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中国的供应链时代

供应链在中国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运输、配送到物流管理再到供应链管理的发展阶段。中国物流业起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调拨储运体系,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进入供应链管理发展阶段。

1.2.1 市场经济与中国的物流业

现代物流业在中国的发展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调拨储运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立初期,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初步建立了以铁路和水运为骨干,包括铁路、公路、沿海和内河水运、管道运输在内的运输体系。对所有物资的管控,也严格按照计划经济体制,实施以城市为中心的物资储运与调拨机制。当时国家指令计划中的物资有1 200多种,统一计划、统一生产、统一分配、统一安排物流活动,物资部门管调拨,运输部门管送达。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调拨具有短缺经济时期的典型特色,它保证了关键物资的保障和供给,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产品库存积压,还存在由于管制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管理体制,不仅是统一计划的,还存在城市与农村、内贸与外贸、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分割管理的问题。当时的商业部负责生活资料,物资部负责生产资料,外贸部负责进出口贸易,供销合作社负责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货物的运输按照交通运输方式分别由交通部(公路、港口、水运)、铁道部、邮电部、民航总局管理。物资调拨分国家指令性计划与地方指令性计划,设一级物资储备站和二级物资储备站,所有的生产、生活资料都有价格管制,均为政府定价,价格并不反映产品的供求关系和实际价值。

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管理和执行的主体也都是国有的,内外贸运输、仓储、装卸、包装、货运代理等主体都是国有的,按照计划经济的任务执行计划。而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都是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经济模式,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仓库、车队,所有的物流业务不外包,没有办法形成第三方服务市场。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物流业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丁俊发,2018),而此时发达国家则开始了从实体配送向物流管理的全方位拓展。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落在了发达国家的后面。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全方位的改革开放,中国物流业也迎来了起步、发展、转型升级的阶段。

著名流通经济专家丁俊发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2001年探索起步阶段,2002—2012年快速发展阶段,2013—2020年转型升级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1978年11月国家物资总局组团考察日本,1979年又到日本参加第二届国际物流会议,自此物流概念进入中国,中国开始了针对物流的学习、借鉴、起步进程。1984年8月,中国物流研究会成立,参与单位包括国家计委、商业部、轻工业部、物资总局、冶金工业部、煤炭部、对外贸易部、解放军总后勤部以及研究部门、高校和企业。也是从1984年开始,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设置物流本科与研究生专业。1988年全国人大决定恢复物资部,1990年7月中国物流研究会与中国物资经济学会合并为中国物资流通学会,1995年改为中国物资流通协会,直到2001年成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在这段时间里,有关部委和协会开展重点调研,先后完成了物流社会化、合理化研究,口岸物流、煤炭物流研究,大中型物流企业深化改革与物流发展远景研究,创办了《中国物流》《物流技术》杂志,翻译引入物流专业图书和教材。

随着人们对物流的认识逐渐深入,物流也进入国家规划范畴,“九五”和“十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配送中心,着重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行业,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物资流通改革试点工作开始起步,重点是实施物资配送,降低生产企业库存,加快资金周转,提升社会生产总体效益。在今天看来,这些措施都抓住了现代供应链绩效提升的核心环节。2001年国家经贸委联合六部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全国范围内的物流布局与运作;200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制、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物流纳入全国市场,把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并列为现代流通三大方式,物流配送成了当时物流业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上海、天津、深圳等城市开始把物流列入支柱产业或新兴产业,推出专项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国内和外资物流企业拓展市场,物流业的发展开始起步。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提高市场开放层级,各领域加快与国际接轨,成为物流业发展的助推器。

2002—2012年为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加入WTO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在2010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物流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政府持续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规划,加大了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力度。物流业发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主要部委的重视,物流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具体内容如表1-1所示。

表1-1 国家出台的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

第二,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2—2012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增长了6.6倍,从23.3万亿元增长到177.3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增长了4倍,从0.7万亿元到3.5万亿元,物流业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增长的速度。这段时期中国处于工业化后期,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出口贸易加速,物流需求量大增,物流业总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第三,出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呈现出国有、外资、民营“三足鼎立”的格局。国有交通运输与储运企业向物流业转型,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加大了外资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的力度,市场经济发育给民营物流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经过激烈竞争与兼并重组,形成了行业领军企业。

第四,中国物流服务系统基本完善。一是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装备设施、物流信息设施等;二是物流服务链条有效延伸,覆盖包装、运输、搬运、装卸、仓储、货代、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工业物流、农产品物流、商业物流实现了产业领域的专业化发展,物流市场化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第三个阶段是2013—2020年,这个阶段是中国物流业的转型升级阶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矛盾,物流业的发展从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与物流服务供给不足的主要矛盾,转化为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物流效率的需求与物流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矛盾。

在这个时期,政府持续加大对物流业发展的推动力度,出台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把物流业进一步提升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推进“物联网+高效物流”,提出进一步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物流业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为物流经营从粗放到集约,物流技术应用加快,物流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物流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物流企业开始平台化发展、向供应链管理转型升级。

1.2.2 供应链在中国的发展

从全球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到中国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都是产业发展在一定阶段符合逻辑的演进。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对供应链创新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标志着中国进入供应链时代。在中国正式将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一些先知先觉的物流企业早已经将供应链服务作为转型升级的方向,供应链已经开始在中国发展了。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特区,也是供应链在中国最早的发源地。供应链作为一个行业纳入企业的名称、被工商管理局(现在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受,当时也经历了一番周折。第一家以供应链命名的公司于2002年3月19日在深圳工商管理局注册成立,当时主要为日资企业爱普生的工厂提供物流业务。

