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跟我蛮有缘分。记得7年前无意中点开自己微博上的一条留言,便很奇妙地开启了翻译《敏捷项目管理》(第1版)的序幕。作为自己牵头负责翻译的第一本书籍,翻译《敏捷项目管理》(第1版)在当时对我而言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为此,我特地招募并组建了一个翻译志愿者团队,共同实践敏捷中的Scrum方法来完成翻译工作。整个翻译期间,团队每晚通过微信群进行Scrum中的每日例会的情形还历历在目。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时隔7年,本书最新版的翻译任务又摆在了面前。感谢本次全新的翻译团队的参与,其间同样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变化,不过最终得益于敏捷的思想与行动,本书的翻译稿件还是得以顺利交付了。
自从2001年敏捷宣言问世以来,过去20年对于项目管理界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敏捷。虽然敏捷源自软件行业,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互联网与VUCA时代,软件与数字化已经深入影响了几乎所有的行业,所以敏捷的思想也在不断突破行业的限制,影响到越来越广泛的行业与企业项目实践。项目管理协会(PMI)所著的《PMBOK ® 指南》在过去20年的版本升级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吸收敏捷的知识与实践,从一开始的渐进明细思想,到个别的敏捷概念,到敏捷的工具与技术,再到专门出版配套的书籍《敏捷实践指南》(Agile Practice Guide)。将要问世的《PMBOK ® 指南》(第7版)终于将敏捷完全融入到了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从而在根本上确立了敏捷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在林林总总的各类敏捷书籍中,很多书籍都是从软件开发角度来谈敏捷的。由于本书作者掌握了PMBOK(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敏捷的综合知识,并且一直从事帮助企业进行敏捷转型的咨询服务工作,所以本书在敏捷书籍中独树一帜,从项目管理与产品开发角度切入敏捷,且少有门户之见,更具有包容性。敏捷的来源有很多,但核心内容主要来自三大基础:精益、Scrum和极限编程(XP)。本书将Scrum作为基本框架,对精益和XP等方法加以整合,并融会贯通到本书中,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理解敏捷的视角,可谓是一本集大成的深入浅出的敏捷著作。
在2015年,本书第1版问世时,书中一些传统项目管理的烙印还比较明显,但是到了第3版,作者已经与时俱进,吸收了近十年来大量的敏捷实践成果,并反映了由于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产生的一些全新理念。总体来说,本书相对于最初的版本已经发生了演进,其内容从侧重于敏捷项目管理发展到侧重于敏捷产品开发方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反映了最近这些年业务敏捷与规模化敏捷领域的发展趋势,对SAFe、LeSS和DA等规模化敏捷方法也做了特别的介绍,把第1版中相对模糊的规模化敏捷的概念落到了实处。
在翻译本书的同时,我也在参与《PMBOK ® 指南》(第7版)中文版的审校工作。《PMBOK ® 指南》(第7版)作为一个划时代的变革版本,增加了很多敏捷与产品的元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和本书有很大的契合。本书虽然定位于敏捷项目管理,但也将敏捷与产品开发甚至项目集管理进行了协同,这和《PMBOK ® 指南》(第7版)的变革演进不谋而合。另外,由于PMBOK是项目管理行业术语的基础,所以在本次翻译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本书的部分术语与《PMBOK ® 指南》(第7版)中的术语进行了统一,以便广大读者能更好地将敏捷和PMBOK加以印证。
本书并不仅限于软件或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阅读,而是适用于更加广泛的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无论是敏捷初学者、项目团队成员、项目经理,还是在组织中推进敏捷转型的变革者,都应该学习与参考本书。我自己利用翻译并审校本书的机会顺便做了PMI-ACP(敏捷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的备考准备,自我感觉效果还是不错的,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
由于社交网络的发展,本版翻译中对于个别有疑问或文化背景差异的细节,我能够有机会直接与作者进行求证,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虽然本版内容相对更加完善,但可惜的是每部分之前的那幅有趣的卡通漫画没有了,我个人还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希望将来的后续版本能够再次带来一些惊喜。
傅永康
2021年9月
于上海清晖