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高凯的第二本著作。首先,我要对他的勤勉表示敬意,向他取得的成果表示祝贺!
高凯的视域一直比较开阔和开放,这也许和他一直所学的专业、攻博期间又有多次出国访学的经历有关,但更多的则无疑来自他勤于学习探究、勇于开拓进取的专业态度。本书讨论的三个问题,都是当下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设身处地,有的放矢,自带一种本真求是的意味。即以“中国电影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来说,近年来已成为显学,但论者们较多关切的是应用方法和传播策略,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执念于技术路线和工具性思维,而不从更广泛、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媒介艺术本体的角度切入,难免失之表层与粗放,甚或可能因为过于自我而误入歧途,跌进思维定势的泥沼。我们欣慰地看到,高凯是从“寻找平衡点”“全球化语境”“跨文化传播”“国际吸引力”“电影制作水平”“文化叙事问题及能力”等多重角度进入这个议题的,既不拘泥于自我感触,也不简单受制于他者镜像;既有历时的回溯,也有共时的审察。全书分三篇,分门别类,前后照应,互为补充。其间,有宏观的认知阐发,有微观的个体解析,也有中外实证的比较诠释,还有外国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参照,所涉虽难免芜杂,可能也缺少完整的体例、周密的设计,但力求贴近、坦诚和开放,把问题摆到台面上来,把触角伸向眼力所及的各个方面。“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这就使研讨走向了阔达与深入,也为华夏电影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的注解。我尤为赞赏的是,高凯在论述中多次提及,电影“走出去”的主要问题是接受问题,不管你的愿望多么强烈,首先都必须让人乐意观赏,进而感同身受、心悦诚服。从这个要义说,不但中国电影的制作技术和水平需要大大提升,同样重要的是力促创作定位和观念的转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标尺,决定了中国电影创作者不仅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表达,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还要有对全人类共同处境的明细认知,对人类普世价值的深刻体认。实事求是地说,在我国百年电影历史和现有的思想文化资源中,这一块还比较薄弱,还没能达成完备的共识。欲速则不达。要完成这样的转型定位,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能具有这样的清醒和意识,我以为是颇为可贵的。同样,也值得新时代中国电影创作和理论批评悉心眷顾和郑重思量。
再如对于“电影批评:老问题与新现象”的研究,作者运用了散点透视的方法,看似有些杂碎,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形散神不散。把脉、批评、研究、扫描、刍议、评差……形形色色,不拘一格,让人触摸到一位青年电影批评家的生命活力。其实,批评的形式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学院式的藩篱限制了批评的疆域,娱乐式的弥漫又败坏了批评的声誉。在今天这样一个“半人半机器”或者说人和互联网相交的年代,电影理论批评怎样升级换代,蹚出既播撒人间烟火又不乏思想引领的新路,高凯们的尝试和探求自会有它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这是一部青年学子的著作。它可能不够宏大,不够深邃,甚至不够全面和准确,但它真诚、真切和真率,洋溢着年轻人的朝气,与教条式挥别,同程式化无涉。也许,这就够了,就有了它存世的理由和价值!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李建强
202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