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I.读书就是自我塑造

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被禁锢了,那么他一定会失去创造力。所以,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就是一个学者的生命。如果他放弃了批判,那么他的学术生命也就结束了。

如果要问是什么塑造了今天作为学者的我,回答十分简单,那就是读书。读书增加了我的知识,促进了我的思考,塑造了我的人格,决定了我的思想;读书让我有独立的思想,让我有人文的关怀,让我有事业的追求。

把一个人一生都读过的书进行一番总结,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作为自己关于读书的第一本集子,我觉得还是有必要交代一下本人的读书史。说实话,对于读书来说,我一直保持着比较年轻的心态。因此,现在写一个总结,未免太早。不过,在我这个年龄,一个在大学和学界几乎待了一辈子的人,对自己读书的经历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也是有益无害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生花时间最多的事。那么,回顾自己花时间最多的事情,都和书有关,可以简单总结为“三书”,即读书、写书和教书。“教书”这个词非常有意思,英文中的对应词是teaching,便是讲授知识的意思,但是在中文中,就成了“讲授书本”。可见,从我们的老祖宗开始,便认为书就是知识。

在今天,知识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书本,但是书依然是我们最基本的知识来源。虽然我们现在是人手一部手机,便似乎建筑了通往知识和世界的桥梁,但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幼童开始,便开始了与书本打交道的历史。无论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课本至少从儿童、少年、青年,伴随着每一个人,无非是对有的人更密切一些,有的人更疏远一些而已。

因此,当我坐下来,开始回顾自己的读书史,发现书造就我的思想、人格和人生,但真的要进行总结,可以说是千头万绪。我是属于记忆力非常一般的人,时间过去了,人生也就过去了,能留下来的记忆,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这里我所能做的,无非是在自己读书生涯中还有记忆的东西写下来。比较远的,由于记忆模糊,自然就写得比较粗一些;而最近一些年的读书,由于时间比较近,记录保存得也比较完整,所以记录自然也就详细一些。那些过去30多年所写下的书评,就成为我阅读最完整的文字记录。

另外,有的书只罗列了书名,有的书是一笔带过,而有的书会多说几句,这种“亲疏有别”,和书的好坏,或者我对这些书的感受,以及这些书本身的重要性,通常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有的评论得详细一点,经常不过是因为有时候刚好是准备讲座、写作、备课、推荐书,或者某本书刚好与我某个研究、某篇文章有关等等因素,留下来的记录稍微多一些,也就顺便整理进入了这本读书史里面。

一本书是否受到读者的关注,或者是否对读者产生影响,或者是否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甚至可以这样说,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同一个人的感受都可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非常喜欢的书,到了中年可能会认为当时自己是多么幼稚可笑;一个人在中学时代完全不喜欢,甚至不能理解的书,到了大学时代,可能会爱不释手,脑洞大开;而有的书,从小到老,一直都那么钟爱,虽然这种书,是非常少的。

下面我的读书简史,记录了我读书的轨迹,我的感受,我的一孔之见。谈不上经验,更没有真知灼见,只是客观地记录了我自己的读书轨迹。 37XpcER5bALqHlpiFgLBSi/dkcNpo9oh4EElEs0KRyOezZSMqed5HolF80MS+v4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