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生态经济省:省域生态建设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一)生态经济省的基本内涵

生态经济省的建设标志着生态问题已经被中国省级政府提升到了战略层面的高度。生态经济省代表的是一种地方经济发展理念的创新,更是一种区域发展模式的变革。其发展与建设的思路和理念是根据各自特有的生态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生态与环境质量和生物资源状况等,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一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发展。生态经济省是地方政府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更是理论探索道路上的反思升华,生态经济省绝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对实践有着巨大指导意义的理论纲领。

1.生态经济省是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省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统一,实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追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久性,不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来获取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既注重当代人的利益,更要保护后代人的权益,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证当代人生活品质的同时,必须为后代人预留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生态经济省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本质上是相互贯通的。生态经济省的目的是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为前提,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经济体系,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省的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精髓,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具体实践。生态经济省的建设要求,始终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政策指导,同时,将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为评价所有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2.生态经济省的本质内涵是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省的建设必然要求对生态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是生态经济省建设工作的前提条件,但这绝不意味着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放缓甚至放弃地方经济发展。相反,生态经济省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和谐统一的,因为建设生态经济省的本质和根本途径正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纵观历史,人类的文明历经了四个阶段,产生了四种经济形态,分别是原始社会阶段的原始经济形态、农业社会阶段的农业经济形态、工业社会阶段的工业经济形态、生态社会阶段的生态经济形态。在漫长的原始经济时期,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微乎其微,生态系统基本处于自然运行的良好状态。同时,由于此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十分低下,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进入农业经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人类的经济行为对自然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同样由于人类社会的技术水平非常落后,生态系统的运行总体上仍处在自我修复的范围之内。到了近代的工业经济时代,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和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大为增强,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人口爆炸性增长以及技术的过度使用,使得人类社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出现了臭氧层空洞、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现、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态安全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性失衡已经威胁到了整个人类的生存,迫使人类社会必须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彻底变革。因此,源于现代社会方兴未艾的生态经济时代,就是为了纠正工业革命以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高速发展的片面做法。相对于传统的工业经济来说,生态经济讲求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和谐统一。生态经济充分运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和方法,改变人类社会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态产业,大力推广健康合理的生态生活理念,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生态经济强调人与自然关系,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建设生态经济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必须做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齐头并进,既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稳定,同时也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二)建设生态经济省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1.建设生态经济省是“生态立国”战略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央政府对生态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生态问题的比重逐步加大,甚至已将生态问题上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所谓“生态立国”,就是将生态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将经济发展及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子系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当中,将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将地区局部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宏观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布局,到微观层面的国民日常生活消费,都要以维护生态系统安全与稳定为首要目标,确保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生态经济省是“生态立国”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生态经济省与“生态立国”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局部与整体的隶属关系,而是相互联动的内在系统关系。“生态立国”的发展国策是中央政府在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是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总体规划,同时也是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纲领性指导,建设生态经济省是省级地方政府对中央“生态立国”战略的深刻理解和具体实施,是对“生态立国”总体目标的细化和分解。另外,建设生态经济省并不是省级地方政府对中央“生态立国”总体目标的盲目服从,而是各省份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改革和创新。“生态立国”规定了各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但却没有制定统一的实施模式和评判标准,也没有太多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各省在建设生态经济省的过程当中,首先要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刻分析本省的资源优势及不足、主要环境问题类型、人口数量及结构特征、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寻求准确的相对优势,走一条有自身特色的生态经济省建设之路。

2.建设生态经济省是地方政府对以往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纠正和改良

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中央政府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以经济发展为主要指标,导致地方政府对经济总量和速度增长的片面追求,以至于对环境和生态问题基本处于忽视状态。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现阶段中国许多地方的环境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极大破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不仅阻碍了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而且在空气质量、饮水安全、疾病诱发等多个领域对普通民众构成明显威胁,已严重影响到了国民的正常生活。因此,生态经济省的建设,标志着地方政府开始逐步纠正自身过分偏重经济指标的片面发展道路,改良和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切实改善民众的生活质量。

3.建设生态经济省是中国地方环境生态保护整体规划的需要

长期以来,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生态系统保护存在诸多弊端,环境生态问题久拖不决,主要原因就是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地方保护主义的蔓延。省内环境生态问题的治理往往只能取得较低程度的阶段性、区域性效果,并且环境生态问题的反弹和扩散现象比较严重,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因此,建设生态经济省,就是要站在省级行政区域的高度来重视和解决环境生态问题,打破各自为政的地方主义思想,高效整合全省的生态系统管理资源,厘清“多龙治水”的混乱格局,形成全省生态资源系统的统一规划和使用,切实提高省级行政区域的环境生态治理和管理水平。

(三)建设生态经济省的战略路径

生态经济省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环境生态领域,同时还辐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内容。因此,生态经济省的建设需要省级政府亲自挂帅,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全面指导,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生态经济省建设的长远规划

