败,私学兴起

散见在《国语》与《左传》中,有历代传下而不为信仰所限制的各种对宇宙人生的解释与理论。这些若非全为后人虚构,可见自西周末年开始哲学已渐萌芽。但春秋末期以前有系统的哲学是否已经发生,还是疑问。即或曾经发生,也完全被后人忘记。

在春秋这个转型期,王室衰败,诸侯国动荡,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私学开始兴起,这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同时,当时的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各国对内要求社会安定、富国强兵,对外要求生存、争霸权,各地的统治者、各种力量都在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这是百家蜂起争鸣的社会根源。

二、周易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联、互相渗透的反映。

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后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则是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中华文明学术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时代才发展壮大。

三、孔子与儒家

孔子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个哲学家与政治社会改革家。他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他早年丧父,家道衰落,年轻时做过小吏。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在当时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孔子后入仕,任大司寇,致力于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但遭到失败。

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孔子不得不“去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生活。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归鲁,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的道德思想就是仁学,他一生都在推行仁政理想,试图恢复当时已经式微的贵族精神,在全社会建立一套礼乐文明。

与孔子同时的还有一班厌世或愤世的隐士,因为他们曾与孔子发生关系,所以他们的名氏或别名或绰号我们还不知道。如子路向长沮、桀溺问路,这两位隐士将孔子讥讽了一番。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谣,从孔子身边飘然而过,不与他谈政治。

孔子时代的思想与春秋末期以上思想传统的关系,已不可考,因为那个思想传统早已失传。我们现在说,春秋末年的政治混乱与社会骚动很自然地产出一班消极的隐士与一个积极的孔子。 UobMMQhFBb0fKLOzybtriOXQqdqSzUWRWB3jNfyDNXzylxJm7GnrrIuuEWv03g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