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安全型社会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20世纪下半叶以来,出现人口膨胀、人类活动无限扩大的趋势,地球生态系统的容纳力已经达到极限,正在超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基础所能承载的极限。中国环境资源系统的主要生物资源承载力已接近超负荷的临界状态,一些有限自然资源进入了承载力的临界点。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缓解乃至解决生态与经济不协调、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就是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都必须节约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

资源节约就是通过经济与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有效保护与替代,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就是建立节约、高效、绿色的资源利用体系。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就是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

环境友好的理念是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的。随后,“环境友好”在世界的认同程度进一步得到强化。“环境友好”首次进入中国公众视野,是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致力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容是人类必须将其活动对自然攫取的范围与强度,限制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环境友好型社会更为强调生产和消费活动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强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强度控制在自然生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强调综合运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种措施降低经济社会的环境影响。资源节约关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资源使用效率,“环境友好”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统筹社会经济活动的综合发展。

生态安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安全是指维系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受侵扰和破坏的一种状态。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防止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影响安全。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生态安全,有利于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增长,有利于人们健康状况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最终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面对国土生态安全方面的挑战和区域生态安全严峻的形势,应当在国家层面上确定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对国家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的区域严加保护,划定一定比例的生态红线区域,形成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整体的、连续的自然生态体系,保障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行动证明了中国是一个具有生态安全观的负责任的大国,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建设说明了中国政府对维护生态环境的态度和决心。 KoQmu0njZXTsajpMInyz9dV3YYjDn7PbZaa4gwz0zUOOBNtDgfqom27ixh6ewO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