生态经济省的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显出成效。因此,在生态经济省开始建设之前,省级政府必须提前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方案设计,并且严格遵照执行,以保持生态经济省建设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尤其是要确保生态经济省的建设不因政府更替和人员变换而发生变化,防止资源浪费甚至半途而废的情况出现。同时,生态经济省的正式建设过程中,在不违背生态经济省建设根本方针和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当根据现实因素的变化进行局部调整和变通,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生态省建设的实际效果。

2.注重省域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省内外各类型优势资源

生态经济省的建设是一个蕴含着经济、社会、自然、技术四大要素的复杂工程,单靠一个省份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既定目标。此外,虽然生态经济省的建设以省级行政区域为主要划分标志,但由于生态系统天然的整体性和联动性,导致了不同省份之间在地理环境及生态结构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决定了不同省份之间在建设生态经济省的时候必须紧密配合、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各省份的资源和生态优势,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开发和互补利用,在经济产业布局、资源分配利用、生态技术研发、人口流动迁徙、社会舆论引导等诸多领域统筹规划,以生态系统的总体大局为重,从更加宏观和系统的角度提高生态经济省建设的整体效果。

3.积极拓宽生态经济省建设资金的来源

生态经济省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的资金数量非常庞大,仅靠省级政府的资金投入难免捉襟见肘。因此,在生态经济省的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资金流量问题,尽最大可能拓宽生态经济省建设资金的来源。除省级政府自身筹备和国家下拨的专项建设资金外,还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力量,大力引导企业资金参与生态经济省的建设,必要时甚至可以考虑发行专门的生态彩票,以吸收民间的零散个人资金。除此之外,生态经济省的建设还可以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外资渠道,借助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及民间团体的低息贷款和无偿赠款,最大限度地为生态经济省的建设提供充裕的资金。

4.实现传统省级生态环境保护模式的转型

中国现阶段省级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除了受经济增长模式单一、政府对生态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居民环境生态意识不足的影响之外,传统省级生态系统保护模式存在的弊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许多省级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明显的滞后管理现象和局部思维模式,往往是等到某个地方出现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的时候,才能够引起省级政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的重视,从长远来看,环境生态问题并未得到总体上的改善,甚至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因此,生态经济省的建设要求必须改良传统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切实将环境生态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内生变量进行认真考量,彻底改变传统环境生态领域的事后局部治理模式,始终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作为省级政府工作的核心内容,对环境生态领域可能出现的破坏进行提前预防,对已经出现的环境生态问题进行整体治理。同时拓宽环境生态问题的监管和治理主体,除传统的各级政府环保部门之外,还要充分参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充分动员社会团体和民间人士的力量,加大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常态监督,提高环境生态问题的预防效果和治理效率。

5.实现省级区域经济的合理增长

生态经济省的建设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基础性平台作用,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不仅能够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也能为生态经济省的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为此,生态经济省的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经济的发展之路,在有效保护地方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保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具体而言,建设生态经济省就是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实现省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6.提高生态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和管理水平

生态经济省的建设要求以生态经济模式为驱动,以绿色产业结构为支撑,这些都意味着生态经济省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技术的支撑。生态技术是推进生态经济省建设的动力和保障,生态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经济省建设的实际成效。由于现阶段的生态技术研发存在投资回收期长、市场风险较高的特点,因此,生态经济省的建设要求省级政府必须加大对生态领域的投入力度,为生态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省级政府还应提高对生态技术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水平,高效整合各部门、各层次的生态技术研发力量,避免生态科研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提高生态科研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快生态技术成果转换的频率和时限,以科技的手段促进生态经济省建设的步伐。

7.控制人口数量和优化人口结构

人口是整个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生态领域还是经济领域,人口都是最具能动性、最有创造性的活力因素,人口因素既受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制约,反过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运行的成效。因此,对于生态经济省的建设而言,绝不能忽视省内的人口因素。省级政府在制定生态经济省建设方案的时候,要充分了解本省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特征,在本省资源总量及环境生态系统承载极限基础之上,制定合理的人口生育和流动政策,使本省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与生态系统运行保持平衡。同时,省级政府还应当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通过教育、培训、人才引入及调配等多种手段提升本省人口的总体素质,为生态经济省的建设打下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

8.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经济省的建设要求高度重视和保护省内环境和生态资源,但并不意味着自然资源的绝对保护和零开发利用,生态经济省的建设离不开自身资源的支撑,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不可避免的,生态经济省追求的是生态系统保护范围内的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建设生态经济省的目的就是把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赢得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良好局面。 W/BNGUZRsbMVcL+UU9If2J67Jv5OHezkTzGHD+2MV+ynHr+5sA9ZzNPX0g9Pmx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