2005年6月8日至6月10日,王国文博士发起、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在中国与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举办中国(深圳)供应链管理国际论坛,主题为“链态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新前沿”,供应链管理由此进入主流视野。这是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大型活动,得到了来自15个国家、81个圆桌的10 000多名会员的关注。来自世界各国的顶尖物流学者和物流企业家聚会深圳,发布全球物流发展的最新趋势,介绍供应链管理的最新技术,分析物流实战案例,共同探讨中国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前沿问题。中国的物流专业人员首次获得与国际知名学者和物流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分享物流研究的最新成果,建立全球物流合作和直接性的交流。《深圳特区报》做了5个专版报道,有效扩大了大会的影响,之后全球供应链高峰论坛陆续在上海、天津、重庆、北京、成都、青岛召开,有效推动了供应链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从中国本土供应链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继2002年在深圳出现第一家供应链公司之后,给公众和业界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当属2007年第一家以供应链命名的公共公司——深圳市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怡亚通”)公开上市。怡亚通在首次公开上市招股说明书中详细阐述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JIT、VMI、RMA、BPO等相关概念,如表1-2所示。

表1-2 怡亚通招股说明书的概念解释

(资料来源: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招股说明书,2007年。)

怡亚通招股说明书中所解释的业务内涵和表1-2中说明的概念,具有供应链尚未被理解的行业发展初期的典型的时代特征,从某种程度上将其归类为业务流程外包的性质。“本公司作为专业的一站式供应链管理服务商,所从事的主要业务是为企业(客户)提供除其核心业务(产品研发、制作及销售)外其余供应链管理环节的服务,即企业将供应链管理服务环节外包给本公司,本公司根据需要为企业提供包括代理采购、产品营销支持、进出口通关、供应链管理库存、国际物流中心、流通物流加工、供应链结算配套服务、供应链信息系统等一系列、全方位的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链当时作为新的商业模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也成为该招股书的风险提示中的重要内容。“其商业模式是通过提供整个供应链管理整合服务来收取服务费,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外已形成产业,但在国内刚兴起,属于全新的商业模式。由于国内客户对全新的商业模式熟悉与理解尚需一定过程,国内商务环境和服务基础设施的不足,实施该新商业模式存在一定风险。本公司力图通过先为熟悉该商业模式的外国企业(主要是世界500 强企业)和国内著名外向型企业提供服务,逐渐培育国内企业的‘以外促内’战略,降低新商业模式可能带来的风险,在中国稳步推广该新商业模式。”

不论怡亚通招股说明书对供应链和相关概念的阐述是否标准和规范,也不论其业务模式是否涵盖了供应链的全部内涵,怡亚通的上市确实推动了后续供应链公司的涌现,如深圳市飞马国际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在2008年上市,后续又有一批供应链企业在深圳成立、上市,国内各类企业开展供应链业务、向供应链转型升级的大幕就此拉开。

1.2.3 供应链作为国家战略

从供应链在中国的初步发展到上升为国家战略,均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推动,使行业发展从自发到建立体系、建立标杆,再到服务于国家战略的更高层级。

供应链在国家级文件中首次出现,是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中首次提及“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2017年8月,商务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又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全国十七个重点城市开展供应链体系建设。2017年10月,供应链被列入国家战略,在十九大召开前夕,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首个供应链政策文件—《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现代供应链即通过结构性改革等新举措来推动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从而促进培育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到2020年,形成一批适合国情的供应链发展新技术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盖重点产业的智慧供应链体系,培育100 家左右的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成为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重要中心。

之后的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报告首次提到现代供应链,将中国物流供应链发展提到新高度。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在当下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实体产业发展的一大关键词。

201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以下简称“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的通知》。文件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产业供应链体系。表1-3 汇总了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供应链管理进行政策支持的要点。

表1-3 供应链国家政策支持要点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除了政府支持外,供应链在市场领域也呈现出积极健康发展的态势。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是追求效率和利益的产物。供应链管理所具备的强竞争力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为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激活并繁荣市场经济,市场对供应链管理也非常包容。

随着全球产业供应链以及分工越来越细,产业供应链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整个经济体的发展,影响整个经济体的效率,各企业间的供应链差异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在蕴含巨大的规模和潜力的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现阶段的产业供应链中,由于有多方主体的参与,还有海量的信息流共享,其中就涉及敏感信息以及信息安全的问题。通常掌握话语权的强势企业会构建一个中心化的物流资源共享平台,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信息流的对接和线下运营的合作。然而这样的平台的安全性、完备性完全依赖于核心企业,创建者不仅需要花费巨大的成本,同时还承担了风险。

除此之外,从供应链上下游来看,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产品堆积造成呆滞或库存不足造成断线,信息异步和不对称造成企业间沟通成本增加,资产周转周期长造成大量的资金占用,也会限制供应链发展的步伐。从整体上看,虽然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因此,各行各业在认识到供应链的潜力的同时,也不能回避供应链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适应性,只有综合看待才能更好地与供应链相适应、共存、发展。 XdLZutJZU6LHuKoHC1c8l3/mHoIFogRaSJMDEwaZVsPsyZ/WcShJpXdTi69zC3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