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 结语

由前文可知,“孔子见老子”是战国秦汉的公共知识,为当时的“私家言”所恒述。惟因立场、动机不同,各家话语亦有别。武帝之后,主“孔子为王”“孔子师老子”乃“王者有师”义之体现的经生之言,渐凌驾于诸家之上,并独尊为汉代的“王官学”;在被君臣执为对话修辞的同时,又于平帝中被演出为“王者尊师”的仪式,并于东汉初确立为朝仪之一种。这对于与“孔子见老子”相关的话语言说和视觉制作,必起到了社会学所称的框架效应(framing)。

但如开篇所说,《孔子见老子》画像的源头或初义,应从三个角度考求:1)画像的图像学内容;2)画像所在的图像志方案的整体结构;3)画像产生时代的制度与观念框架。本章的内容,乃仅就1)、3)而发,即在画像产生时代的制度与观念框架内,分析画像的图像学内容。至于其所在的图像志方案的整体结构,则如以下数章所讨论的:倘我们假设孝堂山祠—武梁祠派作坊传统的内部,原有一套意义连贯的祠堂设计方案(“作坊方案”),在实现于具体祠堂时,造祠者又依据当时的公共认知、个人知识、喜好或财力,对原方案作了程度不同的改易(“实现方案”),则综合今所知的“实现方案”的主题构成,便知“作坊方案”的语义结构,不仅尽合两汉之交以“则天—稽古”为中心的朝廷意识形态,也以主题间的互文关系(intertextuality)为手段,精确定义了不同主题的语义功能。具体到《孔子见老子》,则由主题的互文关系看,它似与《周公辅成王》一道,共同构成一对与其他主题相呼应的二元概念:1)正统历史帝王谱系中的最后一环;2)“王者有师”与“王者有辅”义的视觉体现。 IRy9BTltVOIyDca2bcT57+kPwovuOYBJ6gmXgOj/ziR7YYk9toedBZcW7GRQJP2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